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地质钻探、地质调绘、压水试验分析基岩裂隙类型,通过裂隙调查,绘制赤平投影,分析隧道锚开挖边坡稳定性,对基岩面及中风化面,根据钻探揭露地层绘制立体基岩面图,综合分析南锚碇地质情况。
关键词:地质调绘;节理裂隙;玫瑰画图;压水试验;赤平投影;立体基岩面图
中图分类号:U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64(2021)08-104-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08.052
隧洞開挖深度约63.8m(左洞)、53.8m(右洞),其中前锚室长度25m(左洞)、15m(右洞),锚塞体长度35m,后锚室长度3.8m。洞底最大单洞断面尺寸为18×20m,顶拱半径9m,左右隧洞最小净距10m,开挖底板标高约213m,锚体中线呈45°夹角,开挖深度内以粉质黏土、强风化砂岩、强风化砂质泥岩及中风化砂岩为主,需切坡开挖。
1 地形地貌
南锚碇区属于构造剥蚀河流侵蚀丘陵地貌,里程K10+218.9~K10+340。地面高程237.2m~272.8m,斜坡向西北长江倾斜。山脊东西地面坡度较陡,角度为25°~30°,最大52°,在桥轴线临江倾角88°。
2 地层岩性
通过钻探揭露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Q4el+dl)黏性土,侏罗系(J2s)泥岩及粉砂岩。
粉质黏土:黄、红褐色,可塑状,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表层0.5m内含植物根系。
强风化粉砂质泥岩:红褐色,岩性主要由石英、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岩芯较完整,呈柱状及长柱状,节长6cm~20cm。
中风化粉砂质泥岩:褐红色,岩性主要由石英、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岩芯较完整,呈长柱状,节长10cm~72cm,基岩裂隙较发育,遇水容易崩解,RQD=75%~92%。声波速度Vp=3 521m/s,岩体完整指标Kv=0.62~0.91。
强风化粉砂岩:灰色,坚硬,主要由粉砂碎屑组成的沉积岩,岩芯局部较破碎,呈碎块状,多呈短柱状,裂隙较发育。
中等风化粉砂岩:灰色,坚硬,主要由粉砂碎屑组成的沉积岩,岩芯较完整,柱状,节长5cm~50cm。声波速度Vp=3 396m/s,Kv=0.24~0.78。
3 节理裂隙
第1组:裂隙281~356°∠56~89°,裂隙面比较平直,近地表裂隙多张开,隙宽1cm~30cm,少量黏土类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等)充填。近地表裂隙多张开,中等风化面往下渐至闭合,结合程度较一般,其结构面属于软弱结构面,且是卸荷裂隙,发育于中等风化粉砂岩中。临江面发育,贯通性较好,卸荷带宽度一般2m~20m,结构面属于软弱结构面[1-2]。
第2组:裂隙产状48~85°∠47~89°,宽1cm~15cm,少量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等)充填,近地表裂隙多张开,中等风化面往下渐至闭合。延伸约1m~4m。裂隙结合程度一般,结构面属于软弱结构面,发育于中等风化粉砂岩中。
4 水文试验
在锚碇区钻孔中进行了压水试验,钻孔压水试验自上而下用单栓塞分段隔离进行,用专门的止水球设备把试验段隔离出来,然后用固定的水头向这一段钻孔压水,水通过孔壁周围的裂隙向岩体内渗透,最终渗透的水量会趋于一个稳定值[3]。逐渐升压至最大压力值后,如果该段试验的透水率q<1Lu,停止降压[4-5]。试验资料整理包括校核原始记录、绘制曲线并确定类型和计算试段透水率。试段透水率以Lu(吕荣)表示,1Lu的定义为当试段压力为1MPa时,每米试段的压入流量为1L/min。
根据本次压水试验,南岸索塔区根据SZK20号钻孔强风化岩为透水层,中风化岩层为微透水层—不透水层。
根据本次压水试验,试验P-Q曲线呈现4种曲线类型:
A层流型:升压曲线为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吻合。解释:渗流状态为层流。整个试验期间,裂隙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B紊流型:升压曲线为凸向Q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吻合。解释:渗流状态为紊流。整个试验期间,裂隙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D冲蚀型:升压曲线为大体上凸向P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不重合。解释:在试验压力下,岩体渗透性增大,流量显著增大。
