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李明博的内阁名单上,总理韩升洙当过驻美大使,外长柳明桓当过驻日大使,这预示着美日韩三角同盟将得到强化。在对华关系上,李虽然没有太多表态,但他开始考虑对华FTA谈判一节说明,打破韩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了他树立改革旗帜的—大着力点。
时至2月,韩国当选总统李明博的就职典礼即将举行之前两周,有韩国“第一国宝”之称的崇礼门突然被一名对10年前拆迁补偿案不满的老汉烧毁。
尽管通过电视直播目睹4个小时大火的民众主要迁怒于当时正与太太在阿姆斯特丹度假的文化遗产厅长俞弘俊平日里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但在上届首尔市长任内批准崇礼门对外开放的李明博以及现任首尔市长、与李明博同属大国家党的吴世勋也受到一定牵连。这一在韩国政权更迭期间发生的非典型性危机,恰似李明博未来5年内清算左派执政遗产却又不免沾染旧弊的缩影。
机构精简与总统集权
过去的一个半月,李明博接收委员会就许多国政课题做出规划,大至行政机关重组,小到手机双向收费,莫不涵盖其中。随着“转正期”的到来,青瓦台和内阁的各项人事安排也陆续浮出水面。尽管目前接收委与孙鹤圭的统一民主新党还未谈妥政府改编问题,但总体而言,李政权的这场华丽开幕式已经呼之欲出,并不受“韩国版9·11”的影响。
开幕式的重头戏是行政机关的结构重组,核心是机构精简与总统集权。作为半总统制国家,韩国既有总统又有国务总理,府院之争充斥于李承晚时代;直到朴正熙上台,总理才降格为总统的顾问机构;后几经沉浮,仍难扭转弱势——总理最重要的财权,自1963年就划拨兼任财长的副总理,而总理其它权限与总统多有重叠,令总理一职更像是内阁的监工而非负责人。这一制度安排原本源于军政时代稳定局势和振兴经济的双重需求,客观上却造成了权力的过度分割。青瓦台的权力虽大,却什么都管,最后要么不堪其累,要么难以兼顾。廷大朝小,决策强、执行弱,导致了“再好的政策也难到位”的头重脚轻局面。
李明博的行政改革之要诀就是裁并政府各部处,促进内阁权力的集中。当然,出于稳定人心的考虑,人员编制并无明显削减。按照李政权的蓝图,统一、海洋水产、信息通讯、女性家庭和科学技术4部将撤消,分别并入外交通商、农林、产业资源、保健福利、文化观光和教育6部,另外,外交、国防、法务各部均将作不同幅度瘦身。然而,国会的左派政党要求改变计划。结果,统一和女性家庭部保留,原来的18部4处减至15部2处。
李明博并不满足于此。他下令青瓦台班子总体缩减1/3,秘书、警卫两室合并为总统室,秘书官名额小幅削减;与此同时,总理室也缩减一半。青瓦台虽然缩小,总统权力却得到强化。首先,李撤消了经济副总理一职,准备直接管理财政经济部;其次,原本独立的企划预算处也被并入财经部,改名“企划财政部”。集预算和财政大权于一身的企财部,再加上一直就很强势的幕僚机关总统室,总统的权力空前强大,国务总理越发地被架空。
另外,新政府内具备行政经验的官僚“当道”,这实际上也是某种变相的集权。文官作为现代政府的基干,不同于政客。他们不仅业务熟练,还要遵守“政治中立”原则,受党派斗争影响较小,且部级高官多由总统任命,实际上只是总统决策的执行人而已。
政策转型和职能转型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明博上台伊始最要紧的是实现政策的转型,而这基本可以通过对前任的纠偏矫正来实现。卢武铉民权律师出身,经历太多威权时代的黑暗,骨子里对资本家持抵触情绪。他上任之后对企业限制颇多,对劳苦大众又过于纵容。这种倾斜性政策直接导致暴力罢工频繁,投资环境持续恶化,最后不得不咽下资本及工作机会外流,经济萧条及失业率高企的苦果。与卢不同,李是企业CEO出身,深谙经济规律,对劳资关系的双向性和共生性比卢认识更深刻。至少,他明白,没有企业投资,劳方就要失业。李的政策重心倾向经济,不单取得国内财商两界的支持,连海外的韩资企业也看到了希望。
