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朱文印:从赵孟频到邓石如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0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篆刻印章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之一。它肇始于商代,盛行于秦汉时期,至南北朝后渐渐式微。宋元时期,文人士大夫开始介入印章的创作,为篆刻艺术注入了新的内容。乃至后来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又以元朱文印最独具特色。
  元朱文印,顾名思义,是生发在宋元时期的朱文印,这样的称谓与汉式的白文印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婉而通”的小篆直接入印。因为印中的线条圆劲流畅,近乎书法中的“玉箸篆”,所以又有人称之为“圆朱文”。
  
  古代的印章
  
  在宋代之前,印章艺术基本上是以实用为主的。用印方式的改变一直左右着印章形制的发展。在造纸没有产生之前,秦汉时期玺印一直是用于抑封泥。这一时期的玺印以白文为主。因为白文抑出的封泥呈现的是阳文,清晰易辨识。由于封泥匣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这一时期的玺印形制都比较小。当时帝王用印亦不过3厘米左右,如“皇帝信玺”。而纸张发明后,用印的方法渐渐改为沾上印泥钤于纸上,和我们现在的用印方式基本相同了。同时,印章又变成了以朱文为主要形式,和封泥一样,以朱文钤于纸上易于辨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不少朱文印章在私印中出现,非常典型的是“蔡种印信”。而官印基本上还是以白文为主。隋代,纸张普及,官印也由统治者规定改为朱文印,如“广纳府印”。自此,朱文印在印章形制中占有了绝对优势,直到元明时期文人篆刻产生后,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
  隋唐之后,官印一反传统印阴刻的形式,改为大尺寸印面,阳文字口很深,使象征权力的官印更加庄重,更具震慑力。这一风格从唐代一直沿用至清代,如“御府图书”。这一时期的官印文字的字体篆法,也不再是传统的摹印篆了,而是采用笔画圆转弯曲的小篆文字了。印面的布局也变得疏朗明快。宋代的印章印面笔画则改弯曲为盘曲,印面也由隋代的疏朗明快变为茂密了。金代的篆文字体,改圆转为平直,更强调宋代印章的盘曲。自此而形成了一种以直折盘叠为特点的篆法,即“九叠篆”,成为金元以后官印使用的文字主流。
  到了元代,平民百姓所用的私印,与当时盛行的官印的字体、印式大相径庭。私印既不需要像官印一样硕大,更不需要像官印那样庄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印学史上的一次变革。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革得到了文人学士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使当时的印风由刻板转为雅致。其中以赵孟烦为代表的文人,大力提倡淳雅的治印风范。吾丘衍从理论上剖析篆法,梳理文人治印的规律,著《三十五举》影响甚远。王冕更首创以花乳石治印,创作出文人意味浓厚的篆刻佳作。从此,官印、私印和篆刻都各自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元代文人对篆刻的深入研究,并直接从事篆刻艺术的创作,开启了后来明清篆刻艺术的兴起和空前繁荣的先声。在印章的形式上,也确立了元朱文的雏形。
  
  “吾赵”开创元朱文
  
  元代初期,盛行文人集古印谱之风。与前人相比较,可以看出元人已开始选择优秀的古印,并且从艺术的角度加以借鉴。这一点说明了元代文人开始注重印章作品的美学内涵。印学史上,元代的赵孟员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赵孟烦(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人,宋宗室。精于书法,各体皆擅,亦作铁线篆,其用印多亲自配篆,再由印工镌刻,风格和婉雅致,极有书卷之气。与吾丘衍风格相近,世并称“吾赵”。他们开创的印风、字体、篆法,被后世称为“元朱文”。他们在篆印时并没有明确地想创造一种印面处理的体系,而是有着鲜明的审美标准和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将小篆移入印面,崇尚的是印章的质朴,而反对“新奇相矜”“不遗余巧”的形式,提倡文人士大夫要改弦易辙,合古意,不流俗。赵孟烦是元代朝野公认的艺术领军人物,具有极高的号召力。因此他所提倡的印学理念不仅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也是印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他在实践之后,形成了有着一定规律的篆印方法。作者的个性与审美取舍相融合,同时与其道劲秀美的书风和具有古意的画旨相吻合,达到完美的统一。在使用篆法方面,他能把小篆直接运用到印面,得到了流畅爽劲的审美效果。他的实践和尝试留给后人许多启示。清代印学家孙光祖在其著述《古今印制》中说:“秦汉、唐、宋皆宗摹印篆,无用玉箸者。赵文敏以作朱文,盖秦朱文琐碎而不庄重,汉朱文板实而不松灵,玉箸气象堂皇,点面流利,得文质之中。明以作玺,尤见规模宏壮。”赵孟烦的印学观点与他在绘画上的主张“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是工无意”是一致的。故清代画家张绅评其“大德间,官阁诸公名印皆以赵子昂为法,所用诸印皆以小篆填廓,巧拙相称。其大小繁简,俨然自成本朝制度,不同汉、唐、宋、金相同”。
  与赵孟叛同时的吾丘衍也同样擅长篆印,有“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的美誉。他们的篆印风格使印章从实用为主提升为具有文化品味的艺术品,这是前所未有的。元朱文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足吾丘衍的学生吴睿。他在赵、吾的基础上将书、印结合,篆印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融人了篆书的书写方法,并将小篆的上紧下松线条提按变化,表现得恰到好处,是开铁线篆先河的人物。
  
