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越来越多在质疑“艺术何用”的时候,公共艺术或许能提供一种延伸与拓展的思路。那么,什么是公共艺术呢?公共艺术是公众参与程度较高的艺术,其中关系到公众的介入,公众权力的凸显。
去年夏天曾见友人在社交网络平台分享了一组他在德国旅游时看到的公共艺术作品。说公共艺术,是因为它是用脚手架搭建的临时建筑。了解以后得知,这是一组名为“SCHAUSTELLE”的临时项目,是为配合慕尼黑现代美术馆(Pinakothek der Moderne, Munich, Germany)从2013年2月到9月闭馆装修这段日子里存放馆内藏品而建。“SCHAUSTELLE”也可以说是一个实验性的项目,在探索美术馆展馆的外延空间展览场地的可能性,其建筑材料绝大部分都可循环使用。这一空间总长40米,宽15.5米,高18米,共有四层展示空间的平台。一楼是有265.55平米的全封闭展厅,最多可容纳531人。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完全开放式的展台,分别为148平米和79平米,能容纳35人并且在展示效果上利用采光设计,提供给观众一个很好的视角去欣赏展品。建造这个开放式脚手架的费用是75万欧元,有慕尼黑现代美术馆基金会赞助。虽说是临时搭建性质的脚手架,但堪称有趣的脚手架美学建筑作品。这不仅是一个搭建出的有内外互动结构的完整建筑空间,还营造了一个可供游人休息的公共场所,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地理位置的特点——人们可以坐在由脚手架上垂下的吊椅上休憩、聊天,甚至还可以爬上脚手架眺望远景。
当然,“SCHAUSTELLE”的作者确实也颇为不简单——德国建筑师儒尔艮·梅耶·赫尔曼(Jürgen Mayer-hermann, 1965—),曾在2003年获得过密斯·凡·德罗建筑奖。赫尔曼的作品基本是走结构与空间互动的路线,注重材质、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设计中,公众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被此作品惊艳到的原因是,它突然使我想起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画欣赏标准的最高境界是:“可居、可游、可卧。”虽然这是一组非常当代的钢铁结构建筑没错,但谁能说它不符合如此“可居、可游、可卧”的感觉呢?于是随之感慨:为什么在我们身边,很难见到这样的能被称之为公共艺术的作品呢?
赫尔曼拓展了建筑的美学理念——即建筑不仅仅是建筑,还是一件公共艺术的作品,观者的互动与体验也构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赫尔曼另一件为人所称道的作品是他和他的团队在西班牙塞维利亚恩卡纳席昂广场的木结构建筑,完成于2011年4月,被命名为“都市之伞”(Metropol Parasol)。“都市之伞”的灵感来自古罗马遗迹,它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流畅而壮观的造型将这一城市大型广场的空间再度开发出了价值,成为塞维利亚地标式景观。在这把“大伞”之下涵盖了多重功能的空间,有考古学博物馆、农贸集市、休闲广场、酒吧餐厅等,而更吸引人的是当你爬到“伞”的顶部,你不仅能俯瞰塞维利亚城市之景,还能看到壮美的落日。
类似这样建筑内部与外部交互体验的新型公共艺术空间,它代表了一种新型艺术的可能。在今天,我们越来越多在质疑“艺术何用”的时候,公共艺术或许能提供一种延伸与拓展的思路。那么,什么是公共艺术呢?公共艺术是公众参与程度较高的艺术,其中关系到公众的介入,公众权力的凸显。在一个公共空间,每一位公民都能平等共享空间中的资源;与此同时,作为纳税人,他们也有权力对公共空间的设施表达意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的这份公共性就是民主性。公共艺术有时也是最令人沮丧的一种艺术,原因就是众口难调。但正因为如此,公共艺术有助于培育社会的民主意识、环境意识和协作精神。此外,去精英、大众化的公共艺术,并不代表它就是迎合低俗趣味的艺术,它可以不是所谓的前卫艺术或观念艺术,但应是当代的,即在民主化、都市化的情境下,能代表当前主流意识的先进文化。
当然不同诉求重点的公共艺术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态势,尤其是在不同的政治语境,不同的权力制度下。在我国,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兴起于西方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新名词,体现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对公共空间民主化进程的需求和对公共权力的重新审视。然而,这个趋势也折射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即如鲁虹所言:“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在中国并没有出现,它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形态和一个应该为之努力与追求的目标。因为在中国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在公共空间里如何安放艺术品,从来就没有拥有真正的发言权。”在这种情境下,我们的公共艺术多体现为权力角逐的平衡结果,更具体地说,是“资本话语权”的显现。所谓资本话语权,就是在公共艺术方案的审议、商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的一方所拥有的对公共艺术的内容、旨趣、形式、表达方式以及材料的选取上所具有的一定的话语权力。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政府的话语权由原先处于绝对掌控地位而转向相对地受到了制约,资本的话语权力从政府的手中渐渐转移到了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公司的手中。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曾提到:“在集体中生存的个人,只有在被皇权统治的时候,才能享有和平,因为人类对自己的个人利益有着与生俱来的关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资本介入看似是把艺术当做逐利操控对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把市场作为公共空间使其艺术化的一个过程。