在经济领域,李明博的口头禅有两个——竞争力和全球化。两者内外兼顾,和中国人的“改革开放”意思大致相同。卢时代的经济决策过于迷信行政调控,忽视市场的基础性功能,最后的结果是上下都不讨好,譬如他的房产新政。韩国的国家竞争力在卢时代有所下滑,丢分点恰恰就是政府、工会和教育系统。在开放度方面,韩国的保护主义还很顽固。许多中国人观看韩剧时,总会嘲笑韩国人吃不起肉。实际上,这是因为韩国农业成本过高的缘故,而且这种畸形高价还是建立在政府高达63%的农业补贴率的前提下。由于市场经济不够活跃,竞争力就受限制;因为竞争力不足,也就不敢开放国门;缺乏外来竞争,助长了国内垄断,反过来又压制市场,这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韩国的内在性封闭,表面上是出于对外界的恐惧,实则源于经济上的自卑。卢在执政末期虽然改弦更张,致力于推动韩美FTA,但这更像是政绩心态在作祟。目前,李明博在推进FTA问题上态度非常积极,甚至开始考虑对华FTA谈判。而在京釜大运河计划之外,李还着手重新规划全国的经济区域。
李的外交政策仍然以“东北亚区域和平”为主要目标,但已不再局促于东北亚一隅。重新强化“美日韩三角同盟”将成为李的外交基轴——在他的内阁名单上,总理韩升洙当过驻美大使,外长柳明桓当过驻日大使。李已决定就“收回作战权”的时间与美方重新商议,并承诺不再纠缠日本的历史问题,美日对此也积极回应,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更有望出席李2月25日的就职典礼。对俄关系一直是韩国外交的软肋,也是李急于打开局面的重点项目。与俄交好将有利于保障韩国脆弱的能源安全,遗憾的是,莫斯科的反应非常平淡。说到对华关系,李曾因了解太少而引发媒体的批评和忧虑,而他本人除了一些套话,也未发表什么实质性看法。至于朝鲜,李将会变得强硬。按照他的想法,总揽朝鲜事务的统一部应并入外交通商部,在朝鲜人权问题上不作为的国家人权委员会将划拨总统直属。但在反对党的压力下,统一部最终得以保留,人权委也成为独立机构。尽管该尝试没有成功,也大致折射出李对平壤的基本态度。至少,朝鲜对韩国坐地起价,予夺予求的阳光时代将风光难再。
除了政府政策的纵向转型,李明博还致力于政府职能由“保卫与统治”转向“管理和服务”的横向转型。早在竞选总统时,李就再三强调要做“经济总统”,以区别于卢武铉的“安保总统”。其实,韩国政府职能的转型并不外乎世界潮流,金泳三最先提出服务国民的概念,只是过于笼统模糊;金大中则雷声大雨点小,半路打起了安保牌;至于卢武铉,一开始就嚷嚷要平衡东北亚局势,卯足了劲做安保总统,根本无暇顾及服务型政府打造。譬如去年逃北的韩军战俘及家属求助驻中国沈阳领事馆和国防部均遭冷遇,最后被 遣返朝鲜就是明证,不但突出公务员普遍存在的衙门作风,更暴露出韩国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缺失。
政府职能转型任重道远,非朝夕之功可至,统一部的存废之争就是一个佐证。统一部总揽朝鲜事务,安保色彩浓厚,军政时代级别为院,高于部级,后降格为部,但在卢武铉时代再度成为总统的政权支柱。其实,统一部的存在本身就很有些讽刺意味:因为朝鲜并非从韩国分裂出去的地方政权,至少,从期韩双方于1991年同时加入联合国那一刻起,韩国事实上已经承认了朝鲜主权的合法性。统一部之所以得以保留,除了考虑到国民感情外,主要还是为了满足左派政府“阳光政策”的需要,金大中和卢武铉还因此陷入“为统一而统一”的安保怪圈,统一部也失去了国民的认可。尽管迫于反对党的压力,李明博保留了统一部,但他将统一部并入外交通商部的想法本身就具备由安保转向经济的显著象征意义。
