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音乐欣赏成为美学教育的必不可少环节。将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于音乐欣赏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提升道德情操素质的关键。本文以《民乐鉴赏》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讨论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计提高音乐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民乐鉴赏;音乐欣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0-0028-03
[收稿日期]2017-07-30
[作者简介]刘玥璇(1988—),女,湖北襄阳人,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宁530006)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梁启超也说过: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音乐诗歌为精神教育之要件。如今的音乐教育早已不再是教学生唱会几支歌,或是教给学生简单的识谱以及简单的“乐理”,抑或是教会学生能在某件乐器上得到一些初级练习技能这些“纯音乐”教育。音乐作为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着不可限量的价值。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创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必定是老生常谈。怎样正确定义音乐欣赏的作用呢?音乐欣赏就是以乐器音响或人声为载体,使学生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作曲家、音乐家所表达的情绪,由此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在情感、审美、理智等方面做出相应反应,最终达到“完善自我”的精神境界。
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国务院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深化教育教学体制以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终生教育、素质教育等观念的确定,职业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而音乐欣赏正是美育教育的手段之一,通过“四美”的情感体验、意志提升来不断内化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技能型人才。那么,音乐欣赏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说起“音乐”与“音乐课”,学生们通常都是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这门课。音乐欣赏教材中的曲目一般涉及到古今中外不同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着重注意选材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原则,用时下流行的词语来说,都是“高冷”的皇家音乐。与他们偏爱的流行音乐相比,其深刻性不言而喻。而以往的艺术欣赏课过于注重各种音乐要素参与性的阐释,教学模式单调乏陈,“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早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必定对这些“高大上”的音乐失去兴趣。下面就以《民乐鉴赏》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谈谈如何提高音乐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无论哪一门课,好的导入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当今时代,传统民乐的受众越来越少,正所谓“曲高和寡”。取而代之的新民乐更为听众喜闻乐见。新民乐适应现代人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取向,挖掘传统的音乐资源,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融入流行的编配、演奏技巧,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属于新时代的新民乐。我在教学开始使用女子十二月坊的《阿拉木汗》导入,一则《阿拉木汗》作为新疆民歌有其鲜明的风格特点,也正好与之前所学民歌呼应。另一方面又融合了现代电子音乐的编配手法,绚丽的舞美灯光、前卫的造型设计,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需要。抛出的问题较简单:视频片段中出现了哪些民族乐器?常见的乐器学生不难回答,以便激发每个孩子的学习热情。以新民乐的“精彩”视频为导入,确实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但是它夸張的“动感”,刻意营造的各种氛围与传统民乐所追求的“一种心声、一种思考、一种心境”,以及“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视听享受不符,很容易让学生“厚此薄彼”。我想这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引导,将两者融会贯通,理性认识“新民乐”与传统民乐带给我们的双重视听盛宴。
二、分享交流,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是利用老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的情绪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如故事熏陶、直接演示、表演、游戏、创设问题等,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他们。在理论讲解民族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后,我让学生把他们在课前查找到的有关民族乐器的知识与同学分享。如果让学生盲目查找,可能上课后的“呈现”容易出现“雷同”“浅显”“泛泛而谈”等问题,通过课前老师的有效指引:查找什么乐器(可以按地域特点划分),为此次查找资料设定小目标(了解乐器的音色,听听相关曲目大致知道该乐器可以表现哪些音乐情绪)。在课前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报刊、图书馆等各种信息渠道有目的地搜集资料,不但可激发学生对民乐的兴趣,而且能大大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愉快、自信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学得专注,学有所得,由此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上升到民族自豪感。
三、自主探究,激起思考
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置于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是激起学生思考和交流的重要环节,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首先,确定某个真实的问题背景,我在这一环节使用教学软件里面的图片和音频重新归整几个典型乐器的特征,抛出问题:我们都学过中学物理,知道发声原理是振动,请分析这些乐器的发声部分在哪里,并说出高音与低音的形成原理。通过该软件个性化的操作,试听结合、图文并茂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围绕该问题创设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多种情境,这里我通过展示乐器的结构及演奏方法视频片段,结合学生在课前查找的资料,促使学生主动激活自己的原有信息和经验。最后,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知识的总结调整和重构:根据这几种乐器的发声原理将它们归纳成四个大类。在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中,以问题制造“动机”,以目标导引解决“困惑”,以“攀登架”支撑问题解决,是我们通常采用的有效教学策略。重视抓好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一环节,可以更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逐渐养成想说、敢说、勤说的好习惯。 四、课堂拓展,温故知新
