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余响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我考入百年名校福州一中。学姐告诉我们这群高一新生,福州一中历史上有位著名的校友——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他的名言“为天下人谋永福”,乃一中人毕生之追求。
  ——写在前面
  一
  对校友林觉民的记忆,停留在高中语文课本的《与妻书》中,停留在福州杨桥路尽头的那所闹中取静的林觉民故居里。
  十多年前,尚在小学读书的我初次来到我家附近的林觉民故居。那时,三坊七巷·南后街历史文化街区尚未整修,没有如今的繁华与喧闹。故居那三进的院落显得有些落寞:颓圮的风火墙上爬满青苔,明清时期风格的大门朱漆淡褪,青石板小路凹凸地积着雨水,院落的梅花稀疏凋零,泛黄的《与妻书》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里……
  说到林觉民,就不能不提他那脍炙人口的《与妻书》。在我看来,《与妻书》是和林觉民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仿佛离了《与妻书》,英雄的形象便逊色不少。福州一中人引以为豪的那句“为天下人谋永福”,就出自其中。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引尼采名言:“一切文学,余独爱以血书者。”在我看来,用“以血书之文学”来评价《与妻书》恰如其分。透过那方如今已烙上岁月痕迹的白绢,我仿佛看到,百年之前,林觉民用饱蘸墨汁与泪水的笔,颤抖着在上面写下——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百年前的峥嵘岁月,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林觉民这位仁人志士,在科举童生应试的考场上,泼墨挥毫道“少年不当万户侯”,遂掷笔于地,第一个离开考场。1902年,他考入福州一中的前身“全闽大学堂”——福建省最早的公立学校和西式学堂。四年之后,作为全闽大学堂的第一期毕业生,林觉民自号“抖飞”,期待早日飞翔于自由民主的天空。1911年,他别离爱妻,远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起义前三天的晚上,他徘徊于香港滨江楼,将千言万语一气呵成作《与妻书》的豪侠与柔情。一边是有孕在身的娇妻、温暖舒适的小家,一边是摇摇欲坠的王朝,风雨动荡的国家,几经挣扎,24岁的林觉民毅然弃小家而顾大家,“为天下人谋永福”!
  “为天下人谋永福”,字字千钧,豪情万丈。通宵达旦地,林觉民呕出一腔热血,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个文弱书生的英勇丝毫不亚于一介武夫,起义中,他浴血奋战,受伤被捕,在受审时却面不改色,慷慨陈词:世界形势、清朝腐朽、中山伟业……他视死如归的气概,甚至让清军水师提督李准深感震撼。而高尚却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最终,一发罪恶的子弹射中了林觉民的胸膛,他永远地长眠于异乡黄花岗,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定格在了24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再微弱的光,也是刺向黑暗的利剑。
  黄花岗的枪声虽未持续多久,却加速了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的衰败,永远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5个月后的辛亥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中国千年帝制土崩瓦解。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
  二
  今年寒假,在津求学的我返回家乡,惊异于整修后三坊七巷·南后街历史街区的繁华喧嚣、游人如织。“七巷”之一的杨桥巷早在20世纪中叶就被拓宽为马路,林觉民故居的大院偏执而高傲地伫立于路的尽头,伫立于“衣锦华庭”高楼林立的背景中。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我決意再次瞻仰故地,寻找那些被历史散淡了的痕迹。
  风火墙包围的三进院落已被修葺一新,校友林觉民的铜像也新上了漆,目光炯炯地望着远方。当年的厢房被改建成文物博物馆,刻上历史痕迹的书稿、文具、武器历历在目。《与妻书》尺素泛黄,上面密密麻麻的小楷娟秀依旧,以致我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写得一手娟秀好字的文弱书生,竟想用瘦弱的臂膀,拱翻一个封建王朝。这方白绢上,“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字句再次撼动我心。高中时代,《与妻书》是我们福州一中人的必背篇目,而今,随着时光的流逝,文中的许多词句在我脑海中已不再清晰,唯有此七字,深深镌刻于心。
  当你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人,你必须让别人也过得好,只有大家都过得好,时代才会进步,你才能在这个进步的时代中,尽情发挥你的热情与才能。林觉民当年大概是这样想的。在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社会里,他犹如黑夜里的一道闪电,划破了阴霾密布的天空。执着于热诚的信念,他以一个拓荒者的姿态,义无反顾地走上“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路,视死如归。
  不少思想家都把中庸之道视为一种完美的人格,殊不知不偏不倚时常会沦为人云亦云、庸俗无奇,适度合宜时常会流为苟安折中。林觉民不甘于平庸的人生,不安于“小福”而志在“天下永福”,何其可歌可敬!
