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
写出来是一个字,
思考起来是一片海,
奉献出来是一团火。
——王百鸣
面对贫困,我选择了坚强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我,儿时,经常会被爷爷叫住,要背得出几句三字经,他才放我一马。不然,我就得正襟危坐,听他喋喋不休的教导:“人不学,不知义……”懵懂的我从小被“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浸染着,懂得了无私和坦诚,学会了谦让和尊重。小时候,我常跟着叔叔到集市上摆书摊。铺开一大块塑料布,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书往那一摆,马上就能引来许多人围观,大多是孩子,也有大人。面对书摊周围眼巴巴地翻弄着书,却无法支付5分钱的孩子,我常常慷慨地把书递给他们,并笑笑说:“看吧,免费。”看着他们感激和惊喜的目光,我小小的心中有了自豪和满足的感觉。
1990年8月,我走进了徐州师范学校。带着乡村孩子的质朴与坚毅,我投入了多彩的师范生活:小实践活动,我精心准备;才艺技能训练,我挑灯夜战……为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1993年8月,我带着对教育的梦想,对未来的憧憬,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了。我以为凭自己在师范学校的努力和实力,能到城里工作,再怎么分配也能分到经济发达的乡镇。我以为自己拿到了城镇户口本,就能从此告别偏僻、告别贫穷,可是最终我还是被分回到了家乡——吕梁。尽管有思想准备,但难免有一丝失落。我走出吕梁小学已经6年了,但再回母校,记忆中的校园依旧:锈迹斑斑的铁门、低矮的围墙、简陋的教室、破旧的课桌,坑坑洼洼的操场,杂草丛生。黄昏,站在寂静无人的校园里,我百感交集。与其沮丧和彷徨,我更愿意选择坚强。我可以不满意吕梁的偏远与落后,但不能不热爱吕梁——我的家乡。谁都不能、也不应该忘记,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是“狼山阻击战”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刀光剑影中,多少烈士长眠于吕梁的凤冠山下。先烈们流尽了热血,我不能让他们的后代再流泪。
接下来,我按部就班地开始了教学工作。本以为我握住《名师教案评析》可以驾驭课堂,可我渐渐地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苍白与无力,课堂教学的机械处理,尤其是参加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尴尬。痛定思痛,我开始反思自己,一味地沿袭别人的路,是跟随。怎么迈开自己教学的步?只有钻研自己的课堂和学生,才能独树一帜。我开始走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请老教师听课、评课;观看名师课堂实录;一课一得,哪怕只是一个小细节,我也不轻易对待。同时,我邂逅了《徐州教育科研》、《江苏教育》、《人民教育》,品读着那些智慧的思想、优美的文字,我找到了新的追求。
潜心于实践探索
2002年9月,我接了一个毕业班。这是由山里的两所学校合并组成的,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学习很差。全班语文、数学平均分分别为47分、56分。我十分震惊:这样的分数.孩子们能圆满毕业吗?校长说:“我们要对孩子负责,重担交给你,提高0.1分就是进步。”接过军令状,我立刻将自己投入到了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写字;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悟语感、提问题、作批注;引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把山林当作大课堂,去发现花草虫鱼的乐趣;组织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在我的课堂上,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亮点,都有发言权,学习吃力的孩子,哪怕能读准一个字,也会受到表扬……孩子们如雨后的春笋,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最终他们以语文平均84.6分、数学平均86.5分而名列全镇第四和第七。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数字的变化岂能用语言表达清楚,只有我和我的学生知道!成功的喜悦更激发我去反思、去探索、去研究。我潜心于“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我面向全镇开了第一节“心育课”;在镇“主题班会研讨会”上,我的《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主题班会给与会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的《心与心交融情与育升华》主题报告赢得了阵阵掌声;我的《把鼓点敲在心坎上》获县教育征文一等奖。我承担并主持了市级十五课题“建设有情感的班集体”的研究。
撒向学生都是爱
