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黄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a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子熟了!
  一眨眼,麦子就抖动着一身的芒,把沉甸甸的麦粒举到头顶。一条条土路伸着长长的胳膊,把麦香递到村子里。
  麦芒,刺疼了乡下。
  老人们把电话打到孩子们各自务工的城市,跟他们说,麦子黄了,快回来收麦子。这些麦地里曾经的王者,如今,都老了,干不动农活儿了,开始惧怕这场农事。随即,小村一下子年轻起来,有了活力。酒香,醉倒了乡情。
  那些挂在墙壁上,已经锈蚀的镰刀被取了下来。老人们坐在院子里,磨呀磨,仿佛要把这一生都要磨薄,磨得透亮,磨得锋利无比。可是,他们不得不服老,麦浪滚滚,他们只能看了。割了一辈子的麦子就在眼前,喊着他们的乳名,他们再次成为麦地里的刀客。
  开镰,有冲锋陷阵的味道。
  麦子都是有姓氏的,每家每户的麦子长势连接着这家人的勤劳程度,好歹都要看收成了。燕麦是麦地里的大个子异族,这些从老人们手里漏掉的野麦,一直在挨骂。割麦是大活儿,属于青壮年的汗水和力气。对农家子弟而言,角色从不需要转换,旧时的衣服一换,麦子们便纷纷倒地。镰刀,是麦子的刀斧手,所有的麦子都死在它的面前。
  我的腰都要断了,直起腰的那一刻,我看见了父亲。他劳作的姿势让麦子跪成一片,对于父亲,收麦是他日渐衰老的年轮上的最明晰的印迹,那一圈,已经模糊不清。
  没白没夜的农忙时节,麦子,牵挂着乡村的全部,在日历里折磨着所有的人。日头越来越毒,习惯了城市里生活的年轻人开始感到了煎熬,地上是热的,手是黑的,汗水是咸的,一切都不适应了,本想偷一下懒,一扭头看见身后的老人们,便咬咬牙向麦子们弯下了腰。
  收割是乡下最紧的农事,水就放在田埂上,渴了,端起陶罐,对着嘴“咕咚、咕咚”地哽几口,饿了,掰半块馍嚼几下。时不等人,都要趁着好天气把麦子抢回去,累,也是幸福的。
  其实,村里早来了收割机,可老人们嫌割麦机割得不干净,还花钱,就全家出动,一把一把地割,至少,他们是心安的,这是祖祖辈辈的经历,对麦子的虔诚和恭敬也必须亲自动手,劳动,是先苦后甜的。
  麦子黄了,亲情也黄了一次。
  老人们都是庄稼地里的老把式,對年轻人割的麦子不满意,不是麦茬深了,就是麦子放得不整齐。老年人干不动,嘴劲大,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要麦子颗粒归仓。年轻人却不同,本身干活儿就是被动的,应付的,一听哕唆,火就上来了,就吵起来。麦地里,火气可大了。即便这样,农活儿还是要继续的,在外面大老远赶回来,为的就是帮爹娘收割麦子的,吵归吵,麦子照例还要收,那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中午的时光是最难熬的,爹娘都回去做饭去了,麦地里就剩下了青壮劳力,持续地升温,热得喘不上气。镰刀也钝了,不好用了,每一镰刀下去,都要使很大的劲,又累又饿,我们喘着气,任凭汗水尽情地流淌……母亲喊我们吃饭的声音,顺着小路跑过来,我们直起腰,扔下麦子,拖着疲惫的脚步往家赶。屋子里,真舒服!
  真想好好地睡一觉,可丢下饭碗,父亲又拿着镰刀下地了,我只好跟在后面,和父亲一起走进麦地。路上,我听到了麦粒炸响的声音。我知道,麦子真的熟透了,不能再等了。
  下午是最好过的,麦地的活儿,放开了干,会越干越凉爽,越干越起劲,迎面的麦子都被我放倒在地。麦子走过春秋,终于可以躺下来歇歇了。
  麦地里有座新坟,是村东头六叔的。他用一生在麦地里堆起一座麦子的山,看着麦子在土地里轮回。父亲割完最后一撮麦子,对着住在坟地里的六叔说,这些麦子我要收回去了,放心,我会在稻场再为你堆起一座麦子的山。麦子死了,在稻场堆着,人死了,在麦地里堆着。
  人和麦子一样,有着共同的归宿。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吴冠中
其他文献
1939年,家乡闹大饥荒,饿死了许多人。10岁的俊杰被村里的几个人带着闯关东,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辽宁。还没有吃几顿饱饭,就被日本人抓去当了劳T,在一个煤矿上挖煤,每天工作达14个小时。挨打挨骂是经常的事,遇到瓦斯爆炸,一两百个人在井下就相当于被活埋了,俊杰有两个老乡就死在了那个煤矿上。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趁着上厕所的机会,悄悄地逃了出来。  日本淫威笼罩下的东北,到处民不聊生、饿殍遍地。为了抗
期刊
