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流量逐渐增大。而与此同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已成一项社会问题。本文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解,结合进城务工子女所面对的家庭教育现状,总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为进城务工子女健康成长和享受同等教育提供切实的关爱与支撑。
【关键词】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策略
所谓“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本县域内进城的;二是来自本省内其他县的;三是来自省外的。这一群体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工作和生活的机会。近年来,大量的外出务工者已由“只身外出”向“家庭化”局势发展,许多人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拖家带口迁移。二是贫困乡村地区因为交通落后,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缺少稳定的教师队伍。一部分家长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不得不舍近求远,丢弃土地,到城市打工供养孩子上学。
一、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1.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
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平均在小学和初中层次的文化水平,而家长的文化水平决定着如何引导子女拥有正确理解事物的社会观。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只是注重工作,却没有意识到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即使部分家长认识到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也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为子女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部分家长因为自身文化程度的缺乏而导致教育子女的方式的错误,要么对孩子不管不顾,只给予物质而从不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么因为成绩不好体罚孩子。殊不知是对学生的虐待。更有甚者,不信任学生,做出使学生反感的行为来。或者不信任学校教育,致使学生不信任老师,对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
2.家庭收入较低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所从事的工作类型多是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方式,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子女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那么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3.管理时间缺乏,管理方式欠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而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因为生活忙碌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他们几乎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推到学校和老师的身上。在调查中,当问及家长对学校的看法和建议时,有相当多的家长都要求学校“对学生再严格一点,对学生的学习再抓紧一点,对孩子再多辅导一点”。有家长这样写道:“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外地人很多,每天起早贪黑,忙着做点小生意,挣点生活费和两个小孩上学的费用真的不容易。我们希望学校的老师把学生再抓紧点,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来教育和关心孩子。”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对孩子的打骂现象比较严重。这种管教方式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
4.学生在校学习态度不端正?
因为部分进城务工子女在小学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没有目的性,所以他们普遍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缺少方法,每天得过且过,生活学习都没感到压力。不理解父母和教师的良苦用心,因为对周边事物的好奇心致使不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没有用处,也未有远大的生活目标。正是由于上述诸多负面因素影响,部分进城务工子女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差,厌学情绪加剧。
5.学生的心理问题
因为进城务工子女从农村转到城市,生活以及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他们及时适应。而有时由于家长或者老师的引導、帮助、关怀等措施的缺乏,使进城务工子女容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心理强等不良现象,而且不愿主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难以融入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
6.道德品行较差
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青年人混在一起。对进城务工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通过调查发现,在进城务工子女中,放纵型家长的比例比较高,进城务工子女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总体而言,进城务工子女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7.与学校和教师取得的联系不够
在日常教师交流和教学会议中,会经常有很多老师抱怨,外省市学生家长不但不愿跟老师联系,而且即使老师主动联系他们,都很难联系得上。这是由于有的家长没有固定电话,并且住址和手机号码经常更换,有时即使联系上了,还有部分家长推托很忙,迟迟不来学校。
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问题。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频繁流动打乱了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秩序,影响了教学进度;二是造成就读学校的班额过满,使部分城郊学校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务工人员子女生源流动性问题。由于务工人员工作不稳定,致使其子女也随着父母的工作地不断变换学校,成了迁徙的“候鸟”,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教育非常不利。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对策
1.广泛宣传,增进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做好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解决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单位要依法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宣传,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2.广辟新的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办学,建议各级政府以更开放、更全面、更务实的态度,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接收外来子女较多的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师资、校舍的安排上,要完全按照平等对待的原则。
3.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学校是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对本学区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行混合编班,消除他们之间的地区差异,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办好家长学校,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监护人素质。学校从家长实际出发,成立家长委员会,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开办家长学校,以“播种习惯,收获成功”为目标,向家长宣传实施养成教育的目的意义,指导家长学习家长读本,提出家长需要配合学校实施子女教育的具体做法。通过家校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5.改善乡村办学条件,让乡村孩子在生源地接受教育。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总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将是一段时期长期存在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部门要立足长远,以更广阔的视野办教育,发动全社会积极承担教育责任,破解现行制度、环境及资源的制约,建立多元有效的办学体制,拓宽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渠道,提高相关的教育质量,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全面教育的生态化环境。
【参考文献】
[1]苏晓勇.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青年时代,2017(18)
[2]王芸.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教育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7)
