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第二届志愿者行动于2006年8月11日在清华大学启动,志愿者在接受为期两天的培训后,分别奔赴包括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安徽、江西、甘肃8个省区在内的10所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学:让生命的火花放射光芒
西柏坡中学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周围群山环绕,与西柏坡纪念馆仅200米,是10个偏远地区支教地点中的一个。学校现有教师20人、学生320人,分为3个年级,共8个班。由于得到了教育部和微软的支持,学校目前已经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和两个分别拥有30台计算机的机房。
为了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巩固和扩大去年支教的成果,今年的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志愿者支教活动与去年相比,从理念到实践均表现出显著的不同。
支教模式创新亮点
此次奔赴西柏坡中学负责支教活动的小分队成员,由曲阜师范大学的杨静、南京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广西师范大学的玉淑美三位在校研究生,来自东部的一线优秀教师刘鹰,以及微软员工志愿者王光启五名志愿者组成。
从志愿者的人员构成中可以看出,第二届“携手助学”志愿者行动最大亮点和特色莫过于支教模式的创新——“3 1 1”模式。
模式中的“3”是3名从全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选拔出来的优秀研究生。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个人特长或灵感创意设计培训内容,将为支教点的教师带去新的“冲击”。而两个“1”分别指的是1名微软员工志愿者和1名来自东部的一线优秀教师。来自东部的教师,通常是中小学一线优秀学科教师,在学科领域或教学改革中有突出表现。他们将从自己的培训经历、体会和学科知识出发,形成独特的培训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的内容,并且以一线教师的视角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特色培训内容。而微软公司员工志愿者作为本次支教活动的有力补充,将扮演技术支持者的角色,设计出符合当地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并且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带给偏远地区的教师。
与去年由单一的研究生组成队伍相比,今年的志愿者队伍显得更为多元化,正是这样一支志愿者队伍,更好地体现了“携手助学”的思想精髓。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解决在支教中遇到的教学瓶颈和技术困难,也有效地帮助了农村和偏远教师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加强活动前期培训
今年的志愿者行动,仍然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然而,却采取了更多适用于普遍情况且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心方案。具体培训内容由志愿者自主设计,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至组委会,由组委会组织专家和试点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对报名者及培训方案进行筛选,选出高质量的培训方案并同时确定志愿者。
7月15日,由杨静、张国森、玉淑美三人组成的志愿者小组,向活动组委会提交了初选方案。到8月1日,复审结果出来,该小组的方案以19分的成绩名列第一。为了使方案更富有针对性,并吸收多方面的创意,志愿者小组于8月9日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接受为期两天的培训。经过三位专家的培训,融合多元素和多渠道来源的培训内容之后,志愿者小组再次修改了方案,并且更深刻地认识了教育技术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的区别。
高度重视分层教学
8月14日上午,支教培训活动正式开始。当志愿者准时赶到培训活动机房的时候。前来培训的老师已经在机房等候。在得知志愿者前来进行“携手助学”志愿者活动之后,在西柏坡镇教委领导的安排下,参加培训的已不仅是西柏坡中学的教师,文都中学、通家口希望小学、西柏坡希望小学、八一小学的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满满一间机房的老师,总共有50多位。
由于学员教育技术能力起点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在经过问卷和现场访谈后,志愿者将学员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分为两个班,进行分班教学。杨静和玉淑美负责初级班的教学,手把手地从头教起;张国森和刘鹰负责高级班的培训,通过优秀案例告诉教师们如何把技术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来,而来自微软的王光启则主要负责两个
班级的技术和网络问题。
在同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志愿者小组将实际情况与活动理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两个班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不仅注重对起点较低的学员加强辅导,而且进一步帮助有一定电脑基础的教师提高技术能力。
教学过程满怀激情
培训期间,每天气温都在三十七八度,在西柏坡中学的机房里没有空调,加上人和机器的热量,室内温度超过四十度。但是,不论是志愿者还是接受培训的教师们都充满着激情。通过教学,志愿者小组给学校的老师们介绍了很多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师博客群以及最新的教学设计的案例,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
志愿者小组还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培训教师在通过此环节后,将会生成一个电子作品。例如,在讲解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时,志愿者并非单纯地讲解技术操作,而是首先由小组中来自一线的教师演示并讲解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在学员对课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布置学员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中任选一题,制作一个课件。从而使学员脱离了枯燥的技术操练,学员感到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可以应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结
对于此次支教活动,参与培训的老师们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他们纷纷感叹:“网络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可惜我们都没有好好地利用,今天有你们的指导,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同样,面对满怀热情的西柏坡老师们,面对一双双对知识渴求的眼睛,志愿者的心灵也被深深地感动和震撼。在志愿者的培训纪实中有这样的描述: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财富。我们相信,正因为参加了“携手助学”的活动而成长!