  继承和创新的明代元朱文
  
  明代,元朱文印仍然是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对象。人们为了使自己的印酷似赵印,而尽量使用赵印中的文字。存这一时期有许多书画家,特别是擅长书写篆书的书画家,所用之印品味往往高于同辈的用印,这也明显地说明书法对于篆印的潜在影响。明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唐寅都对印学倾泮了大量的热忱。周应愿在《印说》中说:“祝有‘吴下阿明’朱文印,空远有韵……疏朗多遗,通雅兼至。”明万历时篆刻家甘岈《甘氏印集》自序中说:“金陵邢太史稚山、姚为征石,吴郡文寿承,许高阳(初)皆留心于斯,而法松雪,子行所遗章篆,世益珍重。”明代篆刻发展迅速,流派林立,既追求秦汉时期朱文印风的质朴,又寻求宋元朱文印之文雅,更列’前人的印篆加以矫正,开创出崭新的印学风尚。其中以文彭、何震最具代表性。
  文彭(1498-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为义徵明长子,书画兼修,义工篆刻,被后人奉为“文人篆刻的开山鼻祖”。他偶然发现处州灯光冻石是理想的治印之材,遂自篆自刻,一反由文人篆印面、工匠镌刻的局面,自此开文人雅士自己冶印的先河。他的元朱文作品取篆规范,圆劲秀美。清桂馥《再续三卜五举》中说:“文氏父子深得赵吴兴圆转之法,此乃诗之有律,字之有楷,各为一体,工力非易,毁之者讥其变古,誉之者奉为正宗,皆所谓不关痛痒也。’’说明文彭在继承古法的同时又有创新,对元朱文印的发展又有新的推动。   何震字丰臣,一字长卿,号雪渔,婺源人(今江西婺源),精篆刻。他与文彭过从甚密,有“文何”之称。他在印学上极力主张书法与篆刻要紧密结合,曾说“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作为明代五大篆刻流派“雪渔派”的领袖,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另外,明代的不少的书画家、印学家,在探究元朱文印的艺术形式的时候,各自出现了自己的面貌。甘呖、归世昌、梁千秋、梁年等人的作品或富有装饰味或字体凝炼端庀,取合适度,无论篆法、刀法、章法都日趋工稳,风神自备。
  