父母离婚时,我们被拆成了两份,哥哥和我跟随父亲,弟弟则归了母亲。  有一个伯伯是父亲的好朋友,他关心我们,时常来坐坐。伯伯坐上两个时辰也说不了几句话,但他的妻子要来,看见她,我就害怕。她曾经当着我的面,对我奶奶说:“……虽然我家里是两个女儿,如果是儿子的话,将来,这样家庭出身的女孩儿是绝对不娶的!”她的优越感是充分展示并享受了,奶奶则又一次以泪洗面,我的尊严受到了轮番践踏。  我爱好文学,父亲那时
期刊
大黄是我喂的一只老母鸡。  母鸡大都喜欢炫耀,下了蛋就“咯咯嗒嗒”大叫一通,唯恐人们不知道。想想也怪不得母鸡,母鸡会下蛋,而且鸡蛋比鸭蛋、鹅蛋、鹌鹑蛋,甚至比天鹅蛋幸运。当年,一位外国女士,是钱钟书先生的粉丝,读了先生的书,就想见一见先生。先生不想见,就说:“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很好,为什么要去看下蛋的母鸡呢?”也就顺嘴那么一说,意思是书好就可以了,没必要见那位写书的人。于是这句话便成了鸡蛋的荣耀
期刊
有那么一个地方,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有那么一个地方,不属于任何国家,却有着独有的公约。  毕淑敏在《南极之南》里写道:我从未想过今生今世,可以走得这样远。我也这么想。后来看了电影《南极之恋》,心中便种下了南极的种子,但一直觉得好遥远,遥远得貌似永远摸不着边。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你放下渴望的时候,往往内心想要的东西却不期而遇了。2020年的新春,国内新型冠状病毒开始肆虐
期刊
我家那几亩自留地,我记得最清楚的不是玉米、土豆、谷子、黍子等农作物,而是苍耳。因为只要去地里,苍耳就毫不留情地黏刺我。  八月底,晌午的热浪能把村庄融化,知了躲在蔫蔫的枝叶间声嘶力竭地叫。娘总说,只有这毒日头的暴晒才能除掉杂草,娘总是在半晌午带我们姐弟去地里拔草。  农田在村外,视线所及绿浪汹涌。村人多种玉米,玉米一人高,密而旺。不跟紧大人,我们分辨不清自家田垄,垄间杂草密布,一脚踩下不知深浅。据
期刊
高台,是我夫家的族人对那几间平房所在位置的称呼。其实,高台算不得高,只比皖西路的地面高出十几个台阶,可陡峭的窄阶、未粉饰的黄砖褐瓦、门口杂陈的废品,突兀地夹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显得尤为颓废和醒目。  很长一段时间里,高台更像是对一个人的隐喻,因为这里住着整个家族中最有权威的女人——我丈夫的祖母。不知从几时起,人还在,高台也在,可渐渐都在家族中退隐了他们的地位,曾经的威望,已被风干,镶嵌在族人记忆的
期刊
老屋后边的地头,长着一棵小枣子树。说它小,因为它大不过拇指,也开浅黄色的细碎的花,这花朵让我们姐妹极为兴奋。  我拉着父亲的衣角,仰着脸问:“爷,什么时候有枣子吃啊?”爷就是父亲。在我们老家,妈妈称娘,父亲称爷。  “梨子熟的时候就有枣子吃了吧?”我妹抢着回答,她得意扬扬地望着爷,想得到他的表扬。梨花早已落了,枣花才开。说它们一起熟,怎么可能呢?  父亲正挑着一担肥料从我们姐妹面前走过,吭哧吭哧的
期刊
以持续一生的冥寂无声,薇薇安·迈尔  在身后获得了人们由衷的加冕和恒久的忆念。这冥寂无声,并非她生理性的喑哑或日常语言的强行关闭。在日常生活中,她仍然是发声的,以一个持续 40年的保姆、管家的身份,她和男女主人进行简洁有效的交流;她和孩子们,当然说得更多些,为了行使照管和教育他们的职责。她的冥寂无声,主要是指她对自己终生从事的另一行当——摄影的彻底缄默。她近乎疯狂却又无比隐秘地拍摄,收好所有底片,
期刊
恢南驼子  恢南驼子,终身未娶,无儿无女,一人喝酒,全家皆醉。当然,他一辈子单身,并不意味着他一辈子没近过女色。他酒后就常常吹嘘自己年轻时的风流韵事。据说, 年轻时曾经私下与他相好过的女人,村里村外有好几个。有意思的是,他每次结束这个话题时,总不忘深抿一口酒再自嘲几句:“她们哪是看中我这个驼子喽,她们惦记的是我口袋里的钱喽!你们不晓得,有一回钱带少了,我那个相好,立马就把已脱到一半的裤子又重新提了
期刊
我是在墨江堰的堤上碰到老幺的。村子里的人都叫他老幺,也有不少人背后叫他幺哑巴的。墨江堰早就不再是个堰塘了,一洼浅浅的水坑,水上面还铺着一层半绿半黄的颜色,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冬日空无一人的田野上,只是静。偶尔在杂草丛生的深处突然就飞出一只不知名的鸟,扑棱一声吓得人,心突突地跳,等你静下心来,那鸟早就不见影踪了。堰塘里已经生出了芦苇,瘦高瘦高的,仿佛一群营养不良的少年在天地间嬉戏打闹,你碰我一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