华丽背后的近忧远虑
李明博政权虽然外表光鲜,锋芒四射,但其背后却有不少或明或暗的忧患。
新政权上台后的第一道坎就是4月9日的国会大选,一旦不能取得绝对多数,新政权就是只跛脚鸭。与总统选举“选人不选党”不同,在地域主义盛行的韩国,各党都有较稳定的票田,大国家党很难“赢家通吃”。更何况,经历了孙鹤圭退党风波,大国家党多少受到了影响。现在,孙鹤圭不但加入了统合新党,成为党首,更在2月12日与开放国民党的前身民主党合并,成为升级版党首。大国家党在国会选举中能否取得过半席位谁也不敢保证,否则李也无须为了政府重组案能在国会顺利通过而屈尊邀请叛党的孙从旁协助了。
再者,李明博振兴经济的设想也将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制约。在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背景下,李的经济增长率7%构想比较悬。另外,李的其它承诺也过多过泛,很难在5年任期内一一实现。据说,李的“接收委”涉及的国政课题高达192项之多,李明博究竟能兑现多少只有天知道。最后,李明博虽然比卢武铉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但作为同龄的韩国人,他身上也残存着一些韩国特色的弊病。“行事粗疏,口不择言”是笔者对韩国政客最突出的印象:金泳三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总是把卡里莫夫总统的名字读成“卡里莫斯”;卢武铉更因自信过头,话说得太满险些被弹劾下台。近日,李明博在言及英语公共教育时宣称“英语好的国家才能生活好”,引起舆论哗然。他的本意不过是强调英语在韩国国际化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但这种绝对化的逻辑倾向再次让人联想起大嘴总统卢武铉。
时至2月,韩国当选总统李明博的就职典礼即将举行之前两周,有韩国“第一国宝”之称的崇礼门突然被一名对10年前拆迁补偿案不满的老汉烧毁。
尽管通过电视直播目睹4个小时大火的民众主要迁怒于当时正与太太在阿姆斯特丹度假的文化遗产厅长俞弘俊平日里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但在上届首尔市长任内批准崇礼门对外开放的李明博以及现任首尔市长、与李明博同属大国家党的吴世勋也受到一定牵连。这一在韩国政权更迭期间发生的非典型性危机,恰似李明博未来5年内清算左派执政遗产却又不免沾染旧弊的缩影。
机构精简与总统集权
过去的一个半月,李明博接收委员会就许多国政课题做出规划,大至行政机关重组,小到手机双向收费,莫不涵盖其中。随着“转正期”的到来,青瓦台和内阁的各项人事安排也陆续浮出水面。尽管目前接收委与孙鹤圭的统一民主新党还未谈妥政府改编问题,但总体而言,李政权的这场华丽开幕式已经呼之欲出,并不受“韩国版9·11”的影响。
开幕式的重头戏是行政机关的结构重组,核心是机构精简与总统集权。作为半总统制国家,韩国既有总统又有国务总理,府院之争充斥于李承晚时代;直到朴正熙上台,总理才降格为总统的顾问机构;后几经沉浮,仍难扭转弱势——总理最重要的财权,自1963年就划拨兼任财长的副总理,而总理其它权限与总统多有重叠,令总理一职更像是内阁的监工而非负责人。这一制度安排原本源于军政时代稳定局势和振兴经济的双重需求,客观上却造成了权力的过度分割。青瓦台的权力虽大,却什么都管,最后要么不堪其累,要么难以兼顾。廷大朝小,决策强、执行弱,导致了“再好的政策也难到位”的头重脚轻局面。
