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从实质上可以说是一种个性教育,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从终极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又是创造教育、全人教育。语文活动课以此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统一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营造更广阔、更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片新天地里更自由地成长、飞翔。而且语文活动课在丰富学科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基础上,蕴含大量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可培养因素。
一、语文活动课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1.拓宽视野,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活动课通过举办社会调查、生活写实、读书看报、办报、浮报、演讲辩论、朗读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把学生的视野从“书海”引向现实,从学校导向更精彩活泼的社会生活。我班(高三年1班)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到安溪慈山农校进行社会实践回来后,写起作文妙笔生花,字字珠玑,情真意切,可见“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不仅把书太知识转化为了学生的“能力资本”,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使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成为真正会学习的人。
2.充实学科内容,提高语文素质。
语文活动课以灵活的形式拓展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在自由、活跃的气氛中灌注更多的“人文精神”,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气质、情感、禀赋等,培养他们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这是隐性作用;它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多维度、多类型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把学习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这是显性作用。比如开展猜词活动、故事接龙比赛、辩论赛、多媒体创作等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向能力迁移的新高度迈进。
3.激发创新,发展个性。
21世纪教育最灼热的焦点是能否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是一种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思维过程。钱学森说:“人的脑力劳动中最深奥的是创造。”语文活动课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发展个性的舞台,解放他们的思想,启动他们的直觉思维活动,鼓励他们敢想、敢闯、敢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有利的空间和条件。像语文活动课里的综合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4.提高智商,培养健全人格。
语文活动课侧重于集体合作和社会实践,它教会学生怎样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智商,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一个人的成功,高智商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更是不可或缺,像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天才就是见证。就拿我校高考来说,参考学生高中入学成绩最好的在全县名次经常是1000多名,面对这样生源素质,县教育局要求上本科人数不会超过20人,而这些莘莘学生常常一鸣惊人,创造奇迹,考上本科人数上百人,上重点大学几十人。他们的成功与其说是智力因素起作用,不如说是他们具有异乎常人的创造性格起作用(这与学校极力倡导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二、上好语文活动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讲究实效,合理安排时间。
在活动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效率,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切忌在活动中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无暇顾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或者因为疲劳而产生懈怠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以前教过一位学生,他的成绩名列前茅,由于迷上了看课外书,荒废了学业,成绩一落千丈,这就有背于活动要求,可见要妥善处理好“量”和“度”的问题。
2.尊重差异,一视同仁。
在对待优等生和“差生”这方面,老师要做到公正合理,绝不能有“大小眼”的倾向。特别是在这种农村学校,后进生占绝大多数。因此,在活动课当中,老师首先应对后进生进行多鼓励。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对后进生要尊重他们,要信任他们,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其次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那么在活动中要对后进生多表扬、多商量、多启发,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满足他们的成功感,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预定目标。
3.内容要贴近生活、触摸时代脉搏。
开展语文活动课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老师在选择活动时,要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从中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注重引导,挖掘潜力。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在活动中要多讲究方法和策略,训练他们的求同、求异思维和形象、抽象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独创性。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待开发的“金矿脉”,每个学生心灵中都有“沉睡的智力巨人”,老师要让学生少走“弯路”,多提供一定的情景和各种条件,让学生把潜藏的创造力尽可能地释放出来。
5.注重评价和反馈。
每次活动必须有总结,有评价、有反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始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信心、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适时采用师生互评、父母评议等形式,激励内在动机。不能放任自由,有始无终,让活动流于空泛和形式,达不到真正的训练目的,那就收获甚微。要善于引导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多层次认知事物,从而获得扎实牢固的新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不断拓宽和深化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活动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更好地开展活动课的首要问题,应该是站在素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教育工作者本身应具备怎样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催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不断地探索教育新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不仅是“一桶水”,而且应该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
一、语文活动课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1.拓宽视野,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活动课通过举办社会调查、生活写实、读书看报、办报、浮报、演讲辩论、朗读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把学生的视野从“书海”引向现实,从学校导向更精彩活泼的社会生活。我班(高三年1班)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到安溪慈山农校进行社会实践回来后,写起作文妙笔生花,字字珠玑,情真意切,可见“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不仅把书太知识转化为了学生的“能力资本”,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使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成为真正会学习的人。
2.充实学科内容,提高语文素质。
语文活动课以灵活的形式拓展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在自由、活跃的气氛中灌注更多的“人文精神”,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气质、情感、禀赋等,培养他们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这是隐性作用;它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多维度、多类型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把学习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这是显性作用。比如开展猜词活动、故事接龙比赛、辩论赛、多媒体创作等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向能力迁移的新高度迈进。
3.激发创新,发展个性。
21世纪教育最灼热的焦点是能否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是一种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思维过程。钱学森说:“人的脑力劳动中最深奥的是创造。”语文活动课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发展个性的舞台,解放他们的思想,启动他们的直觉思维活动,鼓励他们敢想、敢闯、敢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有利的空间和条件。像语文活动课里的综合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4.提高智商,培养健全人格。
语文活动课侧重于集体合作和社会实践,它教会学生怎样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智商,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一个人的成功,高智商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更是不可或缺,像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天才就是见证。就拿我校高考来说,参考学生高中入学成绩最好的在全县名次经常是1000多名,面对这样生源素质,县教育局要求上本科人数不会超过20人,而这些莘莘学生常常一鸣惊人,创造奇迹,考上本科人数上百人,上重点大学几十人。他们的成功与其说是智力因素起作用,不如说是他们具有异乎常人的创造性格起作用(这与学校极力倡导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二、上好语文活动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讲究实效,合理安排时间。
在活动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效率,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切忌在活动中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无暇顾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或者因为疲劳而产生懈怠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以前教过一位学生,他的成绩名列前茅,由于迷上了看课外书,荒废了学业,成绩一落千丈,这就有背于活动要求,可见要妥善处理好“量”和“度”的问题。
2.尊重差异,一视同仁。
在对待优等生和“差生”这方面,老师要做到公正合理,绝不能有“大小眼”的倾向。特别是在这种农村学校,后进生占绝大多数。因此,在活动课当中,老师首先应对后进生进行多鼓励。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对后进生要尊重他们,要信任他们,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其次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那么在活动中要对后进生多表扬、多商量、多启发,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满足他们的成功感,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预定目标。
3.内容要贴近生活、触摸时代脉搏。
开展语文活动课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老师在选择活动时,要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从中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注重引导,挖掘潜力。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在活动中要多讲究方法和策略,训练他们的求同、求异思维和形象、抽象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独创性。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待开发的“金矿脉”,每个学生心灵中都有“沉睡的智力巨人”,老师要让学生少走“弯路”,多提供一定的情景和各种条件,让学生把潜藏的创造力尽可能地释放出来。
5.注重评价和反馈。
每次活动必须有总结,有评价、有反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始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信心、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适时采用师生互评、父母评议等形式,激励内在动机。不能放任自由,有始无终,让活动流于空泛和形式,达不到真正的训练目的,那就收获甚微。要善于引导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多层次认知事物,从而获得扎实牢固的新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不断拓宽和深化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活动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更好地开展活动课的首要问题,应该是站在素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教育工作者本身应具备怎样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催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不断地探索教育新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不仅是“一桶水”,而且应该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