江西省吉安县凤凰中学:温馨的回忆
说到支教,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的这个时候,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一名志愿者,我参加了第一届“携手助学”志愿者活动。那一次,不论是支教学校老师的学习劲头,还是志愿者队员的敬业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但是,这一次给我的收获和感触却是最多的……
图1照片中的他们,就是我们小组支教的学校——江西省吉安县凤凰中学的老师。照片中间的这一位,就是微软公司的员工志愿者王琦。
与上一届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支教的志愿者队伍除了由高校研究生组成之外,还包括了东部一线地区的优秀学科教师和高校教育技术的教师代表,以及微软公司员工志愿者。
照片中,学校里的温老师等人正围着王琦,他们平静、专注,聚精会神甚至饶有兴致地听着王琦讲解计算机安全的防范知识。从这张普普通通的照片里,我体会到了一种求知若渴的气息。
图2照片中的刘纬纬老师,是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她淳朴、开朗、善良。虽然接触电脑仅仅一年多,但是掌握的电脑知识却一点也不少。在我眼里,这些都得益于她那近乎疯狂的学习精神。
从计算机病毒防范、Office软件应用到Flash动画、网页制作,她每样都想学,并且干劲十足。每天,她既要学习培训内容,还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额外要求,唯恐时间过得太快,说是要抓紧我们志愿者在这儿的每一分钟,多多请教。因此,在这一段培训期间,她是最辛苦的一个。
图3照片中这位支教的老师,他可是我们这个队里的一名特殊队员。他是来自天津市电教馆的施威南老师,今年已经61岁。这个年龄本来已经是退休在家享清福的阶段,可是他还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和我们这些年轻后生一起,赶到了江西吉安来支教。
身为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的施老师,曾经主持过多个项目,然而,即便是这样,你也不
会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专家”的丝毫压力。平易近人、没有专家的架子,这就是他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施老师说,他也是抱着和老师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目的来到凤凰中学的。但事实上,和他在一起,我们却是受益匪浅。在出发前,他就准备了丰富的讲座资料,并且结合学校和老师的实际需求,介绍了教育资源的发展、优秀教育软件的评审标准和学科网站的建设等知识。同时,他还把自己参加中央电教馆电教技术专家组编写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和《校校通工程应用篇》,以及历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优秀软件集锦的光盘,都赠送给了凤凰中学。
这么多天来,每次听着施老师生动的讲解,看着他汗湿的衣襟,我都会有深深的体会——到底什么才叫“敬业”。
我们每一名队员其实都很用心。图4是一张电教室的照片,看起来,似乎更像是一张普普通通上机学习的照片。不过也是在这一天,稍后发生的故事,却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记得吗?坐在中间的正是微软公司员工志愿者王琦。他只有三天的支教时间。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三天时间里,一直到他离开凤凰中学,他每一天都十分的忙碌,几乎从来没有停下过手上的工作。除了举办网络安全讲座的时间之外,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机房维护机器或者查杀病毒。
这一天,本来我们准备了特别的礼物——全体志愿者和学校老师一起合唱一首《同一首歌》赠送给他,然而,即使是这样,他在接受这份礼物的时候却仍然是在查杀着电脑中的病毒。看着他脸颊的汗水,谁又能不被他的专业操守所折服呢?
