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是集语言、情感和思维教学于一体的,教材的课后练习是学生进行语言探究和语言实践的重要阵地,是初中生生活感知、情感体验、文化拓展的桥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语文科目的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掘。笔者结合自身知识与经验,从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后练习角度入手,对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展开探讨,就教于同行。
一、初中语文科目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解读
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探讨。从语文科目的本体特征以及教育功能角度看,初中语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应从言语、思维与情感三大因子来构建。其中,语言维度指培养学生良好听、说、读、写能力;思维则指对学生识记、领会、分析、综合、评论等能力的培养;而情感维度则更进一步,侧重于对学生批判、接受、建构、创造等能力的塑造。初中语文中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学生对语言、对文化的敏觉性、变通性等能力的训练、形成和发展。
2.研究意义分析。首先,从初中语文教材角度上看,加强课后练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可有效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容知识和艺术特点。其次,从初中生角度上看,课后练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是学生进行知能转化、塑造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直接知识和间接技能的联合,有利于知识、思想与情感的互动。再次,从教师角度上看,优质的课后练习可为教学设计提供素材、厘清序列,丰富教学手法,完善考核手段,夯实教学成果。
二、量与质的统计分析
1.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量”的不足。以初中七年级上、八年级上、九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其课后练习题目主要包含: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大类型。各类型课后题中,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比例大致如下:讲读和精读练习占17%左右,自读和略读练习占10%左右,写作练习占20%左右,口语交际练习占11%左右,综合性学习占10%左右。从整体水平来看,各类型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目平均为30%左右,换句话说,每一个类型的100道课后题中,大约仅有13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显然,现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体系中,课后题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题量尚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而从每节课文的角度看,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比例大致如下:讲读、精读占76%左右,自读、略读占40%左右,写作占45%左右,口语交际占33%左右,综合性学习占22%左右,平均为每课43%左右。
2.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质”的欠缺。批判、建构与创造思维属于思维能力训练的较高层次,是知识积累、知识拓展、情感体验的重要促成手段。然而,在我国当前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课后练习往往局限于识记、领会的较低阶段,题目对学生思维的高层引导能力较为欠缺。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蒲柳人家》课后练习第一道题目:《水浒传》中宋江外号“及时雨”,李逵外号“黑旋风”,而在本文中,何满子的奶奶外号为何叫“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外号为何叫“何大学问”?这道题看似具有创新思维训练意识,但实际上仍偏重于文中语言的提炼。如果在问句之后再加“试给文中人物换一个外号”,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理解文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批判、构建以及创造的思维能力。
三、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建议
1.提问策略的多样化。本套人教版教材中课后练习的问题设计相对较为单调,往往通过假如、想象、联想等方式进行问题呈现,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质量尚有不足之处,因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既有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发挥,探讨多元提问策略,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方式,通过课堂提问实践,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提问数量的加强。通过统计分析不难发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大类型课后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量”尚有不足,平均只有百分之十三左右,比例较低;且每课的平均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不足百分之一,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增加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题量,力求达到每单元至少有三题具有创造性能力训练性质,如果每课能够设置一题将更为理想,尽量让学生多学多思,形成开放的语文思路。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创新性思维训练的落实,一方面要以课程要求为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辅以多样的教学手段,避免课后提问的单调性和模式化。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需多设置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多元构想,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勇气,使学生在轻松的思考中磨练创造性思维。
张宁,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一、初中语文科目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解读
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探讨。从语文科目的本体特征以及教育功能角度看,初中语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应从言语、思维与情感三大因子来构建。其中,语言维度指培养学生良好听、说、读、写能力;思维则指对学生识记、领会、分析、综合、评论等能力的培养;而情感维度则更进一步,侧重于对学生批判、接受、建构、创造等能力的塑造。初中语文中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学生对语言、对文化的敏觉性、变通性等能力的训练、形成和发展。
2.研究意义分析。首先,从初中语文教材角度上看,加强课后练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可有效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容知识和艺术特点。其次,从初中生角度上看,课后练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是学生进行知能转化、塑造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直接知识和间接技能的联合,有利于知识、思想与情感的互动。再次,从教师角度上看,优质的课后练习可为教学设计提供素材、厘清序列,丰富教学手法,完善考核手段,夯实教学成果。
二、量与质的统计分析
1.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量”的不足。以初中七年级上、八年级上、九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其课后练习题目主要包含: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大类型。各类型课后题中,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比例大致如下:讲读和精读练习占17%左右,自读和略读练习占10%左右,写作练习占20%左右,口语交际练习占11%左右,综合性学习占10%左右。从整体水平来看,各类型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目平均为30%左右,换句话说,每一个类型的100道课后题中,大约仅有13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显然,现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体系中,课后题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题量尚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而从每节课文的角度看,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比例大致如下:讲读、精读占76%左右,自读、略读占40%左右,写作占45%左右,口语交际占33%左右,综合性学习占22%左右,平均为每课43%左右。
2.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质”的欠缺。批判、建构与创造思维属于思维能力训练的较高层次,是知识积累、知识拓展、情感体验的重要促成手段。然而,在我国当前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课后练习往往局限于识记、领会的较低阶段,题目对学生思维的高层引导能力较为欠缺。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蒲柳人家》课后练习第一道题目:《水浒传》中宋江外号“及时雨”,李逵外号“黑旋风”,而在本文中,何满子的奶奶外号为何叫“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外号为何叫“何大学问”?这道题看似具有创新思维训练意识,但实际上仍偏重于文中语言的提炼。如果在问句之后再加“试给文中人物换一个外号”,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理解文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批判、构建以及创造的思维能力。
三、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建议
1.提问策略的多样化。本套人教版教材中课后练习的问题设计相对较为单调,往往通过假如、想象、联想等方式进行问题呈现,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质量尚有不足之处,因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既有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发挥,探讨多元提问策略,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方式,通过课堂提问实践,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提问数量的加强。通过统计分析不难发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大类型课后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量”尚有不足,平均只有百分之十三左右,比例较低;且每课的平均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不足百分之一,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增加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题量,力求达到每单元至少有三题具有创造性能力训练性质,如果每课能够设置一题将更为理想,尽量让学生多学多思,形成开放的语文思路。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创新性思维训练的落实,一方面要以课程要求为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辅以多样的教学手段,避免课后提问的单调性和模式化。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需多设置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多元构想,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勇气,使学生在轻松的思考中磨练创造性思维。
张宁,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