  影响深远的清代元朱文
  
  清代是印章篆刻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流派纷呈,印风多样,先后出现了扬州派、浙派、皖派等,其代表人物更是不胜枚举。元朱文印也得到了迅疾的发展,成果斐然。
  林皋(1657-?)字鹤田,一字鹤颠,更字学恬,福建蒲田人,寓居常熟。篆刻宗法文彭、沈世和等,将工致的印风与细朱文印的艺术特色相结合,形成细腻优雅的风格。当时的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如王时敏、杨晋、恽寿平、王鸿绪等人所用之印多出其手。后人称其为“蒲田派”,又有人将其与汪关、沈世和并称为“扬州派”。林皋的出现为以后印学中元朱文的高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丁敬(1695-1765年)为西泠八家之一,浙派篆刻领袖,字敬身,号砚林、钝丁、梅农,又号丁居士、龙泓山人、砚林外史、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工诗文书画,精篆刻,印风于方折中寓圆转,刀法直切。他的朱文印方圆结合,改元朱文印的圆而稍方,流动多姿。
  蒋仁(1743-1795年)初名秦,字阶平。后于扬州平山堂得古印,遂更名仁,更字山堂。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仁和布衣。浙江仁和人(今杭州)。西泠八家之-,工书法,篆刻师法丁敬,并与其合为“浙派”。他的印风多种多样,其元朱文印线条圆劲,气势醇厚,变化丰富。
  黄易(1744
  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秋景庵主、散花滩人等,浙江仁和人(今杭州)。工诗文书画,擅碑版鉴别,遍搜金石,所获甚夥。篆刻刀法以切刀为主,以俊逸取胜。
  奚冈(1746-1803年)初名钢,字纯章,号铁生、蒙泉、老蒙、蒙道人、冬花庵主、散木居士等。安徽歙县人,后寓居杭州。工山水、花卉、亦工篆刻,师法丁敬,风格清隽朴厚,冲和质拙。
  陈豫钟(1762-1806年)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人(今杭州),篆刻取法于敬,并参以书卷之气,风格娟秀雅沽。
  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恭寿、曼公、胥溪渔隐等。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工书法,行书、隶书尤佳,工绘画,山水花卉皆能。篆刻取法丁敬、蒋仁。雅爱紫砂壶,并参与设计题铭。“曼生壶”为名壶,极负声誉。
  赵之琛(1781-1852年)字次闲,号献父、静观、宝月山人,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工绘画,善书法,尤精篆书。篆刻得陈豫钟法,风格与陈鸿寿相类,是西泠八家集大成者,刀法精熟。清郭鏊曾说:“既服习师说,而笔意于曼生为近,天机所到,逸趣横生,故能通两家之驿而兼有其美。”
  钱松(1818-1860年)字叔盖,号耐青、铁庐、未道士、秦大夫、西郭外史、云和山人等,浙江钱塘人(今杭州)。擅书画,篆刻摹古功力极佳,追求天趣,刀法游刃,以刀代笔。
  以上八位篆刻家是“浙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元朱文篆刻上的意义不在于技法,而是对风格的讲求,使元朱文的风格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宽广,发掘更加深入,受到后人的极度关注。
  邓石如(1743-1805年),名琰,字石如,又字顽伯,号完自山人、别署完白、古浣、游笈道人、风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擅书法,四体皆长且功力深湛。其篆书出入秦汉碑篆额、汉瓦当和李阳冰之间,雄厚朴茂。篆刻初师明代梁千秋等诸家,继而博采众长,形成了婀娜多姿、浑脱淳厚的印风,开创了“邓派”,亦称“皖派”。他将自己的篆刻书法融入篆刻作品之中,一方面压缩文字的长宽的比例,另一方面在小篆体势中加入了宽博的元素,古拙雄强,大气磅礴。杨沂孙评其作品“摹印如其书,开古来未发之蕴”。印学家魏锡曾把他的创作称为“印从书出”,十分贴切。所以邓石如首先是一个书法家,然后才是一个篆刻家。他是清代印坛大师级的人物。以后的印坛大家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黄士陵等都采用了邓如石作品的模式,影响极为深远。
  邓石如以下的印坛名家所治的朱文,就难以界定为元朱文印了。这是因为清代包世臣曾跋邓氏印说:“山人尝言,刻印白文用汉,朱文必用宋。”也就是说,元朱文是以宋元篆书的审美趣味为指导的篆书,故也称“宋元朱文”。它初始于唐宋,成熟于元代。印学界也将“元朱文”称为“圆朱文”,现在更为广义地称其为“细朱文”。如细究其原委,称之为“元朱文”,更能显示其传统渊源。
其他文献
张江舟艺术简历  张江舟,1961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祖籍安徽定远。1986年毕业于中州大学美术系。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一级画家,《水墨》主编,中国画研究院艺术交流中心主任。系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文化部优秀专家。  在当今画坛位于一线的中青年画家中,张江舟是以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齐头并进,学术文章与创作实绩相互映发而显名于世的。学术理论属