李明博的行政改革之要诀就是裁并政府各部处,促进内阁权力的集中。当然,出于稳定人心的考虑,人员编制并无明显削减。按照李政权的蓝图,统一、海洋水产、信息通讯、女性家庭和科学技术4部将撤消,分别并入外交通商、农林、产业资源、保健福利、文化观光和教育6部,另外,外交、国防、法务各部均将作不同幅度瘦身。然而,国会的左派政党要求改变计划。结果,统一和女性家庭部保留,原来的18部4处减至15部2处。
李明博并不满足于此。他下令青瓦台班子总体缩减1/3,秘书、警卫两室合并为总统室,秘书官名额小幅削减;与此同时,总理室也缩减一半。青瓦台虽然缩小,总统权力却得到强化。首先,李撤消了经济副总理一职,准备直接管理财政经济部;其次,原本独立的企划预算处也被并入财经部,改名“企划财政部”。集预算和财政大权于一身的企财部,再加上一直就很强势的幕僚机关总统室,总统的权力空前强大,国务总理越发地被架空。
另外,新政府内具备行政经验的官僚“当道”,这实际上也是某种变相的集权。文官作为现代政府的基干,不同于政客。他们不仅业务熟练,还要遵守“政治中立”原则,受党派斗争影响较小,且部级高官多由总统任命,实际上只是总统决策的执行人而已。
政策转型和职能转型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明博上台伊始最要紧的是实现政策的转型,而这基本可以通过对前任的纠偏矫正来实现。卢武铉民权律师出身,经历太多威权时代的黑暗,骨子里对资本家持抵触情绪。他上任之后对企业限制颇多,对劳苦大众又过于纵容。这种倾斜性政策直接导致暴力罢工频繁,投资环境持续恶化,最后不得不咽下资本及工作机会外流,经济萧条及失业率高企的苦果。与卢不同,李是企业CEO出身,深谙经济规律,对劳资关系的双向性和共生性比卢认识更深刻。至少,他明白,没有企业投资,劳方就要失业。李的政策重心倾向经济,不单取得国内财商两界的支持,连海外的韩资企业也看到了希望。
在经济领域,李明博的口头禅有两个——竞争力和全球化。两者内外兼顾,和中国人的“改革开放”意思大致相同。卢时代的经济决策过于迷信行政调控,忽视市场的基础性功能,最后的结果是上下都不讨好,譬如他的房产新政。韩国的国家竞争力在卢时代有所下滑,丢分点恰恰就是政府、工会和教育系统。在开放度方面,韩国的保护主义还很顽固。许多中国人观看韩剧时,总会嘲笑韩国人吃不起肉。实际上,这是因为韩国农业成本过高的缘故,而且这种畸形高价还是建立在政府高达63%的农业补贴率的前提下。由于市场经济不够活跃,竞争力就受限制;因为竞争力不足,也就不敢开放国门;缺乏外来竞争,助长了国内垄断,反过来又压制市场,这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韩国的内在性封闭,表面上是出于对外界的恐惧,实则源于经济上的自卑。卢在执政末期虽然改弦更张,致力于推动韩美FTA,但这更像是政绩心态在作祟。目前,李明博在推进FTA问题上态度非常积极,甚至开始考虑对华FTA谈判。而在京釜大运河计划之外,李还着手重新规划全国的经济区域。
李的外交政策仍然以“东北亚区域和平”为主要目标,但已不再局促于东北亚一隅。重新强化“美日韩三角同盟”将成为李的外交基轴——在他的内阁名单上,总理韩升洙当过驻美大使,外长柳明桓当过驻日大使。李已决定就“收回作战权”的时间与美方重新商议,并承诺不再纠缠日本的历史问题,美日对此也积极回应,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更有望出席李2月25日的就职典礼。对俄关系一直是韩国外交的软肋,也是李急于打开局面的重点项目。与俄交好将有利于保障韩国脆弱的能源安全,遗憾的是,莫斯科的反应非常平淡。说到对华关系,李曾因了解太少而引发媒体的批评和忧虑,而他本人除了一些套话,也未发表什么实质性看法。至于朝鲜,李将会变得强硬。按照他的想法,总揽朝鲜事务的统一部应并入外交通商部,在朝鲜人权问题上不作为的国家人权委员会将划拨总统直属。但在反对党的压力下,统一部最终得以保留,人权委也成为独立机构。尽管该尝试没有成功,也大致折射出李对平壤的基本态度。至少,朝鲜对韩国坐地起价,予夺予求的阳光时代将风光难再。
