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成功的诗歌教学意义应该在于: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激发了学生对的文学趣味。3、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生观和价值观;阅读能力、文学趣味;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曹子建,从乐府民歌到唐诗宋词,再到派系繁多的现代诗歌,诗歌的创作从未间断过,也曾几度出现诗歌繁荣的时代,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名家辈出,光彩夺目。孔子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成功的诗歌会使人获得感情上的升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获得审美的体验。所以,比之其它文体的教学,诗歌的教学需要更丰富的情感和更细腻的科学方法。高中生正处于树立自身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教师尤其要注重诗歌的教学。
現实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诗歌的教学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之下明显的显得滞后。学校的教学也一味的停留在分析、讲解、死记硬背、过早的探究所谓的艺术手法。我们一厢情愿的将学生听不懂的东西硬生生的塞进他们的脑袋,这种教学助长了学生的厌倦心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探究高中诗歌教学的真正意义。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它抒情、言志,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它所蕴含的情感对我们具有教育的作用。诗歌当中有很多对人类真善美的讴歌,它们要么传达真挚的情感,要么表明正确的态度,要么宣扬崇高的价值观,使我们能够知过去,识未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丰富精神生活,具有极强的教育启迪意义。比如:李白的《度荆门送别》。这首诗是他25岁第一次出蜀所作,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深结海楼。”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的写了出来,景中蕴含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青春的朝气蓬勃和追求事业的豪情。再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友人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诗味中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颓唐。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青春志向和李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还可以通过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刘禹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用诗歌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培养阅读能力和文学趣味的教育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更要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通过“诵读”,我们达到用诗歌去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趣味,提高素养的目的。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味诗歌的音乐美,色彩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揣摩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李清照的婉约。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把作者描绘的活生生的形象,通过想象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仿佛看的见,摸得着,嗅得到。例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出:雨后晚晴,青天无片云,明月的清辉酒遍松林;雨后水涨,山间石上,漫过清清的流泉。这时,竹林深处,笑语喧哗,是洗完衣服归来的妇女;;远处的莲叶,在不断地摆动着,是渔人放舟下水了。在一片动景中,写出了山居的幽趣,生动活泼,自然谐美。如此美妙之景,实在令人陶醉。我们通过想象再加上自己的创作力怎么能不把它在一片动景中,写出的山居幽趣,生动活泼,自然谐美的艺术特色读出来?我们的阅读能力也就是在“诵读”中不断的提高了,要不然怎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开头两句写春日早晨的景色。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又怎能在“诵读”中“读”不出不出文学的趣味?
三、训练写作能力的教育
诗歌被誉为“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青年时代正好是一个“诗的年龄”,高中生正好具有“诗人的气质”,一位著名的诗人说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诗歌当中充满智慧和灵性的东西恰好是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最能够体会和理解的。我们具备了与诗人情感的共鸣,了解了诗歌当中的完美艺术,带有着诗人气质的我们就可以进行诗歌的创作了。诗歌是一种激发想象力和表现才情的最本质的习作样式,它散发出的璀璨的光芒是任何其它文体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我提倡学生写诗。
在高中的诗歌教学当中如果我们不是去肢解诗歌,而是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进行培养阅读能力和文学趣味的教育,进行训练写作能力的教育,那我们的诗歌教学就会具有一个新的意义。
关键词:人生观和价值观;阅读能力、文学趣味;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曹子建,从乐府民歌到唐诗宋词,再到派系繁多的现代诗歌,诗歌的创作从未间断过,也曾几度出现诗歌繁荣的时代,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名家辈出,光彩夺目。孔子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成功的诗歌会使人获得感情上的升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获得审美的体验。所以,比之其它文体的教学,诗歌的教学需要更丰富的情感和更细腻的科学方法。高中生正处于树立自身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教师尤其要注重诗歌的教学。
現实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诗歌的教学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之下明显的显得滞后。学校的教学也一味的停留在分析、讲解、死记硬背、过早的探究所谓的艺术手法。我们一厢情愿的将学生听不懂的东西硬生生的塞进他们的脑袋,这种教学助长了学生的厌倦心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探究高中诗歌教学的真正意义。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它抒情、言志,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它所蕴含的情感对我们具有教育的作用。诗歌当中有很多对人类真善美的讴歌,它们要么传达真挚的情感,要么表明正确的态度,要么宣扬崇高的价值观,使我们能够知过去,识未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丰富精神生活,具有极强的教育启迪意义。比如:李白的《度荆门送别》。这首诗是他25岁第一次出蜀所作,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深结海楼。”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的写了出来,景中蕴含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青春的朝气蓬勃和追求事业的豪情。再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友人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诗味中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颓唐。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青春志向和李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还可以通过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刘禹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用诗歌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培养阅读能力和文学趣味的教育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更要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通过“诵读”,我们达到用诗歌去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趣味,提高素养的目的。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味诗歌的音乐美,色彩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揣摩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李清照的婉约。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把作者描绘的活生生的形象,通过想象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仿佛看的见,摸得着,嗅得到。例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出:雨后晚晴,青天无片云,明月的清辉酒遍松林;雨后水涨,山间石上,漫过清清的流泉。这时,竹林深处,笑语喧哗,是洗完衣服归来的妇女;;远处的莲叶,在不断地摆动着,是渔人放舟下水了。在一片动景中,写出了山居的幽趣,生动活泼,自然谐美。如此美妙之景,实在令人陶醉。我们通过想象再加上自己的创作力怎么能不把它在一片动景中,写出的山居幽趣,生动活泼,自然谐美的艺术特色读出来?我们的阅读能力也就是在“诵读”中不断的提高了,要不然怎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开头两句写春日早晨的景色。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又怎能在“诵读”中“读”不出不出文学的趣味?
三、训练写作能力的教育
诗歌被誉为“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青年时代正好是一个“诗的年龄”,高中生正好具有“诗人的气质”,一位著名的诗人说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诗歌当中充满智慧和灵性的东西恰好是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最能够体会和理解的。我们具备了与诗人情感的共鸣,了解了诗歌当中的完美艺术,带有着诗人气质的我们就可以进行诗歌的创作了。诗歌是一种激发想象力和表现才情的最本质的习作样式,它散发出的璀璨的光芒是任何其它文体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我提倡学生写诗。
在高中的诗歌教学当中如果我们不是去肢解诗歌,而是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进行培养阅读能力和文学趣味的教育,进行训练写作能力的教育,那我们的诗歌教学就会具有一个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