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相对于小学数学课堂尤为重要。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师生沟通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度,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获取知识的状态,给数学课堂增添新的生机和魅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策略和艺术,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这类无价值意义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的是结果,而忽视了学生亲身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便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种毫无意义的提问,限制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同时也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太远
脱离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
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次的记忆知识,并没有体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过程和规律,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也不能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也就不利于教师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和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如何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提问的功效,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与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在教学《整数减带分数》一课时,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课堂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问题过程中感到有趣味、有意义、有价值,使学生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思考数学、探究数学和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数学竞赛等活动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实物内容及過程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欲望,为一节数学课的成功做好了铺垫。
三、课堂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识。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成若干等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原来圆的哪部分?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2πr/2)×r=π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体验到解决出数学问题时的那份喜悦和幸福感。
四、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果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那么学生不仅能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课堂提问的多向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尽可能不是唯一的,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就会跳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数学课堂呈现积极独立思考,善于小组合作和勇于探究的生动活泼的氛围。
总之,当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和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使数学课堂教学时有思维波澜。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之外,它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理论知识的储备,还应有课堂实践的磨砺,不但要有课堂上的满腔热情,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长此以往,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守望如初,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与艺术定会芝麻卡花,节节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策略和艺术,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这类无价值意义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的是结果,而忽视了学生亲身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便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种毫无意义的提问,限制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同时也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太远
脱离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
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次的记忆知识,并没有体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过程和规律,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也不能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也就不利于教师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和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如何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提问的功效,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与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在教学《整数减带分数》一课时,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课堂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问题过程中感到有趣味、有意义、有价值,使学生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思考数学、探究数学和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数学竞赛等活动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实物内容及過程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欲望,为一节数学课的成功做好了铺垫。
三、课堂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识。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成若干等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原来圆的哪部分?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2πr/2)×r=π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体验到解决出数学问题时的那份喜悦和幸福感。
四、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果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那么学生不仅能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课堂提问的多向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尽可能不是唯一的,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就会跳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数学课堂呈现积极独立思考,善于小组合作和勇于探究的生动活泼的氛围。
总之,当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和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使数学课堂教学时有思维波澜。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之外,它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理论知识的储备,还应有课堂实践的磨砺,不但要有课堂上的满腔热情,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长此以往,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守望如初,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与艺术定会芝麻卡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