  三
  与“为天下人谋永福”一道深深铭刻于我心的,还有开头那一声柔情的呼唤——“意映卿卿”。陈意映,这个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强的南国女子,这个与林觉民在“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之时“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的“可人儿”,就这样透过林觉民如泣如诉的字字句句,跃然纸上。
  林觉民和陈意映,少见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幸福美满的婚姻,足以为天下人所欣羡。而林觉民偏要放弃自己小圈子内的幸福,他要让这个满是魑魅魍魉的丑恶世界不复存在,哪怕献出年轻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于是,他用深情而文雅的言语向妻子解释,而知书达理的陈意映最终大概也理解了丈夫的义举。
  我一直执着地认为陈意映是个奇女子,虽然她并无李清照的文采,也无朱淑真的刚烈。这个史料上极少记载的举人的女儿,温婉如水,善于女红,识文断字,俨然一个闺秀。她默默地理解并支持着丈夫,她是林觉民身后最坚强的后盾。
  几年前,我去了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的陈氏祠堂,惊奇地得知陈意映还是陈氏家族中颇有名望的才女,与清朝的刑部尚书陈若霖和清末状元陈宝琛多少有些血脉关系。在祠堂的大厅里,我看到了陈意映的照片,照片中的她目光忧郁,略显消瘦,眉宇之间没有丝毫“女强人”的痕迹,但也绝不是林黛玉那样的娇娇滴滴,欲语泪先流。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当丈夫告诉她自己那“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雄心壮志,向她阐述那些对女子而言有些晦涩的时局和大道理时,她先是困惑、流泪、依恋,最终是默默地支持和理解,没有泼妇般的大吵大闹,也没有偏激的殉情。她含泪点头,一言难尽的哀愁涌上心头,化作心中默默的祈祷。   我曾经读到一篇上海卷的高考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作者谓陈意映:“你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可你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历史的一半是由你这样的女子撑起的。林觉民之所以可以走得这样从容而决然,是因为他知道身后有你打理一家老小的烦琐事务……许许多多的英雄,他们的背后都站着一位女子——隐没于英雄的光环后,却无形地撑起历史的半边天。”于此,我心有戚戚焉。
  据说林觉民走后,陈意映在整理爱人昔日文稿与打理家务中度日。为了躲避清军的搜查,免遭“连坐”之罪,她带着一家老小搬进破旧的早题巷。后来,这幢房子被卖给了作家冰心的祖父。陈意映心碎却不曾绝望,她精心抚养林觉民的遗腹子,伺候父母公婆,成为家庭的脊梁。然而两年之后的1913年,这个身体本就消瘦的女子终究还是抑郁而终。
  穿越历史时空,百年之前,当黄花岗的枪声响起时,古城福州里,多少女子低低的饮泣让人心碎?陈意映,这个名字承载的不止是林觉民沉甸甸的爱,更有那“为天下人谋永福”这七个字沉甸甸的历史使命。
  四
  有人说,黄花岗起义是失败的,林觉民们以卵击石,幻想大同世界,他们就义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依旧趾高气扬地坐在审判席上发号施令;有人说,武昌首义、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封建思想和习俗依旧根深蒂固,因此《阿Q正传》中的老尼姑以为革命是祸根,《药》中的夏瑜抛洒的热血竟成为愚民的食物。
  但不要忘了,夏瑜的陵墓邊有鲜亮的花圈,星星之火终究可以形成燎原之势。黄花岗星星点点的枪声,是武昌首义的前奏,它最终与辛亥革命震耳欲聋的枪响汇成一片,宣告着开天辟地新时代的到来。只不过,火光一开始总是微茫和弱小的,黑暗可能将它扑灭并卷土重来,而曲折中前进的燎原大火是无论如何也不可抗拒的。
  林觉民们牺牲的价值也恰恰在此。我家乡的作家南帆在散文《辛亥年的枪声》中写道:“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带来的历史剧变,这些皇帝老儿肯定还要从电视屏幕的那一块玻璃背后威严地踱出来,喝令我们跪拜叩首。辛亥革命如此伟大,以至于开始介绍福州乡亲林觉民的时候,我肯定要证明他在辛亥革命之中的位置。”我以为,这是对林觉民历史功绩的最生动准确的评价。
  辛亥余响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林觉民们壮烈牺牲,熊秉坤军官打响摧枯拉朽的第一枪,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南湖画舫上诞生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消灭军阀、取得抗战胜利……而今,海峡两岸寻根溯源,辛亥余响如同雄伟的交响,激荡于两岸同胞的心中——两岸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浪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和平年代里,我们纪念百年前的辛亥枪声,我们铭记辛亥余响和为之献身的先烈,就是对英雄在天之灵最好的慰藉。
其他文献
3月17日,是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乡龙河村党支部换届选举的日子。  这天,党员谭启田拿到选票后,慎重地在选票上写下了心仪的村党支部委员名字:“我选的都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  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大批能人、年轻人走出农村,村党组织书记人选缺乏的当下,如何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后继有人?怎样选优配强农村带头人队伍?石柱县以问题为导向,为换届选举筑牢全方位“防火墙”的同时,严格人选标准,建好后备队伍人