通过不同类型问题的提出、多角度的理解、全方位的认识,借助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学习需要,创造最佳状态,激发学生潜能,高效率地学习,使认知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的重要举措。这一环节我播放器乐合奏《瑶族舞曲》视频,要求大家注意观察各种乐器在乐队中所处的位置,欣赏完后在题板上完成民族管弦乐的编制图。通过前面新民乐的引入及器乐鉴赏时的深度剖析,学生对民族器乐不再那么陌生。这时趁热打铁欣赏相比新民乐更加辉煌壮丽饱满的传统民族交响乐,带着对内容的了解和问题便不会出现以前一听交响乐就犯“高血压”的现象。学生们通过耳熟能详的《瑶族舞曲》再次感受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方法,并对民族管弦乐队编制图有了大致了解。
五、课后创新,延伸学习
在归纳小结之后,我请同学们回去根据《春江花月夜》歌曲意境分小组用不同形式去表现,比如诗朗诵、舞蹈、绘画等。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正如人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样,作品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语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感情的,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将音乐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先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理解,再外化为情绪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从而体验美、创造美。
六、学生反馈,有效评价
我利用下课前五分钟时间,为学生设计了教学评价量表,通过量化的方法评价此节课所学。简单清晰的表格,让老师一目了然学生的学习效果,知道学生是否达到此节课所设定的认知与能力发展目标,课后许多学生纷纷找我索要课上使用的《震撼·配器》教学软件。可见里面个性化的操作、丰富新颖的资源、别具一格的版面对学生引起了极大兴趣,促使他们在课下也想把该软件作为资料收藏欣赏。
测试内容教学目标是否达标1为乐器分类认知目标2听辨乐器音色认知目标3描述乐器音色特征认知目标4听辨音乐情绪能力发展目标5用不同表演形式表现音乐情绪能力发展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倡导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做出不少贡献,音乐教学由以前的单一听录音磁带或者老师演奏(唱)变为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教學软件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了音乐教学方法的更新。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深刻。”据国外研究,人们通过听觉可记住约15%的内容,通过视觉可记住约25%的内容。因此,我认为充分利用多种感知觉结合的欣赏体验进行教学,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使审美主体能够切实进入审美客体之中,体验情绪的波动、情感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满足。
从音乐欣赏活动的整体发展来说,从纯耳朵式的聆听,到具有视听综合的传递能力,再到很好地还原现场表演,不断增加了音乐欣赏的维度,增加了生动性。总之,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音乐欣赏能力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下几点:1以学为中心,积极促进审美主体与客体的情感交融;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3注意音乐审美体验中的创造性;4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制定可量化评价的标准。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键是拓展思路、灵活运用。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需要我们用理念武装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
[参 考 文 献]
[1] 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柳良.音乐欣赏学导论[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2011.
(责任编辑:刘露心)当代音乐·2017年第20期杨宇:小学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当代音乐2017年第20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民乐鉴赏;音乐欣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0-0028-03
[收稿日期]2017-07-30
[作者简介]刘玥璇(1988—),女,湖北襄阳人,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宁530006)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梁启超也说过: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音乐诗歌为精神教育之要件。如今的音乐教育早已不再是教学生唱会几支歌,或是教给学生简单的识谱以及简单的“乐理”,抑或是教会学生能在某件乐器上得到一些初级练习技能这些“纯音乐”教育。音乐作为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着不可限量的价值。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创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必定是老生常谈。怎样正确定义音乐欣赏的作用呢?音乐欣赏就是以乐器音响或人声为载体,使学生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作曲家、音乐家所表达的情绪,由此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在情感、审美、理智等方面做出相应反应,最终达到“完善自我”的精神境界。
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国务院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深化教育教学体制以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终生教育、素质教育等观念的确定,职业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而音乐欣赏正是美育教育的手段之一,通过“四美”的情感体验、意志提升来不断内化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技能型人才。那么,音乐欣赏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说起“音乐”与“音乐课”,学生们通常都是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这门课。音乐欣赏教材中的曲目一般涉及到古今中外不同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着重注意选材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原则,用时下流行的词语来说,都是“高冷”的皇家音乐。与他们偏爱的流行音乐相比,其深刻性不言而喻。而以往的艺术欣赏课过于注重各种音乐要素参与性的阐释,教学模式单调乏陈,“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早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必定对这些“高大上”的音乐失去兴趣。下面就以《民乐鉴赏》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谈谈如何提高音乐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无论哪一门课,好的导入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当今时代,传统民乐的受众越来越少,正所谓“曲高和寡”。取而代之的新民乐更为听众喜闻乐见。新民乐适应现代人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取向,挖掘传统的音乐资源,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融入流行的编配、演奏技巧,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属于新时代的新民乐。我在教学开始使用女子十二月坊的《阿拉木汗》导入,一则《阿拉木汗》作为新疆民歌有其鲜明的风格特点,也正好与之前所学民歌呼应。另一方面又融合了现代电子音乐的编配手法,绚丽的舞美灯光、前卫的造型设计,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需要。抛出的问题较简单:视频片段中出现了哪些民族乐器?常见的乐器学生不难回答,以便激发每个孩子的学习热情。以新民乐的“精彩”视频为导入,确实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但是它夸張的“动感”,刻意营造的各种氛围与传统民乐所追求的“一种心声、一种思考、一种心境”,以及“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视听享受不符,很容易让学生“厚此薄彼”。我想这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引导,将两者融会贯通,理性认识“新民乐”与传统民乐带给我们的双重视听盛宴。
