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国家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组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对中考命题明确地指出:“命题要加强题目的开放性、灵活性,注重考查学生学习潜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之后全国各省市都或多或少地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开放性试题。我个人认为: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试题在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2007年南充市中考试题第8小题,2006年南充成功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但南充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人文资源还不完全被广大民众所了解,南充市旅游局决定开展展示南充风采的推介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的主持人;①请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标语。②请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第23小题,结合生活实际开动你的脑筋,为延缓全球变暖提出自己的一种奇思秒想吧。以上这些题都是典型的开放性试题。 根据其题旨要求不同,大致有填空、替代、补充、列举等类型。其解题要领呢,一般要联系上下文,可以得到思路和启发。
一、混淆概念
2004年福州卷第4题为“请为本文补写一个有关勤奋的名人事例”。有位考生举陈景润例,过多地强调陈景润在研究中遇到多少困难,怎样去克服,这就把“勤奋”与“刻苦”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
二、转移论题
如2004年河南卷《语文诗话》第2题:“第②段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第⑧段中”问君何能尔,心地远自偏“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从全文看,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有的考生答题时大谈这两句诗的意境特点,对其“作用”只字未提,明显转移了论题。这些考生忽略了“作用”“分别”这两个关键词。其实只要仔细审题,答题得分并不难,只须20字即可——①论证“语文应是热爱”,②论证“语文也不乏冷静理性”。
三、缺少分析
如2004年安徽卷《我寻求挫败》的第3题、第4题:“第⑦段画线句中,”这份绝望“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兴奋昂扬“?”“作者”寻求挫败“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很明显,第4题用原句答,不须再作分析,但第3题不同,“为什么”兴奋昂扬“”一问要求考生从原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重组、分析,可是有的考生只是简单地答“有理想信念”,缺少由此及彼的因果分析。
四、牵强附会
议论文阅读往往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感悟,有些考生因缺少积累和思考,举例失真,给人牵强附会之感。例如2004年黄冈卷《错过就会永远失去》第3题:“请在文中第③段省略号处补上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按照文意,补上的内容应是“错过了得到令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的机会,则意味着永远失去”,有位考生搜索枯肠,叙述道:“早晨起来,天气阴沉,没晒被子,后来天放晴,我失去了一次好机会……”内容幼稚,思想贫乏。
我们以下文为例分析开放性试题的解答。
剥豆。
(1)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豌豆快将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2)看他碗中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3)“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4)“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经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了一把豆想放在他的碗里。
(5)“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6)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7)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他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8)“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
(9)“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都是常事。”剥豆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10)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扫视。只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受累的……”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11)“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加快了许多。
(12)一大袋豆子很快剥完, 。
(13)“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14)“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15)“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然是那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16)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第一,联系上下文并展开想象,把(12)段缺失的内容补上。(不少于150字)
第二,文中画线的句子说“一些喜悦悄悄地在我心里散开”,请以母亲的口吻把“我”当时的心里活动写出来。(不少于100字)
第三,作者细想剥豆的经过,觉得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试分析理由。
解题指导:
(1)补上的情节要使上下文衔接合理自然。上文写到豆剥光了,下文“你赢了”是对比赛结果的评判,由此可以推断中间缺失的内容是儿子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经过。同时应注意,对没有生活经验的小孩子来说,上文提到的两种盛豆的容器是难以直观地比出多少,另外,同时要恰当地描写儿子的神态、动作。以母亲的口吻来描述,适当加上母亲的心里活动。参考答案“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2)这段心里活动紧接着“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而展开,其核心是“喜悦”的具体内容,分析上文中儿子的语言、神态、动作可知,我喜的是儿子小小年纪便不仅具有竞争意识,挑战心、好胜心,更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注意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的怜爱,赞许和骄傲的情感。参考答案略。