除了政府政策的纵向转型,李明博还致力于政府职能由“保卫与统治”转向“管理和服务”的横向转型。早在竞选总统时,李就再三强调要做“经济总统”,以区别于卢武铉的“安保总统”。其实,韩国政府职能的转型并不外乎世界潮流,金泳三最先提出服务国民的概念,只是过于笼统模糊;金大中则雷声大雨点小,半路打起了安保牌;至于卢武铉,一开始就嚷嚷要平衡东北亚局势,卯足了劲做安保总统,根本无暇顾及服务型政府打造。譬如去年逃北的韩军战俘及家属求助驻中国沈阳领事馆和国防部均遭冷遇,最后被 遣返朝鲜就是明证,不但突出公务员普遍存在的衙门作风,更暴露出韩国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缺失。
政府职能转型任重道远,非朝夕之功可至,统一部的存废之争就是一个佐证。统一部总揽朝鲜事务,安保色彩浓厚,军政时代级别为院,高于部级,后降格为部,但在卢武铉时代再度成为总统的政权支柱。其实,统一部的存在本身就很有些讽刺意味:因为朝鲜并非从韩国分裂出去的地方政权,至少,从期韩双方于1991年同时加入联合国那一刻起,韩国事实上已经承认了朝鲜主权的合法性。统一部之所以得以保留,除了考虑到国民感情外,主要还是为了满足左派政府“阳光政策”的需要,金大中和卢武铉还因此陷入“为统一而统一”的安保怪圈,统一部也失去了国民的认可。尽管迫于反对党的压力,李明博保留了统一部,但他将统一部并入外交通商部的想法本身就具备由安保转向经济的显著象征意义。
华丽背后的近忧远虑
李明博政权虽然外表光鲜,锋芒四射,但其背后却有不少或明或暗的忧患。
新政权上台后的第一道坎就是4月9日的国会大选,一旦不能取得绝对多数,新政权就是只跛脚鸭。与总统选举“选人不选党”不同,在地域主义盛行的韩国,各党都有较稳定的票田,大国家党很难“赢家通吃”。更何况,经历了孙鹤圭退党风波,大国家党多少受到了影响。现在,孙鹤圭不但加入了统合新党,成为党首,更在2月12日与开放国民党的前身民主党合并,成为升级版党首。大国家党在国会选举中能否取得过半席位谁也不敢保证,否则李也无须为了政府重组案能在国会顺利通过而屈尊邀请叛党的孙从旁协助了。
再者,李明博振兴经济的设想也将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制约。在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背景下,李的经济增长率7%构想比较悬。另外,李的其它承诺也过多过泛,很难在5年任期内一一实现。据说,李的“接收委”涉及的国政课题高达192项之多,李明博究竟能兑现多少只有天知道。最后,李明博虽然比卢武铉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但作为同龄的韩国人,他身上也残存着一些韩国特色的弊病。“行事粗疏,口不择言”是笔者对韩国政客最突出的印象:金泳三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总是把卡里莫夫总统的名字读成“卡里莫斯”;卢武铉更因自信过头,话说得太满险些被弹劾下台。近日,李明博在言及英语公共教育时宣称“英语好的国家才能生活好”,引起舆论哗然。他的本意不过是强调英语在韩国国际化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但这种绝对化的逻辑倾向再次让人联想起大嘴总统卢武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