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既有文科知识的记忆和思维,又有理科知识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时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复习时更须讲究方法。随着内容的增多、知识的加深、考试的逼近,常常发现不少学生对地理学科是知难而退!作为老师面临的是如何提高地理复习效果、增强学生高考信心的难题。
地理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练习,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解题灵活性和技巧性。练习的内容、方法、技巧、数量等关系着整个复习的效果。为此,在复习中重视基础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强化基础训练
依据大纲要求,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乃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要精心讲解,引导学生钻研,还需要通过练习这个媒介深入掌握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促进思维的发展,做到知识试题化、试题基础化,让学生在练习中消化知识。训练是要多、面要广、题要精,浓缩知识提炼成习题,使其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切忌题海战术和大搞偏题、怪题、难题的做法。练习并不在于多,应着眼于“精”,在于“巧”,练在点子上。引导学生弄通教材,达到大纲要求,让学生用较少时间,取得较多收获。
二、强化思维训练
地理教师应把发展智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作为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练习中,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点,以及综合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与区域特征的能力。
(一)聚合思维训练
聚合思维训练就是将地理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众多信息重新组合成一个有序的系统。通过训练引导学生将分散在高初中各章节的知识归类总结纳入体系,使其结构化。在训练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学会思维方法。
1、理清知识脉络
地理知识比较繁杂,在复习时,要认真分析课本内容,找出主线和规律,建立知识体系,这样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的整理作为练习来完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方位通过思维训练去过滤、归纳、分类。有的将教材重点内容归纳整理成表格;有的从众多局部地理关系中归纳出整体特征和规律;有的从繁杂的地理现象中抓住主导因素,理顺节与节、章与章、册与册的知识脉络,构成统一整体。另外,还可以运用线条连贯法把零碎的不易记忆的地理事物连结起来。例如:墨西哥湾暖流及其延伸即北大西洋暖流,它流经美国东南部时,使该地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更加暖湿,使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南部迎风坡有更为丰富的降水;它到达欧洲西部时,象一支巨大的暖水管使西欧变得温和湿润,对该地区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起着重要作用;它又使得针叶林向北欧的北部延伸。它们经过的海域形成了两个世界著名渔场——纽芬兰渔场(湾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湾流与北冰洋来的海水交汇处);而当它进入巴伦支海后又使得摩尔曼斯克成为北冰洋沿岸唯一的冬季不冻港。
2、 归纳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从第一轮复习开始,便沉溺于单元过关题、综合练习题、模拟题等组成的题海中,考试时成绩仍然不佳,事倍功半,这主要是学生仅仅是单纯的做题造成的。复习时,习题需要多做,更需要抽出一定时间回头对所做的习题总结一下,思考习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用了什么形式,你的思路如何,类似的问题有哪些,经过总结你会得到一些规律,可以将复习内容由多变少,书越来越薄。如通过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习题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等值线的各种特征和判读方法。
(二)发散思维训练
采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在复习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法多用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概念、数据、图表、原理扩展,解释地理事物现象和成因,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复习影响气候的因素,我让学生解释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一法多问,扩展知识领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识上的飞跃,为提高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顺向思维的反面,属于发散思维,是善于从不同立场、角度、层次、侧面去思考问题,执果索因。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做题时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善于进行逆向思维。例如:假设黄河水倒流,凌汛是否还会发生在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省境内?象这些问题,那些没有弄清原理,只靠死记硬背的学生是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的。教师可以通过经常性的逆向思维训练,防止学生理解僵化、思维定势,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所学的知识灵活化。
三、 强化地图训练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也是高考的重点。在复习中掌握地图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加强地图的训练呢?
1、 训练读图,提高识图能力
阅读地图是运用地图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复习时,我要求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在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等高线的基础上,将课本上、地图册上的图表与教材知识点联系起来,把课文中提到的地理事物逐一在地图上找出来,带着问题看图,对照地图回答问题。练习中加大读图分量,逐步熟悉地图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
2、 填绘图表,考查动手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具,对那些反映规律性和基本技能的重点图,让学生边想边填,把复习内容巩固在地图上。另外还须教会学生绘制草图,如轮廓图、水系图、地形剖面图、光照图等,通过学生亲手画图,既能使学生掌握一些画图的技能技巧,又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
四、图文互变,培养析图能力
图文结合,据图识文,据文识图,相互释意,是学好地图的技巧和方法。教材中的地图通过设疑,用文字表述地图所放映的内容,教材中文字可设计成图和表,而表格也可用图文表达出来。例如:美国一节的教学设计:用国旗图案讲美国概况;用北美地形剖面图讲自然环境;用数据表讲经济特点等,通过图文变换,强化落实了教材内容,特别是对那些学生感到枯燥、难记的内容,通过互变,设图设疑,可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并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五、强化综合训练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很强,综合不是原有知识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把高初中教材,从自然、人文地理因素角度重新归类组编,以高中地理为主线,串联分散同类知识组成“知识块”。如学陆地知识,把高中地理地壳运动原理与世界地形、中国地形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归律。此外,精选或创立较高智能要求的题目,有深度、有层次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思维的敏捷性,结合讲评推动学生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学科观念的形成和学科基本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根基”,是高考解题的思想依据,也是学生面对复杂变化的问题情境能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根本保障。高三教师应帮助学生透过纷繁的地理现象、生动鲜活的地理试题情境,用地理学科核心的观念和思想分析问题,形成对地理事物本质的认识,由科学备考走向有效合理的教学。
