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罗城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和保护仫佬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民俗风情等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贯穿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发展仫佬族民族特色文化。
关键字:仫佬族 民族文化 发展传承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之一,本族人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等县境内。
一、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罗城文化产业建设,势必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优势,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凸显出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城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主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是仫佬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和建设。 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无疑要促进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二.仫佬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一)仫佬族刺绣
仫佬族的刺绣,是一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工艺品。仫佬族妇女绣制的工艺品以背带芯为主,还有帽子、腰带、围裙、接亲包、定情包、文件袋、手机袋、绣花鞋等,这些工艺品手工精细,样式精美,寓意吉祥,颇受人们喜爱。婴孩的背带也常用各种有色丝线编织花卉、虫 鸟,精美鲜艳,栩栩如生,表现了仫佬族人民的艺术天才。老人送背带的习俗蕴涵了仫佬族娃崽背带是仫佬族祖孙根脉的系结,制作背带所用的布料和背带上的装饰图案表明它是仫佬族服饰文化的体现。刺绣是仫佬族青年妇女特有的传统手工制作,现已有500多年历史。“仫佬族刺绣”技艺也于2010年被列入广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仫佬族野生葡萄
“罗城是个仫佬乡,山野葡萄满垌场。葡萄美酒销天下,家家户户奔小康。”这首广泛流传于罗城城乡上下的山歌,让许多外地人大流羡慕的口水,就是吃不上葡萄也不敢再说葡萄是酸的。
早在清代,祖祖辈辈居住在罗城的仫佬族同胞就开始加工和利用毛葡萄。1999年,罗城与广西农科院合作,利用植物组培技术攻克了毛葡萄种苗繁育的难关,在广西乃至国内首开迅速实现大规模种植生产的先河。目前,葡萄园已经成为罗城这个“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县13个乡镇已建有人工种植毛葡萄示范基地,全县毛葡萄总面积6万多亩。
(三)仫佬族节庆文化
仫佬族节日很多,从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的除夕,一年之中几乎月月有节日。如春节、观音节、花婆节、牛诞节、依饭节、走坡节等等。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这里就简单介绍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节庆。
(1)走坡节
走坡节是仫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早在清代,人们便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和八月举行,节期三五天不等。每当节日到来之时,仫佬族人便结伴而行,聚集在山清水秀的山坡上唱起山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为媒,谈情说爱,少则几十人,多的几百人,上千人不等。山脚、坡上、水边、路旁,一群群男男女女相互对唱山歌,男女间一唱一答,热闹非凡,其乐无穷。老年人与老年人喜欢唱“古条”,中年人、年轻人之间便喜欢唱起情歌。唱着唱着,越靠越近,有意的年轻人便唱到一起去了,有的肩并肩,有的背靠背。于是男女双方便相互赠送信物,通常都是男的送手镯,女的送手帕,这时女的便偷偷地观察意中男青年的脚都多长,以便回去后自己亲手缝制合脚的软底布鞋送给小伙子。1984年1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后,为了尊重民族意愿,决定将中秋节定为仫佬族的“走坡节”。此后,每年这一天,仫佬族男女青年按照传统习惯走坡唱歌外,政府有关部门还组织群众,搭建歌台,邀请各地歌手举行对歌比赛,为走坡节增添了新的活动内容。节日期间还举行舞龙舞狮、文艺演出、斗鸡、抢花炮等活动。
(2)依饭节
依饭节是仫佬族人感谢先祖、感谢社会、感谢天地赐予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感恩活动,是庆贺丰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康的重大节庆活动。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型的依饭节盛会每三年一次,在冬至前后选择吉日举办。依饭节上由法师奉引礼仪,头戴诸神面具,边舞边唱完三十六神的功绩,全过程分为启坛、请圣、点牲、唱牛歌、合兵和送圣。依饭节上,仫佬族人还跳起师公舞(傩面舞)、竹梆舞,开展抢粽粑、仫佬竹球、山歌对唱、斗鸡等传统竞技比赛活动。节日期间,凡九冬十八寨的仫佬族亲戚朋友都自动聚集在一起,共同庆贺,整个节庆活动充满民族原生态文化韵味。
二、发展仫佬族民族文化
(一)文化发展成效
近年来,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管理日趋规范,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以县级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为城乡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投资1500万元建设民族剧院,960万元建成民族文化广场,385万元建成仫佬族博物馆,80万元新建文化馆综合楼,30万元建设艺术团排练场。全县11个乡镇都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