E充填型:升压曲线为直线或凸向Q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不重合。解释:在试验压力作用下,裂隙状态产生变化,渗透性减小,当裂隙被水充满后,流量逐渐减小,甚至趋近于零。
5 岩质边坡赤平投影
对南锚碇影响基坑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为,岩体内结构面及其组合,基坑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如图1所示。
小桩号侧边坡:为逆向坡,边坡无外倾结构面,裂隙及裂隙组合对斜坡影响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建议基坑开挖强风化岩为1:0.75,中风化岩为1:0.50,并分级放坡。
大桩号侧边坡:为顺向坡,裂隙L1与L2组合交线产状272°∠84°,放坡开挖坡角应比组合交线倾角缓,建议基坑开挖强风化岩为1:0.75,中风化岩为1:0.50,并分级放坡。
左侧边坡:坡面与岩层面构成切向坡,边坡无外倾结构面,裂隙及裂隙组合对斜坡影响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建议基坑开挖强风化岩为1:0.75,中风化岩为1:0.50,并分级放坡。
右侧边坡:坡面与岩层面构成切向坡,边坡无外倾结构面,裂隙及裂隙组合对斜坡影响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建议基坑开挖强风化岩为1:0.75,中风化岩为1:0.50,并分级放坡。
6 岩面立体图
根据钻孔资料,基岩面及中风化岩面立体图如图2所示,该锚碇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见土层、岩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7 南锚碇岩土工程评价
南锚碇区属于南岸丘陵岗地斜坡工程地质区,位于斜坡上,斜坡向西、北倾斜。地面坡度约33°,地面标高244.2m~255.13m。根据钻探资料,表层0~2.8m深度范围内为粉质黏土[6-7],2.8m~19.1m為强风化砂岩、砂质泥岩,19.1m~29.7m、30.9m~38.3m、43.0m~49.0m,60.9m~77.1m为中风化砂岩,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25.1MPa,岩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0=32.7MPa,容许承载力1 800kPa,基底摩擦系数0.55;29.7m~30.9m、38.3m~43.0m、49.0m~60.9m、60.9m~100.4m为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岩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0=14.30MPa,容许承载力1 000kPa,基底摩擦系数0.50;地层产状345°∠4°,裂隙较发育,裂隙结合程度一般,地下水较贫乏。
8 结语
南锚碇区基岩为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基岩面稍有起伏,分布稳定,桥墩可采用嵌岩挖孔桩,选择以标高203m~213m中风化砂岩作桩端持力层。
中等风化岩层通过压水试验揭露,为微透水层—不透水层,基岩段裂隙不发育,锚塞体底标高约204.70m,高于三峡蓄水最高洪水位为175m,所以南锚碇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好。
锚碇采取隧道式锚,锚体嵌入基岩,借助基岩抵抗主揽拉力,由于泥岩强度较低,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注浆、锚杆、加支柱等形式以增加结构强度,承台以上墩柱较高,桩体嵌岩深度除满足竖向承载力要求外,须对桩基整体稳定性和结构强度进行验算。
参考文献
[1] 化建新,郑建国.工程地质手册[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DL/T 5331-2005,水电水利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5.
[3] 杨跃.重庆万州附马长江大桥项目[R].淮安: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12.
[4] 袁代江.龙场渡槽出口侧地锚系统布置及地质评价[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8):108-110.
[5] 宋罡,汤华,袁从华,等.涛源金沙江大桥重力锚碇岩基原位试验研究[J].建材世界,2019,40(2):23-26.
