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散文教学有较重的审美鉴赏意义。开拓视野,启迪思想、撞击心扉,给诗一般意境享受,美的语文范本等等,正因为散文教学切近学生的发展,散文在初中教材中也占近百分之四十的比例。但面对初中生,对散文及散文教学应该认识到位,应该遵循文学作品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文本的基础上,交给必要的一些技巧方法理解作品主题及深意,引导学生在欣赏作者艺术特色的过程中学习其表达技巧,为习作训练服务。
【关键词】初中散文;初中教学
1 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抒情的文学作品, 短小精悍而又蕴藉着作者种种对于宇宙、人生、世相种种情思的文章。它作为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最自由、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文体,据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的具体要求,散文教学也是达到这些要求的最佳途径。
散文阅读在教学功能上,除了积累、认识,更多在于审美。但我们必须清楚:初中散文教学一定有别于高校的文学鉴赏,有别于文学研究,也不是立足于培养作家。
对于初中生而言,散文应遵循文学艺术作品阅读的一般规律:即首先在不怀任何功利地去阅读作品,笔者姑且称之为“原生态阅读”,即像普通读者一样读书。散文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艺术生命就在于打动人的心扉,这种打动来源于一种自然而然的唤醒。
在原始的阅读过程中,在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共鸣的兴奋和快感。此时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读毕掩卷却余味无穷。
在两年多的散文教学之后,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散文的一些常见表现手法、表达技巧,通过阅读及明确的记诵要求,学生也逐步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相对而言,更难的在于散文的解读上,这就是涉及到语文思考力的培养问题。特级教师宁鸿彬为代表,似乎就更重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这些思维能力在散文的教学中大抵可分为:概括提炼能力(这也包括对散文的线索层次有足够的认识)、推理能力、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联想、想象等,也通过以上方式或生活常识、个体经验、自然社会生活逻辑而展开质疑的能力。
当然这一切能力的培养有别于理科教学中的训练,它一定深深扎根于文本语言文字来展开的。如果把理解概括为较为深层次的“思”字的话,那这种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中的。相比较其他学科,更富魅力和难度的是这种训练不是孤立的,甚至是情趣盎然、欲罢不能的进程中悄然流淌缓慢前行的。它有几多陶醉其间的成分,在情思、热冷入出近远之间徜徉逡巡,颇有些像中国传统文化的诗酒。在功利过强,目标过明确死板的教学中是看不到这种富有生趣的滋长的。
在充分感知文,形成一种较为强烈的震撼之后,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找寻这种被打动被启迪的原因。这种由浅入深就包括文本内容、层次结构,当然也包括初读障碍(字词等),主题思想的逐步认识。这个过程由感动到思考,由形象到逻辑,最后再由这一过程中反观作者的表达力量,因为这一切都由这一力量推动的。
2 如何写好散文
散文博大精深,蕴含深厚,思想情感复杂,而初中生生活阅历相当不够,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就形成一组矛盾。在这种情形下,教者引导不得法,而又一味追求在短时内完整把握就不怎么现实了。原因有二:
(1)时间精力有限,对于经典散文奢求在短暂期限内便穷其要旨况味是极不现实的,尤其是在如今各学科应试挤压之下,语文教学的阵地营盘愈来愈狭的情形下,学生时间紧张负担繁重,一节课中的注意力也有限,思考不宜散漫过度。
(2)大凡散文艺术,都是语言构思艺术,创作者语文表达的蛛丝马迹中有意无意地体现着自我旨趣、精神、思想,蕴含哲理,相比较总有一处两处尤其能彰显本篇主题及作者的情思。不注意去发现作者心灵的“眼睛”的教学常常是错误百出,与原文原旨常常相去甚远南辕北辙。
而我们注意在教学引导中把握作品纲领,从点睛之处着力,可避免击不中要害,在降低散文学习的坡度的同时省时省力。只要教师设计得当,学生极易调动积极思维,深究直至得其三味。
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何乐不为呢?俗语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为用力集中,杀伤力自然强,学生更易在选店之中得大天地,逐步也培养起散文阅读的自信及兴趣来。
当然,这就需要教师率先垂范并逐步培养出学生解读文本的真功夫,形成捕捉作品关键的词句的敏感。
3 写散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会找,其次善思:能用此处在作品上下勾连纵横捭阖,打一场大仗。怎样寻找呢?
3.1 诗词中的文眼
“揭全文之旨,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必前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题目、开宗明义句及结尾点题句当然是首选。一些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如毛泽东《沁园春 雪》里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时在当中出现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是“前注”“后注”的明显例子,结合起来理解诗词当然就不难了。
3.2 极易被读者忽略却关乎实质的词句
如《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了”中的“不”字,恰不容忽视,至少我们可以感觉到之前朱自清父子关系闹僵的事实,结合这种冲突来理解作者的愧疚,尤其在收到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之后不由自主地回忆起父亲的好,那次车站送行的情形自然历历在目,倍加感人了。
3.3 文中多处出现的词句
如关于《五柳先生传》中的“不”字: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马说》一文亦是如此。
3.4 值得咬文嚼字反复玩味的字词
如《望江南。梳洗罢》中的“斜晖脉脉四、值得咬文嚼字反复玩味的字词。如《望江南。梳洗罢》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景语皆情语,不正是让人浮想联翩心旌动摇的真实写照吗?