(2) 认真挖掘、发展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城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明显增多,节日文化、广场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此外,围绕民族文化特色,成功举办仫佬族文学研讨会、“春到仫佬山乡”原生态农业旅游节、三姐桃花节、中国罗城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2010广西罗城攀岩旅游节等活动,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仫佬族民族文化发展缺失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生活的融入,仫佬族的“汉化”越来越严重,民族特色慢慢淡化。仫佬族语言已经很少有家长再传授给下一辈了;仫佬族山歌仅限于祖辈们的生活之中;民族节日越来越形式化,民族历史更是仅存于书上而鲜为人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再看到鲜明的仫佬族民族特色文化,这逐渐成了仫佬族的“民族之痛”。 三、发展仫佬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一)人文文化 对罗城人文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整理,刘三姐及于成龙等历史名人和鬼子、潘琦等现代文化名人开展仫佬族文化研讨会。制作电视宣传片,出版仫佬族人文丛书,建立仫佬族人文陈列馆非遗文化
(二)饮食文化 仫佬族有独特的饮食文化,罗城将进一步挖掘、宣传、推广仫佬族特色食品。可以将毛葡萄作为开发对象。把葡萄酒种植基地、厂房充分利用起来,向游客开放。以及举办以毛葡萄为品牌的选秀活动
(三)精品文化 对人文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整理,利用这些传说人物、历史名人和当代文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展寻幽访古、感恩活动及组织各类文学笔会、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制作电视宣传片,出版仫佬族人文丛书,建立仫佬族人文陈列馆。保护修复刘三姐出生地、于成龙古官道,革命烈士李德山、韦一平故居及名作家祖屋,宣传、包装仫佬族人文文化,进一步扩大仫佬族人文文化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通过组织开展仫佬族服饰文化研究,设计、制作特色突出、方便穿着、群众认可的仫佬族服装,挖掘、组织生产仫佬族香包、绣花鞋、背带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在仫佬族古街及民俗展示中心、民族风情村展示并出售。鼓励和支持群众穿戴民族服饰,在盛大节日,动员仫佬族群众着民族服装参加。
(四)依饭文化。坚持每两年或每三年组织举办一次仫佬族依饭文化艺术节,把仫佬族依饭文化艺术节打造成为享誉中外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全面调查了解依饭艺术传承人情况,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资金扶助,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支持和鼓励民间举办依饭节,对依饭节作进一步的包装,不断拓宽仫佬族依饭节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充分发挥罗城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全面展示仫佬族文化艺术,扩大仫佬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仫佬族文化品牌的竞争力,打造特色鲜明、风情浓郁、底蕴深厚的仫佬族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吴保华、胡希琼,仫佬族的历史与文化[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2]李干芬、胡希琼,仫佬族[M],民族出版社,1991
[3]罗日则、过竹、过伟,仫佬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孙展(1985.7——)女,29岁,汉族,籍贯河南;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2012级研究生,文化艺术管理专业。
关键字:仫佬族 民族文化 发展传承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之一,本族人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等县境内。
一、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罗城文化产业建设,势必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优势,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凸显出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城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主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是仫佬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和建设。 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无疑要促进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二.仫佬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一)仫佬族刺绣
仫佬族的刺绣,是一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工艺品。仫佬族妇女绣制的工艺品以背带芯为主,还有帽子、腰带、围裙、接亲包、定情包、文件袋、手机袋、绣花鞋等,这些工艺品手工精细,样式精美,寓意吉祥,颇受人们喜爱。婴孩的背带也常用各种有色丝线编织花卉、虫 鸟,精美鲜艳,栩栩如生,表现了仫佬族人民的艺术天才。老人送背带的习俗蕴涵了仫佬族娃崽背带是仫佬族祖孙根脉的系结,制作背带所用的布料和背带上的装饰图案表明它是仫佬族服饰文化的体现。刺绣是仫佬族青年妇女特有的传统手工制作,现已有500多年历史。“仫佬族刺绣”技艺也于2010年被列入广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仫佬族野生葡萄
“罗城是个仫佬乡,山野葡萄满垌场。葡萄美酒销天下,家家户户奔小康。”这首广泛流传于罗城城乡上下的山歌,让许多外地人大流羡慕的口水,就是吃不上葡萄也不敢再说葡萄是酸的。
早在清代,祖祖辈辈居住在罗城的仫佬族同胞就开始加工和利用毛葡萄。1999年,罗城与广西农科院合作,利用植物组培技术攻克了毛葡萄种苗繁育的难关,在广西乃至国内首开迅速实现大规模种植生产的先河。目前,葡萄园已经成为罗城这个“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县13个乡镇已建有人工种植毛葡萄示范基地,全县毛葡萄总面积6万多亩。
(三)仫佬族节庆文化
仫佬族节日很多,从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的除夕,一年之中几乎月月有节日。如春节、观音节、花婆节、牛诞节、依饭节、走坡节等等。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这里就简单介绍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节庆。
(1)走坡节
