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鼻音与擦音声母字在早期汉语中的语音交替

来源 :语言研究集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samu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秦汉的楚系(及秦、齐等系)出土文献资料显示,来自中古汉语的明、泥、日、疑等鼻音声母字和喉擦音h-声母字有明显的语音交替关系,该音变也见于侗台语(包括固有词与汉借字)、闽南方言的白读音,是早期汉语中较为普遍的自然音变。考虑到闽方言、侗台语和古楚语之间的密切联系,前两种语料里的这种发音习惯的直接来源应为古楚语,而不是传世文献中的谐声字或楚系以外的出土文献,进而也可以将该音变看作是秦汉以后的南方语言的区域性特征之一。 The literature of the Chu (and Qin, Qi, etc.) unearth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and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shows that the consonants, muds, dynasties, suspects and other nasal consonants from Middle Chinese have obvious phonetic alternation relations with the h- Change is also seen in the Kam Tai language (including natural words and Chinese borrowed words), Taiwanese dialect white pronunciation, is more common in early Chinese natural sound chang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 dialects, the Kam Tai language and the Gu Chu language, the direct source of such pronunciation conventions in the first two corpora should be the Guchu language rather than the homophonic words or Chu clan in the handed down documents Unearthed documents, which in turn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the southern languages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其他文献
早读课,我捧着书本走向四(1)班教室,走到教室门口,看见一个醒目的白色塑料口袋躺在那里,好像是哪个孩子吃完东西,随手扔在地上的。照平时习惯,我会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箱。但我想,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能只管教语文,还得管一管学生的行为习惯。毕竟,孩子们不只是到学校来学知识的,重要的是在学校修炼自己的德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那么,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此方面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望着认真读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因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所以名为重午,午即是五。过去,人们普
文章以上饶铁路话为例,探讨汉语方言接触的借贷等级,将上饶铁路话与杭州话、上饶市区话进行比较后,提出上饶铁路话方言接触的一级框架(词汇>语法>语音)和二级框架(一般词汇>
金山话中常用否定词(包括从否定词语法化而来的句末语气词)有7个,分别是“勿、勿曾((勿曾))、消、唔、呒没、末、否”.金山话否定词除词形本身与北京话、上海话有别以外,否定
化州上江话和下江话都是化州粤语的代表,其中上江话以化州市区话为代表,下江话以长岐镇的南安墟话为代表。化州地处粤西,该地区粤、客、闽三种方言交错杂处,在长期的交往中产
文章以《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新公布的图版及其释文注释为基础,对马王堆古医书中的两处文字提出了新的考释意见.认为《养生方》“疾=”应读为“疾行”,还依据多种文献考
文章通过比较马伯乐与高本汉研究的异同,来全面、系统总结高本汉的汉语史观与研究方法。然后深入剖析高氏的史观和研究方法,指出他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方案。 By compar
文章认为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对汉语方言学的贡献主要有六方面:首创用现代方言语音拟测古音;首创舌尖元音音标■,■,■,■;始用■音标;首倡用?表示喻母和影母,或者音
高本汉中古汉语音系对声调未作具体拟值,惟猜测舒收三调:平为横调,上为升调,去为降调,入为促收调。但上既然为升,唐中期为何浊上并去?本文从传统记录证明上声短升、去声长降
以高本汉为代表的传统学者对《切韵》音系的构拟,主要是参照现代方言及域外借音等材料,为《切韵》所分的音类寻找合适的音值。这种构拟方法没有考虑音值的分布情况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