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ji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他的作品始终深深扎根于乡土,在写作技巧上,追求感觉的汪洋恣肆,叙事的锋发韵流,语言的粗粝淋漓,从而形成率性与野性相呼应,雄气与豪气相激荡,瑰丽与诡异相辉映的独特风格。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问:谈谈你小时候读书的情况吧。
  莫言:我童年时就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
  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问:你的作品里充满了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
  莫言:因为读书比较少,所以想象力比较发达。小学五年级我和老师之间闹了些不愉快,便失去了上中学的资格,不得不回家务农,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那时候我能从牛的眼睛里面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闻到大地发出的气味。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至于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漫长冬天,无以为乐,我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自己都乱寻思。比如,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桥头走路,听到背后有人嘿嘿笑,可是回头又没有人。比如,一天晚上,在自己的大门口,仿佛看到远处田野里有一个橘黄色的球,被两只狐狸抛来抛去。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就觉得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甚至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人的想象力就这么出来了。
  问:您最初写作是为了离开贫瘠的土地,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后来真正地开始写作了,您的作品为什么会那么关注农村?
  莫言:我刚开始写作时也没有意识到,我童年、少年时期的农村经验会成为我创作的源泉。在八十年代初期这种创作,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的清规戒律,更可怕的禁锢是你自己内心对自己的禁锢,就是你根本没有找到你应该写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天天为找素材发愁,不知道写什么,我就经常翻报纸,听广播,不断地从外边接收信息,主动地下去体验生活,我的小说创作走向正轨,就是在军艺创作了《透明的红萝卜》以后。《透明的红萝卜》完成后,我就发现,原来我童年时期的生活竟然可以写成让大家认为很好的作品,一下子就好像拔掉了河流上的闸门,河水滚滚倾泻出来。
  问:您的小说读起来似乎越来越简单了,同《檀香刑》、《生死疲劳》相比,《蛙》更加简单、好读,这是怎么考虑的?
  莫言:我想是一种返璞归真吧,《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这些小说结构上费尽了心力,搞得读者也是眼花缭乱。后来我觉得,涉及心灵深处最痛苦的地方,没必要用这种过分花哨的方式来表现,索性更直接,不给读者增加任何阅读障碍,简洁朴素地把它记录下来就行了。
  问:您今年57岁,诺贝尔奖在您创作的中间阶段来到,会不会打乱您之前的创作计划?
  莫言:我想可能接下来一段时间里社会活动会比较多吧,但是我想很快就会过去,关键是一种心态,你自己不要把这当作一件什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它就是一个奖,你得了这个奖也并不表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因为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的很好的作家也是成群结队,具备了获诺贝尔文学奖资格的作家也有很多,所以我很幸运得了这个奖,但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要站稳脚跟。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而不是奖项,作家能够站稳脚跟,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关注,对于这个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勤勤恳恳的、忠诚的一种写作状态,所以我想尽快地从这个状态下摆脱出来赶快写作。
  问:您怎么看待当下的“80后”写作?他们的生活经验可能很简单。
  莫言:生活经验简单对初期写作肯定构成障碍,每个作家的初期写作多半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开始的,写自己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物,甚至写自己。但写“我”、写学校,这点资源写两本小说就用光了,你不能老写你高中那段生活。现在很多青春作家面临着怎么突破小我、小环境、小圈子,进入到更大的社会环境里、投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里的问题。获得更广阔的思想,只有通过阅读和生活,没有别的办法。
  小贴士: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作家
  鲁迅 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曾经与刘半农相商,拟提名作家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感到是件好事,便托鲁迅的弟子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鲁迅婉言谢绝。