参考文献
[1]王富仁,郑国民.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06).
[2]李正涛,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4).
[3]叶开.对抗语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省乐山市 614800
【关键词】初中散文;初中教学
1 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抒情的文学作品, 短小精悍而又蕴藉着作者种种对于宇宙、人生、世相种种情思的文章。它作为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最自由、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文体,据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的具体要求,散文教学也是达到这些要求的最佳途径。
散文阅读在教学功能上,除了积累、认识,更多在于审美。但我们必须清楚:初中散文教学一定有别于高校的文学鉴赏,有别于文学研究,也不是立足于培养作家。
对于初中生而言,散文应遵循文学艺术作品阅读的一般规律:即首先在不怀任何功利地去阅读作品,笔者姑且称之为“原生态阅读”,即像普通读者一样读书。散文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艺术生命就在于打动人的心扉,这种打动来源于一种自然而然的唤醒。
在原始的阅读过程中,在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共鸣的兴奋和快感。此时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读毕掩卷却余味无穷。
在两年多的散文教学之后,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散文的一些常见表现手法、表达技巧,通过阅读及明确的记诵要求,学生也逐步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相对而言,更难的在于散文的解读上,这就是涉及到语文思考力的培养问题。特级教师宁鸿彬为代表,似乎就更重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这些思维能力在散文的教学中大抵可分为:概括提炼能力(这也包括对散文的线索层次有足够的认识)、推理能力、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联想、想象等,也通过以上方式或生活常识、个体经验、自然社会生活逻辑而展开质疑的能力。
当然这一切能力的培养有别于理科教学中的训练,它一定深深扎根于文本语言文字来展开的。如果把理解概括为较为深层次的“思”字的话,那这种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中的。相比较其他学科,更富魅力和难度的是这种训练不是孤立的,甚至是情趣盎然、欲罢不能的进程中悄然流淌缓慢前行的。它有几多陶醉其间的成分,在情思、热冷入出近远之间徜徉逡巡,颇有些像中国传统文化的诗酒。在功利过强,目标过明确死板的教学中是看不到这种富有生趣的滋长的。
在充分感知文,形成一种较为强烈的震撼之后,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找寻这种被打动被启迪的原因。这种由浅入深就包括文本内容、层次结构,当然也包括初读障碍(字词等),主题思想的逐步认识。这个过程由感动到思考,由形象到逻辑,最后再由这一过程中反观作者的表达力量,因为这一切都由这一力量推动的。
2 如何写好散文
散文博大精深,蕴含深厚,思想情感复杂,而初中生生活阅历相当不够,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就形成一组矛盾。在这种情形下,教者引导不得法,而又一味追求在短时内完整把握就不怎么现实了。原因有二:
(1)时间精力有限,对于经典散文奢求在短暂期限内便穷其要旨况味是极不现实的,尤其是在如今各学科应试挤压之下,语文教学的阵地营盘愈来愈狭的情形下,学生时间紧张负担繁重,一节课中的注意力也有限,思考不宜散漫过度。
(2)大凡散文艺术,都是语言构思艺术,创作者语文表达的蛛丝马迹中有意无意地体现着自我旨趣、精神、思想,蕴含哲理,相比较总有一处两处尤其能彰显本篇主题及作者的情思。不注意去发现作者心灵的“眼睛”的教学常常是错误百出,与原文原旨常常相去甚远南辕北辙。
而我们注意在教学引导中把握作品纲领,从点睛之处着力,可避免击不中要害,在降低散文学习的坡度的同时省时省力。只要教师设计得当,学生极易调动积极思维,深究直至得其三味。
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何乐不为呢?俗语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为用力集中,杀伤力自然强,学生更易在选店之中得大天地,逐步也培养起散文阅读的自信及兴趣来。
当然,这就需要教师率先垂范并逐步培养出学生解读文本的真功夫,形成捕捉作品关键的词句的敏感。
3 写散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会找,其次善思:能用此处在作品上下勾连纵横捭阖,打一场大仗。怎样寻找呢?
3.1 诗词中的文眼
“揭全文之旨,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必前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题目、开宗明义句及结尾点题句当然是首选。一些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如毛泽东《沁园春 雪》里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时在当中出现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是“前注”“后注”的明显例子,结合起来理解诗词当然就不难了。
3.2 极易被读者忽略却关乎实质的词句
如《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了”中的“不”字,恰不容忽视,至少我们可以感觉到之前朱自清父子关系闹僵的事实,结合这种冲突来理解作者的愧疚,尤其在收到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之后不由自主地回忆起父亲的好,那次车站送行的情形自然历历在目,倍加感人了。
3.3 文中多处出现的词句
如关于《五柳先生传》中的“不”字: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马说》一文亦是如此。
3.4 值得咬文嚼字反复玩味的字词
如《望江南。梳洗罢》中的“斜晖脉脉四、值得咬文嚼字反复玩味的字词。如《望江南。梳洗罢》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景语皆情语,不正是让人浮想联翩心旌动摇的真实写照吗?
参考文献
[1]王富仁,郑国民.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06).
[2]李正涛,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4).
[3]叶开.对抗语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省乐山市 61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