期刊
2011年4月19日上午,首卷《中国收藏拍卖年鉴》(2011年版)暨《藏书·记事·忆人:书画专辑》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与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为《中国收藏拍卖年鉴》和《藏书·记事·忆人:书画专辑》的首发式揭幕。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原,北京市原副市长胡昭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熊大新,十届全国政协常委陈广文;潘惠忠、丁进攻、曹彭龄等多位将军;中国文联副
期刊
2009年以来,李铁夫、李超士、陈抱一、卫天霖、周碧初、常书鸿、余本、庞薰架、胡善余、孙宗慰、沙耆、艾中信、莫朴、苏天赐、丘堤等人的油画精品价格多数涨到了百万元以上。  ’线名家画作毕竟量少价高,撑起老油画市场半壁江山的还是二、三线的名家作品。就近年市场表现看,二线的关良、吴大羽、方君璧、潘玉良、朱沅芷、吴作人、丁衍庸、秦宣夫等人作品行情涨幅可观。吴作人、潘玉良作品主要收藏在吴作人基金会、安徽省博
期刊
方君璧1926年作品《桃衣少女》322万元拍出、1925年作品《恂恂》414万元成交,不仅创造了画家作品的新纪录,而且是所知内地拍场匕出现的20世纪里年代成文价最高的名家油画;常玉1930年的小幅作品《曲腿马》拍至1552.5万元,是历年内地常玉作品的最高价;周碧初1952年作品《塔里少女》也以132025万元创画家作品价格之最……   今年春拍,北京匡时推介的老油画拍品数量更胜往年,《19491
期刊
海外华裔现代画家常玉的油画《五裸女》以1.2832亿港币成交,创华人油画拍卖新纪录,价格直追西方的油画大师。这对于中国艺术市场而言,20世纪中国早期油画亦由此步入了“亿元俱乐部”的行列。    恰逢其时的市场环境    中国嘉德油画部业务经理李艳锋认为,中国早期油画取得这样的成绩应在意料之中。中国油画仅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而早期油画在艺术史的地位更是不容置疑。作为20世纪油画先驱作品市场的最早挖掘
期刊
春拍临近尾声,盘点半年来艺术品市场发生的事和人,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艺术品股票    在无国际成功前例和资本涌入背景下,中国迈出了艺术品证券化“创新”步伐。运营或筹建中的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陕西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文交所,多以权益拆分模式将艺术品改造成资产包即艺术品份额(俗称艺术品股票)投放市场,实行证券化交易。1月26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将天津
期刊
在日本留学期间参观过很多大中小博物馆,见过很多日本不同历史年代的陶瓷器,这些瓷器有些是从中国传入,有些是受朝鲜影响从朝鲜半岛传人并借鉴外来技术改良制作的,有些则是日本本土的陶瓷制品。总之,日本的陶瓷器大部分是使用日本固有的本地土壤为原料并自制釉料,经过艺术加工及技术改良生产出的,历代陶瓷器都有着日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和文化韵味。下面就日本古代的部分陶瓷器做点滴介绍。  日本陶器工艺起源于具有神秘审美意
期刊
5月30日,20世界纪早期油画家常玉创作于1950年的一幅《五裸女》在香港岁芙奥春拍中拍出1.2832亿港币,这是中国油画拍卖史上首次出现的超亿元画作。此画的成交,在业内音起巨大反响,有中国油画价格迈向亿元的重要标杆之誉,有行家称其“为华人油画建立了新的里程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行内人士对这‘价格普遍持认可态度,未出现相关质疑。一位画廊界人士指出,“近十年来,老油画的价格持续上涨,常玉的画价
期刊
以“瓷都”著称的景德镇所烧造的瓷器在明代达到鼎盛,特别是永乐、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而在官窑青花独占并亨通窑业的同时,民窑青花也渐渐兴起,并在明末占据了主要市场,成为士大夫喜爱的生活用品,也成为外销瓷的主要来源。民窑青花之所以常久不衰,就是因为她根植于民间的肥沃土壤,其朴素吉祥的民间题材和行云流水的笔法,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本文以旅顺博物馆收藏的大连地区出土
期刊
2011年4月27日,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勇超,当选中国民协副主席,成为自中国民协成立以来首位进入领导班子的陕西人。  2011年2月24日,陕西省政府表彰“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王勇超创办的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成为唯一一家受表彰的民办博物馆。  2010年,王勇超当选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一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