培训期间大家始终都充满着激情。志愿者白天上课,晚上辅导并作总结与第二天的准备,通常每晚都是在深夜12点以后才休息。老师们也是早上8点就赶到学校,很多老师干脆住在学校里,晚上坚持在机房练习。
小结
几天的培训让志愿者和凤凰中学的老师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语文组的冯老师在博客上写道:“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我被你们几位志愿者的工作热情深深地感动。没有任何报酬,没有任何新闻媒体宣传,只有求知若渴者的掌声,看得出,你们就已经很满足了。如果说我们是一块干渴的土地,那你们就是一沫甘霖。谢谢你!施威南老师、王琦老师、张俊老师、施菁菁老师、阳红梅老师!”还有许多老师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正是这些话语给予了我们无上的荣誉,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当培训结束时,我们制作了一个短片送给凤凰中学全体教师,看着曾经一起走过的一幕幕在眼前重现,老师们由衷地鼓起掌来。刘纬纬老师当即带领大家回赠给我们一首《相逢是首歌》,前两天我还听说,到现在,老师们只要一唱起这首歌,还是那么地激动。
要离开学校了,许多老师含着泪水前来送行,学校还按当地送别亲人的最高礼遇在门口燃放起鞭炮,祝我们一路顺利返回家乡。这么隆重的送别仪式,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学:让生命的火花放射光芒
西柏坡中学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周围群山环绕,与西柏坡纪念馆仅200米,是10个偏远地区支教地点中的一个。学校现有教师20人、学生320人,分为3个年级,共8个班。由于得到了教育部和微软的支持,学校目前已经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和两个分别拥有30台计算机的机房。
为了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巩固和扩大去年支教的成果,今年的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志愿者支教活动与去年相比,从理念到实践均表现出显著的不同。
支教模式创新亮点
此次奔赴西柏坡中学负责支教活动的小分队成员,由曲阜师范大学的杨静、南京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广西师范大学的玉淑美三位在校研究生,来自东部的一线优秀教师刘鹰,以及微软员工志愿者王光启五名志愿者组成。
从志愿者的人员构成中可以看出,第二届“携手助学”志愿者行动最大亮点和特色莫过于支教模式的创新——“3 1 1”模式。
模式中的“3”是3名从全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选拔出来的优秀研究生。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个人特长或灵感创意设计培训内容,将为支教点的教师带去新的“冲击”。而两个“1”分别指的是1名微软员工志愿者和1名来自东部的一线优秀教师。来自东部的教师,通常是中小学一线优秀学科教师,在学科领域或教学改革中有突出表现。他们将从自己的培训经历、体会和学科知识出发,形成独特的培训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的内容,并且以一线教师的视角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特色培训内容。而微软公司员工志愿者作为本次支教活动的有力补充,将扮演技术支持者的角色,设计出符合当地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并且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带给偏远地区的教师。
与去年由单一的研究生组成队伍相比,今年的志愿者队伍显得更为多元化,正是这样一支志愿者队伍,更好地体现了“携手助学”的思想精髓。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解决在支教中遇到的教学瓶颈和技术困难,也有效地帮助了农村和偏远教师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加强活动前期培训
今年的志愿者行动,仍然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然而,却采取了更多适用于普遍情况且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心方案。具体培训内容由志愿者自主设计,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至组委会,由组委会组织专家和试点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对报名者及培训方案进行筛选,选出高质量的培训方案并同时确定志愿者。
7月15日,由杨静、张国森、玉淑美三人组成的志愿者小组,向活动组委会提交了初选方案。到8月1日,复审结果出来,该小组的方案以19分的成绩名列第一。为了使方案更富有针对性,并吸收多方面的创意,志愿者小组于8月9日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接受为期两天的培训。经过三位专家的培训,融合多元素和多渠道来源的培训内容之后,志愿者小组再次修改了方案,并且更深刻地认识了教育技术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的区别。
高度重视分层教学
8月14日上午,支教培训活动正式开始。当志愿者准时赶到培训活动机房的时候。前来培训的老师已经在机房等候。在得知志愿者前来进行“携手助学”志愿者活动之后,在西柏坡镇教委领导的安排下,参加培训的已不仅是西柏坡中学的教师,文都中学、通家口希望小学、西柏坡希望小学、八一小学的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满满一间机房的老师,总共有50多位。
由于学员教育技术能力起点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在经过问卷和现场访谈后,志愿者将学员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分为两个班,进行分班教学。杨静和玉淑美负责初级班的教学,手把手地从头教起;张国森和刘鹰负责高级班的培训,通过优秀案例告诉教师们如何把技术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来,而来自微软的王光启则主要负责两个
班级的技术和网络问题。
在同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志愿者小组将实际情况与活动理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两个班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不仅注重对起点较低的学员加强辅导,而且进一步帮助有一定电脑基础的教师提高技术能力。
教学过程满怀激情
培训期间,每天气温都在三十七八度,在西柏坡中学的机房里没有空调,加上人和机器的热量,室内温度超过四十度。但是,不论是志愿者还是接受培训的教师们都充满着激情。通过教学,志愿者小组给学校的老师们介绍了很多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师博客群以及最新的教学设计的案例,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
志愿者小组还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培训教师在通过此环节后,将会生成一个电子作品。例如,在讲解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时,志愿者并非单纯地讲解技术操作,而是首先由小组中来自一线的教师演示并讲解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在学员对课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布置学员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中任选一题,制作一个课件。从而使学员脱离了枯燥的技术操练,学员感到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可以应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结
对于此次支教活动,参与培训的老师们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他们纷纷感叹:“网络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可惜我们都没有好好地利用,今天有你们的指导,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同样,面对满怀热情的西柏坡老师们,面对一双双对知识渴求的眼睛,志愿者的心灵也被深深地感动和震撼。在志愿者的培训纪实中有这样的描述: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财富。我们相信,正因为参加了“携手助学”的活动而成长!
