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一所初中听了一节语文课,感触颇多。
在这节课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孔乙己》,体会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节和课文的主题,并要求学生讨论。学生从各自的好奇心出发,有的关注的是孔乙己的嗜酒,有的纠缠于孔乙己言谈举止是如何的引人发笑,讨论的都是浅表性的问题。半节课下来,有关封建科举制度怎样毒害了孔乙己的身心这一本质问题涉及很少,显然表明学生理解不够到位。
听完课后,我在听课笔记中记下两点困惑:
1.面对学生偏离探究航向的“发现”,教师一味地顺应学生的思维,不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控、引导和点拨.是否就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最大尊重?
2.在倡导主动探索、自我建构的自主学习中,是否任何知识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适时、适当的讲解是否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陷入了灌输的窠臼?
传统的教学,以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疑,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但这并不与教师的“主导”相悖离。然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越来越少讲,越来越不敢讲。有的甚至提出一堂课教师只讲4分钟,整堂课全部让学生自己活动,抛出问题后,任由学生争论不休。学生或抓住细枝末节,东拉西扯;或高谈阔论,不辨本质;或就事论事,流于浮表,致使讨论肤浅,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
过去是“什么都管”,而现在是“什么都不管”,教师主导作用不断弱化,以致部分教师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主导作用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课堂上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状况。众所周知,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和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也就没有教学。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在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学中需要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但更需要以教师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不可偏废。
教师在课堂上主导作用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对小组讨论的整个过程和实效性的把握。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方面的差异,小组讨论有时往往外显热闹而缺乏实质,教师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观望,而要走进学生小组,作为平等的一员,耐心倾听,或了解讨论的进程,或适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和参考的信息,帮助学生挖掘讨论的深度。同样教学《孔乙己》,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思路的:先引导学生讨论小说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问:“这句用语有矛盾,‘大约’表猜测,‘的确’表肯定,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不是有矛盾?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学生深入文本,找出依据,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接着,教师抛出下一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会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题旨。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巡回在各个小组之间,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变化,又适时提出第三个问题:“你对孔乙己这个人同情还是怨恨?为什么?”这三个问题,犹如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表及里,呈现序列性和梯度性,促使学生抓住研讨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体味出文本深层次的内涵。
新课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行为,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程中,教师应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已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应当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的角色。教学的着力点要放在思考和探索在什么地方导、怎么导,如何使学生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方面来。
新课程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课堂主宰,而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作为参与者,教师就要经常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了解学生需求,倾听学生心声,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没有拘束地在一起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师生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就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在这种参与中,教师也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
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不能“失”,不能“越”,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合理的组织形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是分散的,为了确保活动质量,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具体说来,就是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情境,及时组织课题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一旦发现课题组活动质量有问题要找学生谈话,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
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新课程学习提出要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但是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求知阶段,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知识结构也不完善,如果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则很容易造成放任自流的放羊式课堂,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好像是多余的,摆在哪里都不是,局面尴尬。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推卸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指的是学生思路的指导,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各种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教师的指导还包括运用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培养学生选择、运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达到“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全面、准确。”可以看出,新课标更加强调了学习评价的过程化。关注学习过程面向的是学生的现在和未来,重在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借鉴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价值观。
总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而且要巧妙引导,及时调控,使讨论逐渐深入。强调自主讨论学习不等于可以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完美的课程实施应该是让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
(作者单位:泰兴市教育局)
在这节课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孔乙己》,体会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节和课文的主题,并要求学生讨论。学生从各自的好奇心出发,有的关注的是孔乙己的嗜酒,有的纠缠于孔乙己言谈举止是如何的引人发笑,讨论的都是浅表性的问题。半节课下来,有关封建科举制度怎样毒害了孔乙己的身心这一本质问题涉及很少,显然表明学生理解不够到位。
听完课后,我在听课笔记中记下两点困惑:
1.面对学生偏离探究航向的“发现”,教师一味地顺应学生的思维,不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控、引导和点拨.是否就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最大尊重?
2.在倡导主动探索、自我建构的自主学习中,是否任何知识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适时、适当的讲解是否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陷入了灌输的窠臼?
传统的教学,以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疑,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但这并不与教师的“主导”相悖离。然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越来越少讲,越来越不敢讲。有的甚至提出一堂课教师只讲4分钟,整堂课全部让学生自己活动,抛出问题后,任由学生争论不休。学生或抓住细枝末节,东拉西扯;或高谈阔论,不辨本质;或就事论事,流于浮表,致使讨论肤浅,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
过去是“什么都管”,而现在是“什么都不管”,教师主导作用不断弱化,以致部分教师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主导作用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课堂上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状况。众所周知,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和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也就没有教学。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在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学中需要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但更需要以教师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不可偏废。
教师在课堂上主导作用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对小组讨论的整个过程和实效性的把握。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方面的差异,小组讨论有时往往外显热闹而缺乏实质,教师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观望,而要走进学生小组,作为平等的一员,耐心倾听,或了解讨论的进程,或适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和参考的信息,帮助学生挖掘讨论的深度。同样教学《孔乙己》,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思路的:先引导学生讨论小说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问:“这句用语有矛盾,‘大约’表猜测,‘的确’表肯定,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不是有矛盾?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学生深入文本,找出依据,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接着,教师抛出下一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会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题旨。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巡回在各个小组之间,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变化,又适时提出第三个问题:“你对孔乙己这个人同情还是怨恨?为什么?”这三个问题,犹如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表及里,呈现序列性和梯度性,促使学生抓住研讨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体味出文本深层次的内涵。
新课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行为,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程中,教师应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已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应当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的角色。教学的着力点要放在思考和探索在什么地方导、怎么导,如何使学生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方面来。
新课程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课堂主宰,而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作为参与者,教师就要经常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了解学生需求,倾听学生心声,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没有拘束地在一起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师生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就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在这种参与中,教师也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
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不能“失”,不能“越”,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合理的组织形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是分散的,为了确保活动质量,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具体说来,就是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情境,及时组织课题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一旦发现课题组活动质量有问题要找学生谈话,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
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新课程学习提出要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但是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求知阶段,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知识结构也不完善,如果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则很容易造成放任自流的放羊式课堂,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好像是多余的,摆在哪里都不是,局面尴尬。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推卸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指的是学生思路的指导,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各种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教师的指导还包括运用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培养学生选择、运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达到“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全面、准确。”可以看出,新课标更加强调了学习评价的过程化。关注学习过程面向的是学生的现在和未来,重在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借鉴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价值观。
总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而且要巧妙引导,及时调控,使讨论逐渐深入。强调自主讨论学习不等于可以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完美的课程实施应该是让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
(作者单位:泰兴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