(3)鼓勵学生大胆表达不同意见。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样。角度之一,从情节发展来看,母亲剥豆时速度时紧时慢,剥多剥少,并未对儿子造成多大影响,儿子一如既往的认真、执着----母亲小题大做。角度之二,从积极关注儿子的成长来看,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始终不容疏忽懈怠。母亲的时快时慢,瞻前顾后,实质是母亲对采取成功教育(增强儿子的自信心),还是挫折教育(从小面对真实的竞争,正确地对待失败),两种方法进行斟酌。这种对教育方法的深思熟虑,永远不能说是多余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应该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2007年南充市中考试题第8小题,2006年南充成功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但南充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人文资源还不完全被广大民众所了解,南充市旅游局决定开展展示南充风采的推介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的主持人;①请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标语。②请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第23小题,结合生活实际开动你的脑筋,为延缓全球变暖提出自己的一种奇思秒想吧。以上这些题都是典型的开放性试题。 根据其题旨要求不同,大致有填空、替代、补充、列举等类型。其解题要领呢,一般要联系上下文,可以得到思路和启发。
一、混淆概念
2004年福州卷第4题为“请为本文补写一个有关勤奋的名人事例”。有位考生举陈景润例,过多地强调陈景润在研究中遇到多少困难,怎样去克服,这就把“勤奋”与“刻苦”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
二、转移论题
如2004年河南卷《语文诗话》第2题:“第②段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第⑧段中”问君何能尔,心地远自偏“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从全文看,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有的考生答题时大谈这两句诗的意境特点,对其“作用”只字未提,明显转移了论题。这些考生忽略了“作用”“分别”这两个关键词。其实只要仔细审题,答题得分并不难,只须20字即可——①论证“语文应是热爱”,②论证“语文也不乏冷静理性”。
三、缺少分析
如2004年安徽卷《我寻求挫败》的第3题、第4题:“第⑦段画线句中,”这份绝望“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兴奋昂扬“?”“作者”寻求挫败“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很明显,第4题用原句答,不须再作分析,但第3题不同,“为什么”兴奋昂扬“”一问要求考生从原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重组、分析,可是有的考生只是简单地答“有理想信念”,缺少由此及彼的因果分析。
四、牵强附会
议论文阅读往往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感悟,有些考生因缺少积累和思考,举例失真,给人牵强附会之感。例如2004年黄冈卷《错过就会永远失去》第3题:“请在文中第③段省略号处补上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按照文意,补上的内容应是“错过了得到令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的机会,则意味着永远失去”,有位考生搜索枯肠,叙述道:“早晨起来,天气阴沉,没晒被子,后来天放晴,我失去了一次好机会……”内容幼稚,思想贫乏。
我们以下文为例分析开放性试题的解答。
剥豆。
(1)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豌豆快将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2)看他碗中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3)“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4)“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经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了一把豆想放在他的碗里。
(5)“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6)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7)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他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8)“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
(9)“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都是常事。”剥豆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10)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扫视。只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受累的……”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11)“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加快了许多。
(12)一大袋豆子很快剥完, 。
(13)“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14)“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15)“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然是那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16)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第一,联系上下文并展开想象,把(12)段缺失的内容补上。(不少于150字)
第二,文中画线的句子说“一些喜悦悄悄地在我心里散开”,请以母亲的口吻把“我”当时的心里活动写出来。(不少于100字)
第三,作者细想剥豆的经过,觉得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试分析理由。
解题指导:
(1)补上的情节要使上下文衔接合理自然。上文写到豆剥光了,下文“你赢了”是对比赛结果的评判,由此可以推断中间缺失的内容是儿子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经过。同时应注意,对没有生活经验的小孩子来说,上文提到的两种盛豆的容器是难以直观地比出多少,另外,同时要恰当地描写儿子的神态、动作。以母亲的口吻来描述,适当加上母亲的心里活动。参考答案“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2)这段心里活动紧接着“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而展开,其核心是“喜悦”的具体内容,分析上文中儿子的语言、神态、动作可知,我喜的是儿子小小年纪便不仅具有竞争意识,挑战心、好胜心,更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注意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的怜爱,赞许和骄傲的情感。参考答案略。
(3)鼓勵学生大胆表达不同意见。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样。角度之一,从情节发展来看,母亲剥豆时速度时紧时慢,剥多剥少,并未对儿子造成多大影响,儿子一如既往的认真、执着----母亲小题大做。角度之二,从积极关注儿子的成长来看,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始终不容疏忽懈怠。母亲的时快时慢,瞻前顾后,实质是母亲对采取成功教育(增强儿子的自信心),还是挫折教育(从小面对真实的竞争,正确地对待失败),两种方法进行斟酌。这种对教育方法的深思熟虑,永远不能说是多余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应该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