[6] JTG 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1.
[7] JTG D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07.
关键词:地质调绘;节理裂隙;玫瑰画图;压水试验;赤平投影;立体基岩面图
中图分类号:U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64(2021)08-104-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08.052
隧洞開挖深度约63.8m(左洞)、53.8m(右洞),其中前锚室长度25m(左洞)、15m(右洞),锚塞体长度35m,后锚室长度3.8m。洞底最大单洞断面尺寸为18×20m,顶拱半径9m,左右隧洞最小净距10m,开挖底板标高约213m,锚体中线呈45°夹角,开挖深度内以粉质黏土、强风化砂岩、强风化砂质泥岩及中风化砂岩为主,需切坡开挖。
1 地形地貌
南锚碇区属于构造剥蚀河流侵蚀丘陵地貌,里程K10+218.9~K10+340。地面高程237.2m~272.8m,斜坡向西北长江倾斜。山脊东西地面坡度较陡,角度为25°~30°,最大52°,在桥轴线临江倾角88°。
2 地层岩性
通过钻探揭露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Q4el+dl)黏性土,侏罗系(J2s)泥岩及粉砂岩。
粉质黏土:黄、红褐色,可塑状,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表层0.5m内含植物根系。
强风化粉砂质泥岩:红褐色,岩性主要由石英、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岩芯较完整,呈柱状及长柱状,节长6cm~20cm。
中风化粉砂质泥岩:褐红色,岩性主要由石英、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岩芯较完整,呈长柱状,节长10cm~72cm,基岩裂隙较发育,遇水容易崩解,RQD=75%~92%。声波速度Vp=3 521m/s,岩体完整指标Kv=0.62~0.91。
强风化粉砂岩:灰色,坚硬,主要由粉砂碎屑组成的沉积岩,岩芯局部较破碎,呈碎块状,多呈短柱状,裂隙较发育。
中等风化粉砂岩:灰色,坚硬,主要由粉砂碎屑组成的沉积岩,岩芯较完整,柱状,节长5cm~50cm。声波速度Vp=3 396m/s,Kv=0.24~0.78。
3 节理裂隙
第1组:裂隙281~356°∠56~89°,裂隙面比较平直,近地表裂隙多张开,隙宽1cm~30cm,少量黏土类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等)充填。近地表裂隙多张开,中等风化面往下渐至闭合,结合程度较一般,其结构面属于软弱结构面,且是卸荷裂隙,发育于中等风化粉砂岩中。临江面发育,贯通性较好,卸荷带宽度一般2m~20m,结构面属于软弱结构面[1-2]。
第2组:裂隙产状48~85°∠47~89°,宽1cm~15cm,少量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等)充填,近地表裂隙多张开,中等风化面往下渐至闭合。延伸约1m~4m。裂隙结合程度一般,结构面属于软弱结构面,发育于中等风化粉砂岩中。
4 水文试验
在锚碇区钻孔中进行了压水试验,钻孔压水试验自上而下用单栓塞分段隔离进行,用专门的止水球设备把试验段隔离出来,然后用固定的水头向这一段钻孔压水,水通过孔壁周围的裂隙向岩体内渗透,最终渗透的水量会趋于一个稳定值[3]。逐渐升压至最大压力值后,如果该段试验的透水率q<1Lu,停止降压[4-5]。试验资料整理包括校核原始记录、绘制曲线并确定类型和计算试段透水率。试段透水率以Lu(吕荣)表示,1Lu的定义为当试段压力为1MPa时,每米试段的压入流量为1L/min。
根据本次压水试验,南岸索塔区根据SZK20号钻孔强风化岩为透水层,中风化岩层为微透水层—不透水层。
根据本次压水试验,试验P-Q曲线呈现4种曲线类型:
A层流型:升压曲线为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吻合。解释:渗流状态为层流。整个试验期间,裂隙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B紊流型:升压曲线为凸向Q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基本吻合。解释:渗流状态为紊流。整个试验期间,裂隙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D冲蚀型:升压曲线为大体上凸向P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不重合。解释:在试验压力下,岩体渗透性增大,流量显著增大。
