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以及西方国家去杠杆等因素,给我国产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从国内看,长期以来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也遇到了瓶颈,投资的边际效益在递减。总的来说,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目前在拉动经济增长中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因此,必须更多地从供给侧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将供给主体创造财富的能力提升起来,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边际效益; 生产率; 主体
一、历史上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全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供给管理政策在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
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背景下,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的不足造成的,自由竞争的市场并不能创造完全的就业,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刺激需求,才能度过经济危机和消除失业。同时,该理论也是罗斯福总统治理经济大萧条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美国也因此安然度过了危机,当全世界沉浸在以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为首的经济思想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涨”宣告了凯恩斯管理政策的失灵,同时,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主义,强调供给管理政策的供给学派理论又开始兴起。1981年1月,里根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危机之下,同年2月,里根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美国国民经济复兴计划,总体思路是采取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对付美国的经济停滞,同时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削减政府开支来抑制通货膨胀。美国的供给侧改革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美国也因此度过了经济大萧条以来的第二次危机,如果说罗斯福用“新政”带领美国走出大萧条,而里根则是用开创性供给学派的理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里根革命”。
二、中国遇到的新问题——供需错配
供需错配,代表着一个经济体的供给和需求都相应的存在着不足,供需错配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阻碍,比如,在中国的农村及偏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再则,高端制造业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短板,从李克强在参加一个钢铁煤炭产能过剩的相关会议时提出的中国生产不出一支圆珠笔的笔头到国人远赴海外去购买国外生产的马桶盖和奶粉,以及苹果手机在国内的风靡,总总迹象表明,中国经济远远不能依靠凯恩斯的理论从需求端去解决问题。然而在高端产业供给不足的同时,国内的一些传统工业产业,例如钢铁、水泥和煤炭,却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所以供给能力不足草是抑制当前消费进一步提高的实质。随着经济总量以及人均收入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也在提升。与此同时,相关的供给却跟不上。这体现在,一方面,当前我国居民的中高端消费需求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购买海外产品来得到满足的。未来五年要进一步鼓励我国企业调整产品供给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出更多适应国内消费者需求、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中高端产品,使得中国企业能够逐步在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消费升级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居民服务消费占比迅速上升。而国内服务业发展却较为滞后。因此,要进一步在科教文卫行业和金融、电信等高端服务业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增加有效供给,从而加快推动服务消费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种供需错配的矛盾,只有从矛盾的源头,即提高生产效率,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激发经济的潜在增速,实现可持续增长。
三、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的“4万亿”计划,以及地方政府的海量配套资金,对冲了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在短期内将国内经济重新拉入了较高的增速轨道。同时也造成了诸多问题,产能过剩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杠杆率进一步提升,以地产、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高企。央行14年4月份以来15次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但没让经济走出通缩困境,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产能出清速度,PPI指数更是连续43个月下降,工业企业理论与CPI和PPI之差越来越小,制造业危机日益凸显。如何激发企业创造创新活力,提高企业利润,是摆在决策者面前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
按照“新常态”的概念来看,“常态”体现在整个经济企稳后的发展质量上的提升,而且尽可能的形成中高速增长平台,需要考虑“怎么促进围观经济主体和活力充分释放”,同时要构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机制。在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作用和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我们迫切的需要释放新的需求,优化供需错配,创造新的供给,着力改线供给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需求的改善带来的经济增长是短周期的,而长期的经济增长只有从供给层面,通过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创新驱动和结构化的减税等等一系列改善措施。同时,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从去产能、降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个方面着力实施,表明了我们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紧缩需求,而是要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实施供给侧改革,分清主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何提高,从哪些方面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相信又是一个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难题。
作者简介:
周德华,男,汉族,重庆开县,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边际效益; 生产率; 主体
一、历史上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全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供给管理政策在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
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背景下,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的不足造成的,自由竞争的市场并不能创造完全的就业,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刺激需求,才能度过经济危机和消除失业。同时,该理论也是罗斯福总统治理经济大萧条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美国也因此安然度过了危机,当全世界沉浸在以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为首的经济思想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涨”宣告了凯恩斯管理政策的失灵,同时,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主义,强调供给管理政策的供给学派理论又开始兴起。1981年1月,里根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危机之下,同年2月,里根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美国国民经济复兴计划,总体思路是采取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对付美国的经济停滞,同时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削减政府开支来抑制通货膨胀。美国的供给侧改革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美国也因此度过了经济大萧条以来的第二次危机,如果说罗斯福用“新政”带领美国走出大萧条,而里根则是用开创性供给学派的理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里根革命”。
二、中国遇到的新问题——供需错配
供需错配,代表着一个经济体的供给和需求都相应的存在着不足,供需错配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阻碍,比如,在中国的农村及偏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再则,高端制造业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短板,从李克强在参加一个钢铁煤炭产能过剩的相关会议时提出的中国生产不出一支圆珠笔的笔头到国人远赴海外去购买国外生产的马桶盖和奶粉,以及苹果手机在国内的风靡,总总迹象表明,中国经济远远不能依靠凯恩斯的理论从需求端去解决问题。然而在高端产业供给不足的同时,国内的一些传统工业产业,例如钢铁、水泥和煤炭,却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所以供给能力不足草是抑制当前消费进一步提高的实质。随着经济总量以及人均收入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也在提升。与此同时,相关的供给却跟不上。这体现在,一方面,当前我国居民的中高端消费需求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购买海外产品来得到满足的。未来五年要进一步鼓励我国企业调整产品供给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出更多适应国内消费者需求、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中高端产品,使得中国企业能够逐步在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消费升级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居民服务消费占比迅速上升。而国内服务业发展却较为滞后。因此,要进一步在科教文卫行业和金融、电信等高端服务业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增加有效供给,从而加快推动服务消费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种供需错配的矛盾,只有从矛盾的源头,即提高生产效率,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激发经济的潜在增速,实现可持续增长。
三、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的“4万亿”计划,以及地方政府的海量配套资金,对冲了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在短期内将国内经济重新拉入了较高的增速轨道。同时也造成了诸多问题,产能过剩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杠杆率进一步提升,以地产、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高企。央行14年4月份以来15次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但没让经济走出通缩困境,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产能出清速度,PPI指数更是连续43个月下降,工业企业理论与CPI和PPI之差越来越小,制造业危机日益凸显。如何激发企业创造创新活力,提高企业利润,是摆在决策者面前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
按照“新常态”的概念来看,“常态”体现在整个经济企稳后的发展质量上的提升,而且尽可能的形成中高速增长平台,需要考虑“怎么促进围观经济主体和活力充分释放”,同时要构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机制。在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作用和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我们迫切的需要释放新的需求,优化供需错配,创造新的供给,着力改线供给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需求的改善带来的经济增长是短周期的,而长期的经济增长只有从供给层面,通过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创新驱动和结构化的减税等等一系列改善措施。同时,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从去产能、降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个方面着力实施,表明了我们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紧缩需求,而是要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实施供给侧改革,分清主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何提高,从哪些方面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相信又是一个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难题。
作者简介:
周德华,男,汉族,重庆开县,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