转型领导力理论认为,能够在新环境下持续走向辉煌的领导者,无一不具有“转型领导力”  善于引导践行组织愿景,善于从大处谋篇,细微处落子,进而凝聚起长足发展的合力  2016年4月6日,潼南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万隆的工作笔记本上,有两项工作被划上了重点线。  一是研究落实巩固脱贫的措施,二是向西藏自治区某区县介绍潼南区现代农业和扶贫攻坚情况。  自从潼南区完成市级脱贫检查验收后,该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
精明增长,让城市更美好  1853年,举世闻名的法国巴黎城市大改造启动。  这场城市改造的总设计师乔治·欧仁纳·奥斯曼,首次將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完整连续的空间,从交通、卫生、社会和谐等不同层面对巴黎进行全面整治。  改造成功后,巴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前工业化城市向工业大都市转变的范例。  同时,它还催生了一个新学科——城市规划。  如何优化配置城市空间,就成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对于一个城市的发
2010年,重庆三峡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忠县分公司的莫震华开始在忠县养鱼。  规模不算小,足有3万亩水域。  但养了6年后,年产量却只有600吨,甚至还不如一个大鱼塘的产量。  不过,莫振华却不担心盈利。  “我们的鱼售价是普通鱼的两三倍。”莫震华说。  在忠县,一般4斤左右重的鲢鱼市场价为每斤4元左右,鳙鱼则是每斤6元左右。而莫震华所养的4斤左右的鲢鱼每斤卖11元,鳙鱼每斤卖15元。  莫震华道
【路径】  用好市场机制,注重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实行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围绕创新搞好公共服务,打造基础性、综合性、公益性的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的法治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创新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买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立项前费尽心思编材料、立项后千方百计
荷姺(xiǎn)是我祖母的名字。姺为古文,现代汉语词典中已查不到,本义是国名与姓氏,也是多义多音词,其中有“行貌”意,与跚同。《司马相如·上林赋》有“媥姺徶?”一词,“媥姺”意即轻快回旋的样儿,用来形容女子很是贴切,不知现代汉语为何舍弃此字?祖母用了这个字做名字,又以荷搭配,不仅有行貌,且有色彩了。  祖母姓邱,邱在当地属大户,祖母出生时尚有皇上,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那时,邱家青砖黛瓦
风临街是条沥青街道,东北西南走向,全长不到一千米,是连接山区与城里的要道。街道上有榨油店、自行车修理店、早期的合作供销社和一个小集市。沿街并排建有高度一致的三层小楼,每逢除夕夜,家家户户门前亮起悬挂的灯笼,一长串地、喜庆地顺溜下去,场面颇为红火热闹。进城的通常方式是搭乘公交车,然而,人们无法预测公交车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其所过之处皆尘土飞扬。也不能预测一群不速之客——乞丐,会在什么时候光临。  乞丐
1  拉毛草老遠就跑过来,取过我简单的行装。  你这是干什么?我吃惊道。  她像是没听见一样,背着我的包就朝小铺子走去。我朝她吼道——我是来买风干牛肉的,马上就走。  不行,今晚要住。她转身朝我笑道。  和拉毛草认识是一年前。那天我们去郎木寺路过尕秀,中途停车时发现了一家小铺子,在茫茫草原上,显得孤零零的。高原的四月,更为苍茫而辽阔,遥远的群山和泛黄的草地连成一片,这让南方来的客人很是兴奋,一群人
“我上次去重庆,是考察长江经济带建设。”李克强回忆起了他2014年的重庆之行。在重庆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座谈会上,他曾指出,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我们一定要用黄金水道串起长江经济带这条“珍珠链”。  代表们在发言中说,重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正着力构建以渝新欧铁路、长江果园港、江北国际机场等为代表的“大通道
散发着浓郁的亲情和  纯正的1950年的气息  《清白传家图——汤文凯的艺术冒险之旅》是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新近出版的童庆炳先生的遗著,我因为参与了该书的出版过程,因而内心更感到一种亲近。  2015年6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因病离世,在整理他的遗稿中我的爱人吴子林拿回来一部厚厚的装订齐整的书稿,说是童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及的长篇儿童文学遗著。世人只知童先生理论家、教育家身份,却不知童先生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