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幸福感是近年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对普通高校教职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提升高校教职工幸福感的重要意义。从高校教职工面临的压力,工作倦怠程度,自身职业价值的认识程度及教职工自身原因等四个因素对高校教职工幸福感缺失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入手,提出让高校教职工幸福感回归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 幸福感 缺失
幸福感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甚至柏拉图时期。幸福感也称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幸福感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有着良好的幸福感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质量同等重要。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原先的教师价值观就会受到冲击,同时教师不仅要面对工作中复杂的教学工作、社会的关注,家长的要求,甚至诸多无法预测的因素使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了解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现状不但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且有助于缓解和消除教师因职业压力带来的亚健康状态,促进教师的事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增强学校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提升。本文针对主观幸福感和教育的关系,结合教职工所面临的困境,对教师幸福感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分析影响高校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因素,提出教师幸福感回归的对策。
1 影响高校教职工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1.1 教职工所面临的压力
1.1.1 内部压力
教职工所面临的内部压力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改革、高校的扩招、职称晋升、教学科研、同事关系、内部竞争、学生评价等因素对高校教职工所造成的心理影响。而随着近些年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倾向也越发明显,高校教职工所面临的压力和局面也与以往有所区别。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单就高校教职工收入分配严重失衡这一现象而言,教职工所面临的压力非常人可以想象。比如在东部沿海的部分高校的学校改革中,收入最高者和最低者可以达到7倍差距,而确定等级的评价指标还是官阶大小、职称高低等,这就势必造成一种导向作用,教职工对官位和职称的渴求和向往比以往更加迫切,为了达到目的,非教师系列的教工走关系、结帮派的现象增多;教师系列的把工作重心放在搞科研、评职称、教学业绩考核等方面,而这些都无形中增大了教职工的心理浮躁和压力,而且也脱离了教育的本质。
1.1.2 外部压力
除了工作方面的原因外,高校教职工所面临外部压力有。使得他们普遍感觉累、辛苦,幸福感较低。随着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的扩大,高校教职工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比以往大,年轻教师更是明显,刚刚参加工作,接下来直接面对的就是购房、结婚,而要实现以上所要支付的款项对收入比较低的大多数年轻教师来讲,无异于天文数字;之后的生子、赡养双亲等也无形中增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近些年权威机构调查显示,高校教职工的心理和生理的各项指标均逐年下降,各种疾病都有年轻化的倾向,这些无不与高校教职工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息息相关。
1.2 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Job Burnout),简称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阶段性的心理不良反应,包括情绪低落、无所事事、去人性化和做事无成就感。随着岁月长河的流逝,以及在繁琐的各种工作中,许多教职工没有了刚刚参加工作时的那种激情与理想。那种踌躇满志、凌云壮志的想大干一番事业的激情,在繁重、重复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渐淡化。参加工作之初的理想,都已化作对现实的妥协,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大多数教职工已忘却了身为高校教师的崇高与自豪,更多的是出自于对现实的无奈,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之一,面对飞涨的房价和物价,以及分配的不公和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收入有限的多数的教师不再去想如何在工作中探索创新,失去激情和创造精神的他们更多的是心理的浮躁,以及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劳累。
1.3 对自身职业价值认识不足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世界观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但是教师却肩负着传递人类文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他们传授知识,引导文明,启发学生智慧和开启学子的心灵。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教育和教师。物质上的收获并不能换来教师的幸福,只有在教育活动中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看到莘莘学子不断的成长,看到智慧与美在学子身上得到体现时,那才是真切的体会到成就感和幸福。只有真正认识到教师的职业价值、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高尚,才能真正热爱这一职业,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并能感受其中幸福的滋味。
1.4 教师自身的原因
当针对同一问题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拥有良好心态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也相对比较积极,而且能较好的缓解心理压力;相反,消极的人心态就比较悲观,处理问题就比较消极,会无形当中增加心理压力,并产生负面的一些问题。据一些权威机构研究显示,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且心理健康的教师会更倾向用积极的方式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相反,心态不好,性格悲观且心理健康较差的教师会多采用退避、自责等消极应的对方式。除此之外,教师的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人格因素、自身的反思与感悟、幸福观等因素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幸福感。
2 教师幸福感回归的对策
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状况,拥有对生活的幸福感受,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质量同等重要。只有更全面地考察各种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影响教师主观幸福感各种因素,从而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幸福感。 2.1 社会方面
2.1.1 要提高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度
我们的先辈有尊师助教的优良传统,但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的物质的丰富,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呈现了多样化的倾向,特别是对教师的信任度上,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负面的、扭曲的观念。比如,当下许多人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是看他拥有财富的多少,接不接受教育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等。当然就收入而言,教师属于工薪阶层的一个职业,但是,与其他途径相比,教师人的成长过程中,在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来讲,我们都应该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教师阶层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必然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和责任感,他们会把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一种可一生追求的事业。
2.1.2 要持合理的期望,理性的对待教育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应该逐渐归于理性,就是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但是一个人的成才应该归咎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既有天赋、家庭环境等内部因素;也有后天努力、人际关系、机遇等外部因素。由此,社会大众、家长、学生应该对教育者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和理性的认识,既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又不能过分的依赖教师;另外也要用宽大的胸怀包容和爱护他们,正确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所犯的错误,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良好的心态投身于教育事业。
2.2 学校方面
2.2.1 学校要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
现在高校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许多人想当官,包括很多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跟高校行政化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的大趋势不无关系。所以,高校在制定各种政策时,一定要遵从教育的规律,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爱岗精神,创造一切必要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通过各种方式和管道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使全体教师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使教师意识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2.2.2 合理的激励制度