撒向学生都是爱,我对每一个孩子充满希望,常常用“放大镜”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尤其对一些好说好动的学生,我时时提醒,不让他们有惹祸、犯错的机会。生活贫困的学生,一本作业本写了擦,擦了再写。我知道后立刻买了二十本作业本送给他们。每当农村杏熟瓜香时节,往往会勾起一些“小馋猫”的胃口。孩子们明知故犯。我知道孩子们的心灵并不坏,不是想偷,而是想吃,一棍子打死可能会导致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古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故事是孩子们改正的感化剂,我给他们讲故事,并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山里的孩子没书读,我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购买图书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快乐……一贫困生因家里欠债多,家长让孩子辍学在家放羊。我领回孩子继续上学,由自己负担他的学费……爱的力量是神奇的,一次促膝谈话,一次成功的活动,一件小小的事情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扬起自信的风帆;可以让一群散漫的学生约束自我,班级同学团结一致。我相信心存爱意,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市纺织技校师生在“春蕾计划”的号召下,捐资助学在吕梁学校开办了“徐州市纺织技校春蕾班”,使我镇25名贫困女童有了顺利读完小学的机会。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一位有爱心、工作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我很幸运被推选为“春蕾班”的班主任。这些特殊的孩子,有的失去了父母,孤苦无依;有的寄人篱下,朝不保夕……她们天真可爱的脸上隐藏着多少辛酸和泪水。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要“让孩子们的心里充满阳光”,用自己的真诚和关爱去弥补孩子们心灵的饥渴。这个信念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第二天,我到小卖铺买了25份学习用品和一些糖果。当孩子们看到这些东西时,抱住我哭了。这个班里有一个瘦弱的女孩,爸爸因为犯毒走上了不归路,妈妈把孩子扔给了年迈的奶奶离开了家就再也没有回来。幼小的孩子不仅要承受着贫穷,而且还要饱受同学们的蔑视和指责。但我知道孩子没有错。有一次孩子没来上学,我走了七八里路找到了她家。原来她生病了,年迈的奶奶束手无策,我背起孩子直奔医院。山路崎岖不平,穿着高跟鞋走不快,干脆赤着脚走。路上的石子直刺我的脚心。当一滴滴药水溶入孩子的血液里,我却瘫软在她的床边。医生看着我红肿的双脚,感叹地说:“也只有妈妈能这样做。”医生哪里知道这不是妈妈却是老师。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不是神,但我全身心地爱着我班上的每一个孩子。
痴迷于山村教育
我认为,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和满足,不在于身在哪里,而在于你怎样把自己融入教育,融入孩子的世界里。
还记得2002年的大年三十,我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被送进了乡村医院,经诊断是轻微脑震荡。本以为没多大的事却怎么也站不起来,整整在床上躺了8天,就在第9天,正在挂吊水的我头痛得难以忍受,头顶着墙还是控制不了,医生赶紧把我转到市九七医院,经过CT扫描是脑淤水。由于乡村医院条件差,加上医药缺乏,我的病情加重了……距开学还有3天,我想到了自己班,想到了就要毕业的孩子们。我硬是说服爱人带着吊水回家了。在开学那天,我竟然爬了起来。虽然脑袋不能动,但可以走路。我的家人拗不过我,只好同意。从家到学校原来只需十分钟的路程,我却走了半小时。腿是僵硬的,脖子是僵硬的,但一走进校门,什么疼痛都没有了。在医院里医生清楚地告诉我脑积水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引起肢体瘫痪,恢复不好也会留下后遗症。也许是我对孩子的眷恋感动了上苍,我的脑积水竟康复得很快。由于吕梁偏僻贫穷,师资力量困乏。有的学科无法开课,校长说:“你可以兼带两个年级吗?”我没有推辞。学校给我安排了四年级语文和初中一年级语文。我更忙了,不停地变换角色,在中、小学之间像个永不停息的陀螺,旋转在两个校区,这可是全县没有的情况。“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是什么力量使我这样做,是责任,是爱心,更是我对山村教育事业的痴迷。
凭着执着,凭着勤奋,凭着全心全意地付出,我一次又一次收获着喜悦:镇“十佳教师”、县“教坛新秀”、“基础教育课改先进个人”、“优质课二等奖”、“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市“劳动模范”、“农村优秀园丁”、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等。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阴。”叶的事业也许永远都不会惊天动地,但正是渺小、不起眼的叶成就了花的绚丽,果的辉煌。我愿做这渺小的、不起眼的叶,在雨露阳光中把自己奉献给花、奉献给果。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县伊庄镇吕梁学校)
