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问题导学模式,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于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立足于自身的高中地理教学经验与理论依据,分别从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两个方面探讨了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期望能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问题导学 高中地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61-01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有关问题的情境下,经由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在问题导学模式的使用中,课堂是主线,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1],使得教学结构得到有效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问题导学模式,能够激活课堂,提升互动,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正以此为探究对象,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导学的运用做简要探讨。
一、设计阶段:科学设计问题
使用问题导学模式,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都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因此问题设计的质量就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是目的性原则,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具有意义,围绕一个鲜明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这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在问题的设计上将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
第二是情境性原则,问题的提出最好以一个情境作为引子。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到世界各地的地理现象,许多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令学生感到陌生[2]。如果教师只是采取口头描述的方法,难以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问题,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东北、黄河中下游地域、长江流域等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图片,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农业生产景观?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第三是层次性原则,在使用问题导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并非单个问题而是一组问题,这组问题需要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诱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仍以上例为例,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对不同的农业景观图片进行描述,再提出问题:“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农业景观?”“农业发展的外在因素限制有哪些?”等,让学生从表面问题入手,层层深入。
二、实施阶段:合理组织课堂
1.善于思维引导
在问题导学模式的地理课堂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教师一方面要减少对课堂的干预,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方面又要掌控课堂,保证课堂不脱离正轨,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在问题上进行引导,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在问题导学课堂上,经常会使用到一些图幅,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认真观察图幅,待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提问。除提出问题外,对问题的解释也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岩石风化景观是怎样形成的?”但是一部分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能不理解什么是“岩石风化景观”,甚至对照实物图片也仍然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阐释,解决学生在理解问题上的困难。
教师对问题答案的反馈也是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锤炼课堂应变能力,针对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另外,问题导学模式虽然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的,但是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也十分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某一个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具有普遍性,往往可成为教学的驱动力。
2.优化合作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模式时,经常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是自主学习理念的体现。教师的适当点拨能够起到优化合作学习、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可多巡视检查,了解学生学情[3]。除提供情境外,教师也可提供案例教学,通过观摩生动案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课堂展示也是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当学生在一定学习主题下讨论并有了结论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当堂在课堂上展示,各组推举代表轮流作报告。学生讨论完毕后进行课堂报告的过程,往往也是暴露疑难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疑难问题,仍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为例,在学生的报告中,往往会发现,学生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一定了解,但是面对实际地貌形态就不会分析原因。教师可提供新的教学片断,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3.当堂测试反饋
当堂检测,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并减轻学生负担。在对课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后,应当堂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新的情境或案例的引入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现当堂清理。在进入当堂检测之前,各小组学生对本次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总结,并按规律进行整理,教师系统性梳理一遍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链,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之后,教师可以变换条件和背景,从新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旨在深化和拓展,可具备一定的难度,但是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4]。问题应当具有综合性、典型性和应用性,除了体现本课知识点之外,也可充分融入前面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完成课堂测试的同时进行复习巩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仅具有理念上的优越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设计阶段,教师要以目的性、情境性和层次性为原则科学设计问题。在实施阶段,需善于思维引导,优化合作学习,同时注重当堂测试反馈,落实问题导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锦凤.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11:10.
[2]单莉.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31.
[3]金春雷.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6(28):119.
[4]金开任.五环五问:问题导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21.
【关键词】问题导学 高中地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61-01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有关问题的情境下,经由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在问题导学模式的使用中,课堂是主线,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1],使得教学结构得到有效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问题导学模式,能够激活课堂,提升互动,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正以此为探究对象,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导学的运用做简要探讨。
一、设计阶段:科学设计问题
使用问题导学模式,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都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因此问题设计的质量就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是目的性原则,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具有意义,围绕一个鲜明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这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在问题的设计上将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
第二是情境性原则,问题的提出最好以一个情境作为引子。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到世界各地的地理现象,许多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令学生感到陌生[2]。如果教师只是采取口头描述的方法,难以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问题,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东北、黄河中下游地域、长江流域等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图片,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农业生产景观?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第三是层次性原则,在使用问题导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并非单个问题而是一组问题,这组问题需要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诱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仍以上例为例,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对不同的农业景观图片进行描述,再提出问题:“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农业景观?”“农业发展的外在因素限制有哪些?”等,让学生从表面问题入手,层层深入。
二、实施阶段:合理组织课堂
1.善于思维引导
在问题导学模式的地理课堂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教师一方面要减少对课堂的干预,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方面又要掌控课堂,保证课堂不脱离正轨,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在问题上进行引导,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在问题导学课堂上,经常会使用到一些图幅,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认真观察图幅,待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提问。除提出问题外,对问题的解释也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岩石风化景观是怎样形成的?”但是一部分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能不理解什么是“岩石风化景观”,甚至对照实物图片也仍然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阐释,解决学生在理解问题上的困难。
教师对问题答案的反馈也是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锤炼课堂应变能力,针对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另外,问题导学模式虽然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的,但是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也十分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某一个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具有普遍性,往往可成为教学的驱动力。
2.优化合作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模式时,经常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是自主学习理念的体现。教师的适当点拨能够起到优化合作学习、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可多巡视检查,了解学生学情[3]。除提供情境外,教师也可提供案例教学,通过观摩生动案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课堂展示也是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当学生在一定学习主题下讨论并有了结论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当堂在课堂上展示,各组推举代表轮流作报告。学生讨论完毕后进行课堂报告的过程,往往也是暴露疑难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疑难问题,仍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为例,在学生的报告中,往往会发现,学生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一定了解,但是面对实际地貌形态就不会分析原因。教师可提供新的教学片断,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3.当堂测试反饋
当堂检测,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并减轻学生负担。在对课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后,应当堂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新的情境或案例的引入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现当堂清理。在进入当堂检测之前,各小组学生对本次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总结,并按规律进行整理,教师系统性梳理一遍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链,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之后,教师可以变换条件和背景,从新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旨在深化和拓展,可具备一定的难度,但是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4]。问题应当具有综合性、典型性和应用性,除了体现本课知识点之外,也可充分融入前面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完成课堂测试的同时进行复习巩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仅具有理念上的优越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设计阶段,教师要以目的性、情境性和层次性为原则科学设计问题。在实施阶段,需善于思维引导,优化合作学习,同时注重当堂测试反馈,落实问题导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锦凤.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11:10.
[2]单莉.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31.
[3]金春雷.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6(28):119.
[4]金开任.五环五问:问题导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