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社会注重高效率课堂,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是确定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每一行为都要认真思考、巧妙设计,创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以推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关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时代呼吁高效课堂,它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高效课堂的创建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此教师要将高效课堂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跟不上步伐,面对新时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的逐年增高的问题,这使得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成为教育者迫切需要突破的难题。
一、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数学是专业性较强、内容相对枯燥的学科,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将现实生活融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亲近数学、认识数学、探知数学、应用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课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把它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见过百分数,并且解决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你还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通过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更能体现百分数易写易读、便于表达和交流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思考的,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着,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状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动态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立体图形中都藏着点、线、面这样的平面图形,你能在你的长方体物体中找到点、线、面吗?揭示面、棱、顶点的概念。随着追问学生:“你能提出哪些关于面、棱、顶点的数学问题呢?”然后学生借助手里长方体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不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他们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探究合作。
三、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学生要学好数学,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可以用来做数学题,还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随着科技发展,数学知识可以运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
例如,在教学“比赛场次”时,教师可以出示世界杯女排比赛的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女排比赛采取单循环赛制,可以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女排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在讲授完知识后出示微课介绍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利用对称现象设计建筑物、飞机、艺术品等。教师通过课堂渗透数学知识的价值,不仅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还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能在生活中解決实际问题。
四、设置分层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运用分层练习,对学生因材施教,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教师授完新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分层练习:第一题:甲、乙两桶油的质量比为3:5,两桶油共重32千克,求甲乙两桶油各重多少千克?第二题:甲、乙两桶油的质量比为3:5,乙桶油重20千克,求甲桶油重多少千克?第三题:甲、乙两桶油的质量比为3:5,乙桶油比甲桶油重8千克,求甲乙两桶油各重多少千克?设计分层练习,不仅丰富了题型,也便于学生比较分析,扩充了思维的容量,使每一位学生处于一个积极进取的发展过程,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达到最优化教学。
高效课堂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模式。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教师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革新,2020(03):52.
[2]王伟.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09):56.
[3]王存军.基于高效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0(14):34-35.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南山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时代呼吁高效课堂,它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高效课堂的创建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此教师要将高效课堂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跟不上步伐,面对新时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的逐年增高的问题,这使得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成为教育者迫切需要突破的难题。
一、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数学是专业性较强、内容相对枯燥的学科,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将现实生活融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亲近数学、认识数学、探知数学、应用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课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把它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见过百分数,并且解决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你还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通过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更能体现百分数易写易读、便于表达和交流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思考的,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着,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状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动态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立体图形中都藏着点、线、面这样的平面图形,你能在你的长方体物体中找到点、线、面吗?揭示面、棱、顶点的概念。随着追问学生:“你能提出哪些关于面、棱、顶点的数学问题呢?”然后学生借助手里长方体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不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他们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探究合作。
三、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学生要学好数学,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可以用来做数学题,还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随着科技发展,数学知识可以运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
例如,在教学“比赛场次”时,教师可以出示世界杯女排比赛的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女排比赛采取单循环赛制,可以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女排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在讲授完知识后出示微课介绍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利用对称现象设计建筑物、飞机、艺术品等。教师通过课堂渗透数学知识的价值,不仅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还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能在生活中解決实际问题。
四、设置分层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运用分层练习,对学生因材施教,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教师授完新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分层练习:第一题:甲、乙两桶油的质量比为3:5,两桶油共重32千克,求甲乙两桶油各重多少千克?第二题:甲、乙两桶油的质量比为3:5,乙桶油重20千克,求甲桶油重多少千克?第三题:甲、乙两桶油的质量比为3:5,乙桶油比甲桶油重8千克,求甲乙两桶油各重多少千克?设计分层练习,不仅丰富了题型,也便于学生比较分析,扩充了思维的容量,使每一位学生处于一个积极进取的发展过程,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达到最优化教学。
高效课堂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模式。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教师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革新,2020(03):52.
[2]王伟.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09):56.
[3]王存军.基于高效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0(14):34-35.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南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