写出来是一个字,
思考起来是一片海,
奉献出来是一团火。
——王百鸣
面对贫困,我选择了坚强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我,儿时,经常会被爷爷叫住,要背得出几句三字经,他才放我一马。不然,我就得正襟危坐,听他喋喋不休的教导:“人不学,不知义……”懵懂的我从小被“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浸染着,懂得了无私和坦诚,学会了谦让和尊重。小时候,我常跟着叔叔到集市上摆书摊。铺开一大块塑料布,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书往那一摆,马上就能引来许多人围观,大多是孩子,也有大人。面对书摊周围眼巴巴地翻弄着书,却无法支付5分钱的孩子,我常常慷慨地把书递给他们,并笑笑说:“看吧,免费。”看着他们感激和惊喜的目光,我小小的心中有了自豪和满足的感觉。
1990年8月,我走进了徐州师范学校。带着乡村孩子的质朴与坚毅,我投入了多彩的师范生活:小实践活动,我精心准备;才艺技能训练,我挑灯夜战……为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1993年8月,我带着对教育的梦想,对未来的憧憬,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了。我以为凭自己在师范学校的努力和实力,能到城里工作,再怎么分配也能分到经济发达的乡镇。我以为自己拿到了城镇户口本,就能从此告别偏僻、告别贫穷,可是最终我还是被分回到了家乡——吕梁。尽管有思想准备,但难免有一丝失落。我走出吕梁小学已经6年了,但再回母校,记忆中的校园依旧:锈迹斑斑的铁门、低矮的围墙、简陋的教室、破旧的课桌,坑坑洼洼的操场,杂草丛生。黄昏,站在寂静无人的校园里,我百感交集。与其沮丧和彷徨,我更愿意选择坚强。我可以不满意吕梁的偏远与落后,但不能不热爱吕梁——我的家乡。谁都不能、也不应该忘记,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是“狼山阻击战”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刀光剑影中,多少烈士长眠于吕梁的凤冠山下。先烈们流尽了热血,我不能让他们的后代再流泪。
接下来,我按部就班地开始了教学工作。本以为我握住《名师教案评析》可以驾驭课堂,可我渐渐地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苍白与无力,课堂教学的机械处理,尤其是参加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尴尬。痛定思痛,我开始反思自己,一味地沿袭别人的路,是跟随。怎么迈开自己教学的步?只有钻研自己的课堂和学生,才能独树一帜。我开始走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请老教师听课、评课;观看名师课堂实录;一课一得,哪怕只是一个小细节,我也不轻易对待。同时,我邂逅了《徐州教育科研》、《江苏教育》、《人民教育》,品读着那些智慧的思想、优美的文字,我找到了新的追求。
潜心于实践探索
2002年9月,我接了一个毕业班。这是由山里的两所学校合并组成的,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学习很差。全班语文、数学平均分分别为47分、56分。我十分震惊:这样的分数.孩子们能圆满毕业吗?校长说:“我们要对孩子负责,重担交给你,提高0.1分就是进步。”接过军令状,我立刻将自己投入到了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写字;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悟语感、提问题、作批注;引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把山林当作大课堂,去发现花草虫鱼的乐趣;组织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在我的课堂上,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亮点,都有发言权,学习吃力的孩子,哪怕能读准一个字,也会受到表扬……孩子们如雨后的春笋,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最终他们以语文平均84.6分、数学平均86.5分而名列全镇第四和第七。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数字的变化岂能用语言表达清楚,只有我和我的学生知道!成功的喜悦更激发我去反思、去探索、去研究。我潜心于“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我面向全镇开了第一节“心育课”;在镇“主题班会研讨会”上,我的《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主题班会给与会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的《心与心交融情与育升华》主题报告赢得了阵阵掌声;我的《把鼓点敲在心坎上》获县教育征文一等奖。我承担并主持了市级十五课题“建设有情感的班集体”的研究。
撒向学生都是爱