[3]郭涛,王承宗.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教育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3)
【关键词】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策略
所谓“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本县域内进城的;二是来自本省内其他县的;三是来自省外的。这一群体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工作和生活的机会。近年来,大量的外出务工者已由“只身外出”向“家庭化”局势发展,许多人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拖家带口迁移。二是贫困乡村地区因为交通落后,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缺少稳定的教师队伍。一部分家长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不得不舍近求远,丢弃土地,到城市打工供养孩子上学。
一、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1.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
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平均在小学和初中层次的文化水平,而家长的文化水平决定着如何引导子女拥有正确理解事物的社会观。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只是注重工作,却没有意识到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即使部分家长认识到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也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为子女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部分家长因为自身文化程度的缺乏而导致教育子女的方式的错误,要么对孩子不管不顾,只给予物质而从不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么因为成绩不好体罚孩子。殊不知是对学生的虐待。更有甚者,不信任学生,做出使学生反感的行为来。或者不信任学校教育,致使学生不信任老师,对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
2.家庭收入较低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所从事的工作类型多是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方式,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子女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那么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3.管理时间缺乏,管理方式欠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而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因为生活忙碌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他们几乎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推到学校和老师的身上。在调查中,当问及家长对学校的看法和建议时,有相当多的家长都要求学校“对学生再严格一点,对学生的学习再抓紧一点,对孩子再多辅导一点”。有家长这样写道:“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外地人很多,每天起早贪黑,忙着做点小生意,挣点生活费和两个小孩上学的费用真的不容易。我们希望学校的老师把学生再抓紧点,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来教育和关心孩子。”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对孩子的打骂现象比较严重。这种管教方式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
4.学生在校学习态度不端正?
因为部分进城务工子女在小学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没有目的性,所以他们普遍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缺少方法,每天得过且过,生活学习都没感到压力。不理解父母和教师的良苦用心,因为对周边事物的好奇心致使不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没有用处,也未有远大的生活目标。正是由于上述诸多负面因素影响,部分进城务工子女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差,厌学情绪加剧。
5.学生的心理问题
因为进城务工子女从农村转到城市,生活以及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他们及时适应。而有时由于家长或者老师的引導、帮助、关怀等措施的缺乏,使进城务工子女容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心理强等不良现象,而且不愿主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难以融入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
6.道德品行较差
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青年人混在一起。对进城务工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通过调查发现,在进城务工子女中,放纵型家长的比例比较高,进城务工子女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总体而言,进城务工子女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7.与学校和教师取得的联系不够
在日常教师交流和教学会议中,会经常有很多老师抱怨,外省市学生家长不但不愿跟老师联系,而且即使老师主动联系他们,都很难联系得上。这是由于有的家长没有固定电话,并且住址和手机号码经常更换,有时即使联系上了,还有部分家长推托很忙,迟迟不来学校。
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问题。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频繁流动打乱了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秩序,影响了教学进度;二是造成就读学校的班额过满,使部分城郊学校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务工人员子女生源流动性问题。由于务工人员工作不稳定,致使其子女也随着父母的工作地不断变换学校,成了迁徙的“候鸟”,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教育非常不利。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对策
1.广泛宣传,增进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做好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解决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单位要依法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宣传,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2.广辟新的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办学,建议各级政府以更开放、更全面、更务实的态度,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接收外来子女较多的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师资、校舍的安排上,要完全按照平等对待的原则。
3.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学校是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对本学区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行混合编班,消除他们之间的地区差异,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办好家长学校,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监护人素质。学校从家长实际出发,成立家长委员会,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开办家长学校,以“播种习惯,收获成功”为目标,向家长宣传实施养成教育的目的意义,指导家长学习家长读本,提出家长需要配合学校实施子女教育的具体做法。通过家校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5.改善乡村办学条件,让乡村孩子在生源地接受教育。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总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将是一段时期长期存在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部门要立足长远,以更广阔的视野办教育,发动全社会积极承担教育责任,破解现行制度、环境及资源的制约,建立多元有效的办学体制,拓宽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渠道,提高相关的教育质量,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全面教育的生态化环境。
【参考文献】
[1]苏晓勇.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青年时代,2017(18)
[2]王芸.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教育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7)
[3]郭涛,王承宗.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教育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