二、分享交流,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是利用老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的情绪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如故事熏陶、直接演示、表演、游戏、创设问题等,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他们。在理论讲解民族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后,我让学生把他们在课前查找到的有关民族乐器的知识与同学分享。如果让学生盲目查找,可能上课后的“呈现”容易出现“雷同”“浅显”“泛泛而谈”等问题,通过课前老师的有效指引:查找什么乐器(可以按地域特点划分),为此次查找资料设定小目标(了解乐器的音色,听听相关曲目大致知道该乐器可以表现哪些音乐情绪)。在课前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报刊、图书馆等各种信息渠道有目的地搜集资料,不但可激发学生对民乐的兴趣,而且能大大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愉快、自信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学得专注,学有所得,由此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上升到民族自豪感。
三、自主探究,激起思考
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置于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是激起学生思考和交流的重要环节,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首先,确定某个真实的问题背景,我在这一环节使用教学软件里面的图片和音频重新归整几个典型乐器的特征,抛出问题:我们都学过中学物理,知道发声原理是振动,请分析这些乐器的发声部分在哪里,并说出高音与低音的形成原理。通过该软件个性化的操作,试听结合、图文并茂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围绕该问题创设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多种情境,这里我通过展示乐器的结构及演奏方法视频片段,结合学生在课前查找的资料,促使学生主动激活自己的原有信息和经验。最后,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知识的总结调整和重构:根据这几种乐器的发声原理将它们归纳成四个大类。在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中,以问题制造“动机”,以目标导引解决“困惑”,以“攀登架”支撑问题解决,是我们通常采用的有效教学策略。重视抓好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一环节,可以更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逐渐养成想说、敢说、勤说的好习惯。 四、课堂拓展,温故知新
通过不同类型问题的提出、多角度的理解、全方位的认识,借助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学习需要,创造最佳状态,激发学生潜能,高效率地学习,使认知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的重要举措。这一环节我播放器乐合奏《瑶族舞曲》视频,要求大家注意观察各种乐器在乐队中所处的位置,欣赏完后在题板上完成民族管弦乐的编制图。通过前面新民乐的引入及器乐鉴赏时的深度剖析,学生对民族器乐不再那么陌生。这时趁热打铁欣赏相比新民乐更加辉煌壮丽饱满的传统民族交响乐,带着对内容的了解和问题便不会出现以前一听交响乐就犯“高血压”的现象。学生们通过耳熟能详的《瑶族舞曲》再次感受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方法,并对民族管弦乐队编制图有了大致了解。
五、课后创新,延伸学习
在归纳小结之后,我请同学们回去根据《春江花月夜》歌曲意境分小组用不同形式去表现,比如诗朗诵、舞蹈、绘画等。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正如人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样,作品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语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感情的,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将音乐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先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理解,再外化为情绪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从而体验美、创造美。
六、学生反馈,有效评价
我利用下课前五分钟时间,为学生设计了教学评价量表,通过量化的方法评价此节课所学。简单清晰的表格,让老师一目了然学生的学习效果,知道学生是否达到此节课所设定的认知与能力发展目标,课后许多学生纷纷找我索要课上使用的《震撼·配器》教学软件。可见里面个性化的操作、丰富新颖的资源、别具一格的版面对学生引起了极大兴趣,促使他们在课下也想把该软件作为资料收藏欣赏。
测试内容教学目标是否达标1为乐器分类认知目标2听辨乐器音色认知目标3描述乐器音色特征认知目标4听辨音乐情绪能力发展目标5用不同表演形式表现音乐情绪能力发展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倡导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做出不少贡献,音乐教学由以前的单一听录音磁带或者老师演奏(唱)变为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教學软件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了音乐教学方法的更新。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深刻。”据国外研究,人们通过听觉可记住约15%的内容,通过视觉可记住约25%的内容。因此,我认为充分利用多种感知觉结合的欣赏体验进行教学,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使审美主体能够切实进入审美客体之中,体验情绪的波动、情感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满足。
从音乐欣赏活动的整体发展来说,从纯耳朵式的聆听,到具有视听综合的传递能力,再到很好地还原现场表演,不断增加了音乐欣赏的维度,增加了生动性。总之,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音乐欣赏能力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下几点:1以学为中心,积极促进审美主体与客体的情感交融;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3注意音乐审美体验中的创造性;4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制定可量化评价的标准。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键是拓展思路、灵活运用。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需要我们用理念武装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
[参 考 文 献]
[1] 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柳良.音乐欣赏学导论[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2011.
(责任编辑:刘露心)当代音乐·2017年第20期杨宇:小学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当代音乐201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