E充填型:升压曲线为直线或凸向Q轴的曲线,降压曲线与升压曲线不重合。解释:在试验压力作用下,裂隙状态产生变化,渗透性减小,当裂隙被水充满后,流量逐渐减小,甚至趋近于零。
5 岩质边坡赤平投影
对南锚碇影响基坑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为,岩体内结构面及其组合,基坑岩质边坡赤平投影如图1所示。
小桩号侧边坡:为逆向坡,边坡无外倾结构面,裂隙及裂隙组合对斜坡影响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建议基坑开挖强风化岩为1:0.75,中风化岩为1:0.50,并分级放坡。
大桩号侧边坡:为顺向坡,裂隙L1与L2组合交线产状272°∠84°,放坡开挖坡角应比组合交线倾角缓,建议基坑开挖强风化岩为1:0.75,中风化岩为1:0.50,并分级放坡。
左侧边坡:坡面与岩层面构成切向坡,边坡无外倾结构面,裂隙及裂隙组合对斜坡影响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建议基坑开挖强风化岩为1:0.75,中风化岩为1:0.50,并分级放坡。
右侧边坡:坡面与岩层面构成切向坡,边坡无外倾结构面,裂隙及裂隙组合对斜坡影响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建议基坑开挖强风化岩为1:0.75,中风化岩为1:0.50,并分级放坡。
6 岩面立体图
根据钻孔资料,基岩面及中风化岩面立体图如图2所示,该锚碇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见土层、岩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7 南锚碇岩土工程评价
南锚碇区属于南岸丘陵岗地斜坡工程地质区,位于斜坡上,斜坡向西、北倾斜。地面坡度约33°,地面标高244.2m~255.13m。根据钻探资料,表层0~2.8m深度范围内为粉质黏土[6-7],2.8m~19.1m為强风化砂岩、砂质泥岩,19.1m~29.7m、30.9m~38.3m、43.0m~49.0m,60.9m~77.1m为中风化砂岩,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25.1MPa,岩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0=32.7MPa,容许承载力1 800kPa,基底摩擦系数0.55;29.7m~30.9m、38.3m~43.0m、49.0m~60.9m、60.9m~100.4m为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岩石单轴天然抗压强度?0=14.30MPa,容许承载力1 000kPa,基底摩擦系数0.50;地层产状345°∠4°,裂隙较发育,裂隙结合程度一般,地下水较贫乏。
8 结语
南锚碇区基岩为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基岩面稍有起伏,分布稳定,桥墩可采用嵌岩挖孔桩,选择以标高203m~213m中风化砂岩作桩端持力层。
中等风化岩层通过压水试验揭露,为微透水层—不透水层,基岩段裂隙不发育,锚塞体底标高约204.70m,高于三峡蓄水最高洪水位为175m,所以南锚碇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好。
锚碇采取隧道式锚,锚体嵌入基岩,借助基岩抵抗主揽拉力,由于泥岩强度较低,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注浆、锚杆、加支柱等形式以增加结构强度,承台以上墩柱较高,桩体嵌岩深度除满足竖向承载力要求外,须对桩基整体稳定性和结构强度进行验算。
参考文献
[1] 化建新,郑建国.工程地质手册[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DL/T 5331-2005,水电水利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5.
[3] 杨跃.重庆万州附马长江大桥项目[R].淮安: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12.
[4] 袁代江.龙场渡槽出口侧地锚系统布置及地质评价[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8):108-110.
[5] 宋罡,汤华,袁从华,等.涛源金沙江大桥重力锚碇岩基原位试验研究[J].建材世界,2019,40(2):23-26.
[6] JTG 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1.
[7] JTG D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