对于我们来说,公共艺术体系的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多了解一些国外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亦是一种学习与借鉴之道。相信这样的“可居、可游、可卧”的公共艺术亦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去年夏天曾见友人在社交网络平台分享了一组他在德国旅游时看到的公共艺术作品。说公共艺术,是因为它是用脚手架搭建的临时建筑。了解以后得知,这是一组名为“SCHAUSTELLE”的临时项目,是为配合慕尼黑现代美术馆(Pinakothek der Moderne, Munich, Germany)从2013年2月到9月闭馆装修这段日子里存放馆内藏品而建。“SCHAUSTELLE”也可以说是一个实验性的项目,在探索美术馆展馆的外延空间展览场地的可能性,其建筑材料绝大部分都可循环使用。这一空间总长40米,宽15.5米,高18米,共有四层展示空间的平台。一楼是有265.55平米的全封闭展厅,最多可容纳531人。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完全开放式的展台,分别为148平米和79平米,能容纳35人并且在展示效果上利用采光设计,提供给观众一个很好的视角去欣赏展品。建造这个开放式脚手架的费用是75万欧元,有慕尼黑现代美术馆基金会赞助。虽说是临时搭建性质的脚手架,但堪称有趣的脚手架美学建筑作品。这不仅是一个搭建出的有内外互动结构的完整建筑空间,还营造了一个可供游人休息的公共场所,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地理位置的特点——人们可以坐在由脚手架上垂下的吊椅上休憩、聊天,甚至还可以爬上脚手架眺望远景。
当然,“SCHAUSTELLE”的作者确实也颇为不简单——德国建筑师儒尔艮·梅耶·赫尔曼(Jürgen Mayer-hermann, 1965—),曾在2003年获得过密斯·凡·德罗建筑奖。赫尔曼的作品基本是走结构与空间互动的路线,注重材质、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设计中,公众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被此作品惊艳到的原因是,它突然使我想起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画欣赏标准的最高境界是:“可居、可游、可卧。”虽然这是一组非常当代的钢铁结构建筑没错,但谁能说它不符合如此“可居、可游、可卧”的感觉呢?于是随之感慨:为什么在我们身边,很难见到这样的能被称之为公共艺术的作品呢?
赫尔曼拓展了建筑的美学理念——即建筑不仅仅是建筑,还是一件公共艺术的作品,观者的互动与体验也构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赫尔曼另一件为人所称道的作品是他和他的团队在西班牙塞维利亚恩卡纳席昂广场的木结构建筑,完成于2011年4月,被命名为“都市之伞”(Metropol Parasol)。“都市之伞”的灵感来自古罗马遗迹,它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流畅而壮观的造型将这一城市大型广场的空间再度开发出了价值,成为塞维利亚地标式景观。在这把“大伞”之下涵盖了多重功能的空间,有考古学博物馆、农贸集市、休闲广场、酒吧餐厅等,而更吸引人的是当你爬到“伞”的顶部,你不仅能俯瞰塞维利亚城市之景,还能看到壮美的落日。
类似这样建筑内部与外部交互体验的新型公共艺术空间,它代表了一种新型艺术的可能。在今天,我们越来越多在质疑“艺术何用”的时候,公共艺术或许能提供一种延伸与拓展的思路。那么,什么是公共艺术呢?公共艺术是公众参与程度较高的艺术,其中关系到公众的介入,公众权力的凸显。在一个公共空间,每一位公民都能平等共享空间中的资源;与此同时,作为纳税人,他们也有权力对公共空间的设施表达意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的这份公共性就是民主性。公共艺术有时也是最令人沮丧的一种艺术,原因就是众口难调。但正因为如此,公共艺术有助于培育社会的民主意识、环境意识和协作精神。此外,去精英、大众化的公共艺术,并不代表它就是迎合低俗趣味的艺术,它可以不是所谓的前卫艺术或观念艺术,但应是当代的,即在民主化、都市化的情境下,能代表当前主流意识的先进文化。
当然不同诉求重点的公共艺术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态势,尤其是在不同的政治语境,不同的权力制度下。在我国,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兴起于西方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新名词,体现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对公共空间民主化进程的需求和对公共权力的重新审视。然而,这个趋势也折射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即如鲁虹所言:“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在中国并没有出现,它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形态和一个应该为之努力与追求的目标。因为在中国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在公共空间里如何安放艺术品,从来就没有拥有真正的发言权。”在这种情境下,我们的公共艺术多体现为权力角逐的平衡结果,更具体地说,是“资本话语权”的显现。所谓资本话语权,就是在公共艺术方案的审议、商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的一方所拥有的对公共艺术的内容、旨趣、形式、表达方式以及材料的选取上所具有的一定的话语权力。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政府的话语权由原先处于绝对掌控地位而转向相对地受到了制约,资本的话语权力从政府的手中渐渐转移到了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公司的手中。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曾提到:“在集体中生存的个人,只有在被皇权统治的时候,才能享有和平,因为人类对自己的个人利益有着与生俱来的关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资本介入看似是把艺术当做逐利操控对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把市场作为公共空间使其艺术化的一个过程。
对于我们来说,公共艺术体系的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多了解一些国外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亦是一种学习与借鉴之道。相信这样的“可居、可游、可卧”的公共艺术亦会出现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