地理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练习,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解题灵活性和技巧性。练习的内容、方法、技巧、数量等关系着整个复习的效果。为此,在复习中重视基础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强化基础训练
依据大纲要求,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乃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要精心讲解,引导学生钻研,还需要通过练习这个媒介深入掌握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促进思维的发展,做到知识试题化、试题基础化,让学生在练习中消化知识。训练是要多、面要广、题要精,浓缩知识提炼成习题,使其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切忌题海战术和大搞偏题、怪题、难题的做法。练习并不在于多,应着眼于“精”,在于“巧”,练在点子上。引导学生弄通教材,达到大纲要求,让学生用较少时间,取得较多收获。
二、强化思维训练
地理教师应把发展智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作为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练习中,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点,以及综合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与区域特征的能力。
(一)聚合思维训练
聚合思维训练就是将地理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众多信息重新组合成一个有序的系统。通过训练引导学生将分散在高初中各章节的知识归类总结纳入体系,使其结构化。在训练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学会思维方法。
1、理清知识脉络
地理知识比较繁杂,在复习时,要认真分析课本内容,找出主线和规律,建立知识体系,这样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的整理作为练习来完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方位通过思维训练去过滤、归纳、分类。有的将教材重点内容归纳整理成表格;有的从众多局部地理关系中归纳出整体特征和规律;有的从繁杂的地理现象中抓住主导因素,理顺节与节、章与章、册与册的知识脉络,构成统一整体。另外,还可以运用线条连贯法把零碎的不易记忆的地理事物连结起来。例如:墨西哥湾暖流及其延伸即北大西洋暖流,它流经美国东南部时,使该地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更加暖湿,使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南部迎风坡有更为丰富的降水;它到达欧洲西部时,象一支巨大的暖水管使西欧变得温和湿润,对该地区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起着重要作用;它又使得针叶林向北欧的北部延伸。它们经过的海域形成了两个世界著名渔场——纽芬兰渔场(湾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湾流与北冰洋来的海水交汇处);而当它进入巴伦支海后又使得摩尔曼斯克成为北冰洋沿岸唯一的冬季不冻港。
2、 归纳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从第一轮复习开始,便沉溺于单元过关题、综合练习题、模拟题等组成的题海中,考试时成绩仍然不佳,事倍功半,这主要是学生仅仅是单纯的做题造成的。复习时,习题需要多做,更需要抽出一定时间回头对所做的习题总结一下,思考习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用了什么形式,你的思路如何,类似的问题有哪些,经过总结你会得到一些规律,可以将复习内容由多变少,书越来越薄。如通过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习题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等值线的各种特征和判读方法。
(二)发散思维训练
采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在复习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法多用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概念、数据、图表、原理扩展,解释地理事物现象和成因,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复习影响气候的因素,我让学生解释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一法多问,扩展知识领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识上的飞跃,为提高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顺向思维的反面,属于发散思维,是善于从不同立场、角度、层次、侧面去思考问题,执果索因。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做题时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善于进行逆向思维。例如:假设黄河水倒流,凌汛是否还会发生在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省境内?象这些问题,那些没有弄清原理,只靠死记硬背的学生是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的。教师可以通过经常性的逆向思维训练,防止学生理解僵化、思维定势,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所学的知识灵活化。
三、 强化地图训练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也是高考的重点。在复习中掌握地图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加强地图的训练呢?
1、 训练读图,提高识图能力
阅读地图是运用地图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复习时,我要求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在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等高线的基础上,将课本上、地图册上的图表与教材知识点联系起来,把课文中提到的地理事物逐一在地图上找出来,带着问题看图,对照地图回答问题。练习中加大读图分量,逐步熟悉地图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
2、 填绘图表,考查动手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具,对那些反映规律性和基本技能的重点图,让学生边想边填,把复习内容巩固在地图上。另外还须教会学生绘制草图,如轮廓图、水系图、地形剖面图、光照图等,通过学生亲手画图,既能使学生掌握一些画图的技能技巧,又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
四、图文互变,培养析图能力
图文结合,据图识文,据文识图,相互释意,是学好地图的技巧和方法。教材中的地图通过设疑,用文字表述地图所放映的内容,教材中文字可设计成图和表,而表格也可用图文表达出来。例如:美国一节的教学设计:用国旗图案讲美国概况;用北美地形剖面图讲自然环境;用数据表讲经济特点等,通过图文变换,强化落实了教材内容,特别是对那些学生感到枯燥、难记的内容,通过互变,设图设疑,可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并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五、强化综合训练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很强,综合不是原有知识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把高初中教材,从自然、人文地理因素角度重新归类组编,以高中地理为主线,串联分散同类知识组成“知识块”。如学陆地知识,把高中地理地壳运动原理与世界地形、中国地形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归律。此外,精选或创立较高智能要求的题目,有深度、有层次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思维的敏捷性,结合讲评推动学生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学科观念的形成和学科基本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根基”,是高考解题的思想依据,也是学生面对复杂变化的问题情境能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根本保障。高三教师应帮助学生透过纷繁的地理现象、生动鲜活的地理试题情境,用地理学科核心的观念和思想分析问题,形成对地理事物本质的认识,由科学备考走向有效合理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