撒向学生都是爱,我对每一个孩子充满希望,常常用“放大镜”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尤其对一些好说好动的学生,我时时提醒,不让他们有惹祸、犯错的机会。生活贫困的学生,一本作业本写了擦,擦了再写。我知道后立刻买了二十本作业本送给他们。每当农村杏熟瓜香时节,往往会勾起一些“小馋猫”的胃口。孩子们明知故犯。我知道孩子们的心灵并不坏,不是想偷,而是想吃,一棍子打死可能会导致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古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故事是孩子们改正的感化剂,我给他们讲故事,并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山里的孩子没书读,我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购买图书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快乐……一贫困生因家里欠债多,家长让孩子辍学在家放羊。我领回孩子继续上学,由自己负担他的学费……爱的力量是神奇的,一次促膝谈话,一次成功的活动,一件小小的事情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扬起自信的风帆;可以让一群散漫的学生约束自我,班级同学团结一致。我相信心存爱意,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市纺织技校师生在“春蕾计划”的号召下,捐资助学在吕梁学校开办了“徐州市纺织技校春蕾班”,使我镇25名贫困女童有了顺利读完小学的机会。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一位有爱心、工作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我很幸运被推选为“春蕾班”的班主任。这些特殊的孩子,有的失去了父母,孤苦无依;有的寄人篱下,朝不保夕……她们天真可爱的脸上隐藏着多少辛酸和泪水。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要“让孩子们的心里充满阳光”,用自己的真诚和关爱去弥补孩子们心灵的饥渴。这个信念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第二天,我到小卖铺买了25份学习用品和一些糖果。当孩子们看到这些东西时,抱住我哭了。这个班里有一个瘦弱的女孩,爸爸因为犯毒走上了不归路,妈妈把孩子扔给了年迈的奶奶离开了家就再也没有回来。幼小的孩子不仅要承受着贫穷,而且还要饱受同学们的蔑视和指责。但我知道孩子没有错。有一次孩子没来上学,我走了七八里路找到了她家。原来她生病了,年迈的奶奶束手无策,我背起孩子直奔医院。山路崎岖不平,穿着高跟鞋走不快,干脆赤着脚走。路上的石子直刺我的脚心。当一滴滴药水溶入孩子的血液里,我却瘫软在她的床边。医生看着我红肿的双脚,感叹地说:“也只有妈妈能这样做。”医生哪里知道这不是妈妈却是老师。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不是神,但我全身心地爱着我班上的每一个孩子。
痴迷于山村教育
我认为,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和满足,不在于身在哪里,而在于你怎样把自己融入教育,融入孩子的世界里。
还记得2002年的大年三十,我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被送进了乡村医院,经诊断是轻微脑震荡。本以为没多大的事却怎么也站不起来,整整在床上躺了8天,就在第9天,正在挂吊水的我头痛得难以忍受,头顶着墙还是控制不了,医生赶紧把我转到市九七医院,经过CT扫描是脑淤水。由于乡村医院条件差,加上医药缺乏,我的病情加重了……距开学还有3天,我想到了自己班,想到了就要毕业的孩子们。我硬是说服爱人带着吊水回家了。在开学那天,我竟然爬了起来。虽然脑袋不能动,但可以走路。我的家人拗不过我,只好同意。从家到学校原来只需十分钟的路程,我却走了半小时。腿是僵硬的,脖子是僵硬的,但一走进校门,什么疼痛都没有了。在医院里医生清楚地告诉我脑积水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引起肢体瘫痪,恢复不好也会留下后遗症。也许是我对孩子的眷恋感动了上苍,我的脑积水竟康复得很快。由于吕梁偏僻贫穷,师资力量困乏。有的学科无法开课,校长说:“你可以兼带两个年级吗?”我没有推辞。学校给我安排了四年级语文和初中一年级语文。我更忙了,不停地变换角色,在中、小学之间像个永不停息的陀螺,旋转在两个校区,这可是全县没有的情况。“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是什么力量使我这样做,是责任,是爱心,更是我对山村教育事业的痴迷。
凭着执着,凭着勤奋,凭着全心全意地付出,我一次又一次收获着喜悦:镇“十佳教师”、县“教坛新秀”、“基础教育课改先进个人”、“优质课二等奖”、“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市“劳动模范”、“农村优秀园丁”、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等。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阴。”叶的事业也许永远都不会惊天动地,但正是渺小、不起眼的叶成就了花的绚丽,果的辉煌。我愿做这渺小的、不起眼的叶,在雨露阳光中把自己奉献给花、奉献给果。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县伊庄镇吕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