江西省吉安县凤凰中学:温馨的回忆
说到支教,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的这个时候,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一名志愿者,我参加了第一届“携手助学”志愿者活动。那一次,不论是支教学校老师的学习劲头,还是志愿者队员的敬业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但是,这一次给我的收获和感触却是最多的……
图1照片中的他们,就是我们小组支教的学校——江西省吉安县凤凰中学的老师。照片中间的这一位,就是微软公司的员工志愿者王琦。
与上一届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支教的志愿者队伍除了由高校研究生组成之外,还包括了东部一线地区的优秀学科教师和高校教育技术的教师代表,以及微软公司员工志愿者。
照片中,学校里的温老师等人正围着王琦,他们平静、专注,聚精会神甚至饶有兴致地听着王琦讲解计算机安全的防范知识。从这张普普通通的照片里,我体会到了一种求知若渴的气息。
图2照片中的刘纬纬老师,是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她淳朴、开朗、善良。虽然接触电脑仅仅一年多,但是掌握的电脑知识却一点也不少。在我眼里,这些都得益于她那近乎疯狂的学习精神。
从计算机病毒防范、Office软件应用到Flash动画、网页制作,她每样都想学,并且干劲十足。每天,她既要学习培训内容,还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额外要求,唯恐时间过得太快,说是要抓紧我们志愿者在这儿的每一分钟,多多请教。因此,在这一段培训期间,她是最辛苦的一个。
图3照片中这位支教的老师,他可是我们这个队里的一名特殊队员。他是来自天津市电教馆的施威南老师,今年已经61岁。这个年龄本来已经是退休在家享清福的阶段,可是他还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和我们这些年轻后生一起,赶到了江西吉安来支教。
身为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的施老师,曾经主持过多个项目,然而,即便是这样,你也不
会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专家”的丝毫压力。平易近人、没有专家的架子,这就是他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施老师说,他也是抱着和老师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目的来到凤凰中学的。但事实上,和他在一起,我们却是受益匪浅。在出发前,他就准备了丰富的讲座资料,并且结合学校和老师的实际需求,介绍了教育资源的发展、优秀教育软件的评审标准和学科网站的建设等知识。同时,他还把自己参加中央电教馆电教技术专家组编写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和《校校通工程应用篇》,以及历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优秀软件集锦的光盘,都赠送给了凤凰中学。
这么多天来,每次听着施老师生动的讲解,看着他汗湿的衣襟,我都会有深深的体会——到底什么才叫“敬业”。
我们每一名队员其实都很用心。图4是一张电教室的照片,看起来,似乎更像是一张普普通通上机学习的照片。不过也是在这一天,稍后发生的故事,却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记得吗?坐在中间的正是微软公司员工志愿者王琦。他只有三天的支教时间。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三天时间里,一直到他离开凤凰中学,他每一天都十分的忙碌,几乎从来没有停下过手上的工作。除了举办网络安全讲座的时间之外,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机房维护机器或者查杀病毒。
这一天,本来我们准备了特别的礼物——全体志愿者和学校老师一起合唱一首《同一首歌》赠送给他,然而,即使是这样,他在接受这份礼物的时候却仍然是在查杀着电脑中的病毒。看着他脸颊的汗水,谁又能不被他的专业操守所折服呢?
培训期间大家始终都充满着激情。志愿者白天上课,晚上辅导并作总结与第二天的准备,通常每晚都是在深夜12点以后才休息。老师们也是早上8点就赶到学校,很多老师干脆住在学校里,晚上坚持在机房练习。
小结
几天的培训让志愿者和凤凰中学的老师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语文组的冯老师在博客上写道:“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我被你们几位志愿者的工作热情深深地感动。没有任何报酬,没有任何新闻媒体宣传,只有求知若渴者的掌声,看得出,你们就已经很满足了。如果说我们是一块干渴的土地,那你们就是一沫甘霖。谢谢你!施威南老师、王琦老师、张俊老师、施菁菁老师、阳红梅老师!”还有许多老师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正是这些话语给予了我们无上的荣誉,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当培训结束时,我们制作了一个短片送给凤凰中学全体教师,看着曾经一起走过的一幕幕在眼前重现,老师们由衷地鼓起掌来。刘纬纬老师当即带领大家回赠给我们一首《相逢是首歌》,前两天我还听说,到现在,老师们只要一唱起这首歌,还是那么地激动。
要离开学校了,许多老师含着泪水前来送行,学校还按当地送别亲人的最高礼遇在门口燃放起鞭炮,祝我们一路顺利返回家乡。这么隆重的送别仪式,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