走坡节是仫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早在清代,人们便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和八月举行,节期三五天不等。每当节日到来之时,仫佬族人便结伴而行,聚集在山清水秀的山坡上唱起山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为媒,谈情说爱,少则几十人,多的几百人,上千人不等。山脚、坡上、水边、路旁,一群群男男女女相互对唱山歌,男女间一唱一答,热闹非凡,其乐无穷。老年人与老年人喜欢唱“古条”,中年人、年轻人之间便喜欢唱起情歌。唱着唱着,越靠越近,有意的年轻人便唱到一起去了,有的肩并肩,有的背靠背。于是男女双方便相互赠送信物,通常都是男的送手镯,女的送手帕,这时女的便偷偷地观察意中男青年的脚都多长,以便回去后自己亲手缝制合脚的软底布鞋送给小伙子。1984年1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后,为了尊重民族意愿,决定将中秋节定为仫佬族的“走坡节”。此后,每年这一天,仫佬族男女青年按照传统习惯走坡唱歌外,政府有关部门还组织群众,搭建歌台,邀请各地歌手举行对歌比赛,为走坡节增添了新的活动内容。节日期间还举行舞龙舞狮、文艺演出、斗鸡、抢花炮等活动。
(2)依饭节
依饭节是仫佬族人感谢先祖、感谢社会、感谢天地赐予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感恩活动,是庆贺丰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康的重大节庆活动。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型的依饭节盛会每三年一次,在冬至前后选择吉日举办。依饭节上由法师奉引礼仪,头戴诸神面具,边舞边唱完三十六神的功绩,全过程分为启坛、请圣、点牲、唱牛歌、合兵和送圣。依饭节上,仫佬族人还跳起师公舞(傩面舞)、竹梆舞,开展抢粽粑、仫佬竹球、山歌对唱、斗鸡等传统竞技比赛活动。节日期间,凡九冬十八寨的仫佬族亲戚朋友都自动聚集在一起,共同庆贺,整个节庆活动充满民族原生态文化韵味。
二、发展仫佬族民族文化
(一)文化发展成效
近年来,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管理日趋规范,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以县级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为城乡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投资1500万元建设民族剧院,960万元建成民族文化广场,385万元建成仫佬族博物馆,80万元新建文化馆综合楼,30万元建设艺术团排练场。全县11个乡镇都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
(2) 认真挖掘、发展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城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明显增多,节日文化、广场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此外,围绕民族文化特色,成功举办仫佬族文学研讨会、“春到仫佬山乡”原生态农业旅游节、三姐桃花节、中国罗城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2010广西罗城攀岩旅游节等活动,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仫佬族民族文化发展缺失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生活的融入,仫佬族的“汉化”越来越严重,民族特色慢慢淡化。仫佬族语言已经很少有家长再传授给下一辈了;仫佬族山歌仅限于祖辈们的生活之中;民族节日越来越形式化,民族历史更是仅存于书上而鲜为人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再看到鲜明的仫佬族民族特色文化,这逐渐成了仫佬族的“民族之痛”。 三、发展仫佬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一)人文文化 对罗城人文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整理,刘三姐及于成龙等历史名人和鬼子、潘琦等现代文化名人开展仫佬族文化研讨会。制作电视宣传片,出版仫佬族人文丛书,建立仫佬族人文陈列馆非遗文化
(二)饮食文化 仫佬族有独特的饮食文化,罗城将进一步挖掘、宣传、推广仫佬族特色食品。可以将毛葡萄作为开发对象。把葡萄酒种植基地、厂房充分利用起来,向游客开放。以及举办以毛葡萄为品牌的选秀活动
(三)精品文化 对人文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整理,利用这些传说人物、历史名人和当代文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展寻幽访古、感恩活动及组织各类文学笔会、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制作电视宣传片,出版仫佬族人文丛书,建立仫佬族人文陈列馆。保护修复刘三姐出生地、于成龙古官道,革命烈士李德山、韦一平故居及名作家祖屋,宣传、包装仫佬族人文文化,进一步扩大仫佬族人文文化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通过组织开展仫佬族服饰文化研究,设计、制作特色突出、方便穿着、群众认可的仫佬族服装,挖掘、组织生产仫佬族香包、绣花鞋、背带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在仫佬族古街及民俗展示中心、民族风情村展示并出售。鼓励和支持群众穿戴民族服饰,在盛大节日,动员仫佬族群众着民族服装参加。
(四)依饭文化。坚持每两年或每三年组织举办一次仫佬族依饭文化艺术节,把仫佬族依饭文化艺术节打造成为享誉中外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全面调查了解依饭艺术传承人情况,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资金扶助,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支持和鼓励民间举办依饭节,对依饭节作进一步的包装,不断拓宽仫佬族依饭节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充分发挥罗城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全面展示仫佬族文化艺术,扩大仫佬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仫佬族文化品牌的竞争力,打造特色鲜明、风情浓郁、底蕴深厚的仫佬族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吴保华、胡希琼,仫佬族的历史与文化[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2]李干芬、胡希琼,仫佬族[M],民族出版社,1991
[3]罗日则、过竹、过伟,仫佬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孙展(1985.7——)女,29岁,汉族,籍贯河南;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2012级研究生,文化艺术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