  老舍 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透露,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他。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但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1966年就已经去世,而诺奖一般不颁发给已故之人,最后那年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林语堂 1975年,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接任川端康成被选为副会长。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最终,那年获奖的却是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沈从文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但那时,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巴金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着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李敖 2000年,台湾媒体爆出新闻,说“李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所著的《北京法源寺》因此而洛阳纸贵,甚至连本来冷冷清清的法源寺也跟着火了。李敖后来解释说,任何大学的文学教授都有资格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人选和作品。
其他文献
上学期,自然科考试有一题目:“从烧热的壶嘴里冒出来的白烟,是水蒸气还是小水滴?”你依照课本上说的,判断水蒸气应该是无色的,遇冷成为水滴才会变白色,选了“小水滴”做答案。发下考卷,却发现老师的答案是“水蒸气”。几位同学拿着课本去跟老师讨论,老师都还坚持就是“水蒸气”。  你回来问我,我觉得这再明白不过,就是“小水滴”,应该是老师想错了。我必须让你了解,就算一个老师,尤其一个主管你分数的老师,把“小水
期刊
小时候,一直以为泡面就是像包装纸上的图案一样,那么丰盛的,尤其是红烧牛肉面,我总当作面里是有牛肉的。长大了才发现上面写着,图片仅供参考。  小时候,我怀疑了很久,那个金龟子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后来我听谁说的,她孩子都很大了。  小时候,我总是分不清鞠萍姐姐和倪萍阿姨是哪个和哪个。  小时候,一放学就要急着把作业做完,然后才玩。长大后,作业一拖再拖,到最终还可能是别人那里弄来的东拼西凑的答案。  小
期刊
ALT+S或CTRL+ENTER磨损  原因:OICQ发送讯息键。  分析:此人是QQ狂,具备以一当十的能力。这种人写文章时会大量使用GG、MM、hehe、haha等字眼;在动物园看见企鹅会说:拜托你换个头像好不好?  CTRL+C和CTRL+V明显磨损  原因:复制粘贴键。  分析:此人是网站编辑或转贴狂人。这种人手都很巧,剪刀和胶水的使用技巧出神入化。  A+SHIFT+CTRL+1+2+3+
期刊
内心样貌决定自己的人生绽放什么色彩,人生这块布,要靠自己以思想为笔去彩绘。
期刊
人家都说我像个孩子,因为有时说话没深没浅、思维跳跃又爱幻想,盯上一个镜头就没边没沿地联想下去,我总感到这个大千世界什么都是问号。  譬如:人走来走去,肚子里那些五脏六腑有善有恶、有勇有怯,胃里装的都是油盐酱醋、鱼鳖虾蟹,都养着一个与别人不同的灵魂,这灵魂是什么呢?  那些科学家、艺术家又是什么精灵妖怪呢?他们不像工匠、艺人那样代代相传。就像上帝撒了一把种子,落在谁头上谁就成了科学家和艺术家。从遗传
期刊
十七岁的我,已经开始有了一个姑娘家矫情的娇气,相比于一身泥水一身汗水的农活,我更愿意去短期打工。于是带着简单的行李,我到了一个名叫北溪头的农村,在一个家庭作坊里住了下来,印制闽南地区常用的敬献给菩萨的“寿金”。没有任何受苦的委屈感,甚至还有点新奇的高兴。  印制“寿金”要经过三道程序:贴金箔、擦黄色提亮和印红色图案。第一个下午,我认真聆听师傅关于印图案的要点讲解,很敬业地学着印制了漂亮的3卷“寿金
期刊
香港多家媒体曾联合对12000名香港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要求从80位香港知名人士中选出信任度最高的人。结果高居榜首者,不是李嘉诚,也不是特首,而是在内地并不太为人知的电影演员萧芳芳。  颁奖词是:在几十年从艺生涯中,她始终轻松看待世间的浮华烟名,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家庭贤妻良母,对社会充满爱心,从未有过负面新闻……信任不能强求,也不能企盼,是她一点一滴的积累。  萧芳芳3岁时父亲病故,家境顿落千丈。为
期刊
不久前,我向朋友推荐了一本新书,那本书在我看来非常棒,充满了正能量。可是几天后,朋友却打来电话同我抱怨:“好蹩脚的励志书哦,亏我还特地从网上买了一本,书里讲的很多故事简直就是假大空,纯粹是为了励志而励志的,你怎么会喜欢看这种东西?”似乎是怕我继续受到励志书籍的“毒害”,朋友还补充说:“我看过一个调查,说中国市面上百分之九十五的励志书都是垃圾,因为最近这种书比较走俏,所以出版社就开始拼命出版这类书籍
期刊
我曾去过一家叫“铁锤”的小馆子,坐落在城市的僻静街巷里,门脸儿不大,烟熏火燎,油污满墙,生意却很好,人声鼎沸。进门就能听到食客们大呼:“老板,加一份铁锅狮子头”,“我们要的菠菜豆饼和功夫鱼怎么还不上”……  有两次周末约在“铁锤”,角落里,昏黄的一盏灯,呼朋唤友,一桌子饭菜转瞬杯盘狼藉,我们抹干净油乎乎的嘴,呼呼地喝一碗南瓜粥,绵稠香甜,还带着南瓜沙,吃得浑身汗津津,走出门去,风月俱静,明朝又是一
期刊
小时候,翻看一本家庭相册时,我发现一张照片上少了一张面孔。在吉尔舅舅和阿蒂舅舅身边,站着个穿百褶裙的小女孩。只是不知为什么,脸已经被人剪掉了。  “妈妈,你的脸为什么被人剪掉了?”  记不清妈妈当时是怎样回答的,只知道她显然不愿意提及这张照片。  以后每次翻到这张照片,我的目光都忍不住会多停留一会儿,想这被剪掉的部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大概妈妈是在自尊心作祟下,因为讨厌自己的发型,或是因为闭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