学校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也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合理的评比制度,使教师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进而激发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
2.2.3 注重教师身体健康
30-50岁的教师是目前高校的中流砥柱,担任着大量的科研任务,每天忙于自己的工作与家庭,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尤其是男教师的健康,相关部门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定期进行体检,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2.3 个人方面
2.3.1 加强自我职业认识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准确把握自身角色,通过自我评价来追求自我的完善。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追问和反思,认识到教师不是一种为了谋生而去进行的表演,而应该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是教师生活本身。只有充分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才能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自己的幸福。
2.3.2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
孔子曰:“活到老学到老”。普通大众都认为高校教师是学识渊博,综合素质极高的群体,但是高校教师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提高。特别是现在高校的专业学科划分愈加精细化,许多教师在专业学科领域是佼佼者,但是一旦跨出自己所熟悉的学科,就显得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教师在努力钻研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的研究和探索,钻研新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学科视野,挖掘自己的学识潜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进行学科创新,最终完成教师到学者,专家到大家的转变。
2.3.3 教师要学会自我减压
高校教师在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生活压力时,必然会遇到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境和挫折,如果他们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处理所面临的困境和挫折时,必然会导致无法预测的后果,比如:这些年高校教师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逐年下降,与年龄不相符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提前出现,更有甚者,正值当青壮年教师的英年早逝也比比皆是。所以说高校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的减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自我调节,也需要家庭成员和单位同事的相互帮助和沟通。
2.3.4 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
研究表明,婚姻状况对高校教师的生活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这表明高校教师有必要经营好自己的婚姻生活。婚姻是构成家庭的轴心,也是维持最长并且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夫妻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用心经营,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要兼顾家庭,互相尊重,及时沟通。
3 结语
本文从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三个方面来探索高校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原因,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院校、不同职称、不同地区、不同婚姻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更全面地解读了高校教职工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提出有效使高校教师幸福感回归的建议与对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当代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崔云.基层学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1.4(11):140-144.
[2]程雯.教师幸福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3]肖凌燕.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及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6(4):80-84.
[4]段英.提升高校教师幸福感之探[J]. 2009(1):72-74.
【关键词】教师 幸福感 缺失
幸福感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甚至柏拉图时期。幸福感也称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幸福感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有着良好的幸福感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质量同等重要。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原先的教师价值观就会受到冲击,同时教师不仅要面对工作中复杂的教学工作、社会的关注,家长的要求,甚至诸多无法预测的因素使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了解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现状不但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且有助于缓解和消除教师因职业压力带来的亚健康状态,促进教师的事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增强学校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提升。本文针对主观幸福感和教育的关系,结合教职工所面临的困境,对教师幸福感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分析影响高校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因素,提出教师幸福感回归的对策。
1 影响高校教职工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1.1 教职工所面临的压力
1.1.1 内部压力
教职工所面临的内部压力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改革、高校的扩招、职称晋升、教学科研、同事关系、内部竞争、学生评价等因素对高校教职工所造成的心理影响。而随着近些年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倾向也越发明显,高校教职工所面临的压力和局面也与以往有所区别。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单就高校教职工收入分配严重失衡这一现象而言,教职工所面临的压力非常人可以想象。比如在东部沿海的部分高校的学校改革中,收入最高者和最低者可以达到7倍差距,而确定等级的评价指标还是官阶大小、职称高低等,这就势必造成一种导向作用,教职工对官位和职称的渴求和向往比以往更加迫切,为了达到目的,非教师系列的教工走关系、结帮派的现象增多;教师系列的把工作重心放在搞科研、评职称、教学业绩考核等方面,而这些都无形中增大了教职工的心理浮躁和压力,而且也脱离了教育的本质。
1.1.2 外部压力
除了工作方面的原因外,高校教职工所面临外部压力有。使得他们普遍感觉累、辛苦,幸福感较低。随着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的扩大,高校教职工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比以往大,年轻教师更是明显,刚刚参加工作,接下来直接面对的就是购房、结婚,而要实现以上所要支付的款项对收入比较低的大多数年轻教师来讲,无异于天文数字;之后的生子、赡养双亲等也无形中增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近些年权威机构调查显示,高校教职工的心理和生理的各项指标均逐年下降,各种疾病都有年轻化的倾向,这些无不与高校教职工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息息相关。
1.2 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Job Burnout),简称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阶段性的心理不良反应,包括情绪低落、无所事事、去人性化和做事无成就感。随着岁月长河的流逝,以及在繁琐的各种工作中,许多教职工没有了刚刚参加工作时的那种激情与理想。那种踌躇满志、凌云壮志的想大干一番事业的激情,在繁重、重复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渐淡化。参加工作之初的理想,都已化作对现实的妥协,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大多数教职工已忘却了身为高校教师的崇高与自豪,更多的是出自于对现实的无奈,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之一,面对飞涨的房价和物价,以及分配的不公和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收入有限的多数的教师不再去想如何在工作中探索创新,失去激情和创造精神的他们更多的是心理的浮躁,以及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劳累。
1.3 对自身职业价值认识不足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世界观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但是教师却肩负着传递人类文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他们传授知识,引导文明,启发学生智慧和开启学子的心灵。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教育和教师。物质上的收获并不能换来教师的幸福,只有在教育活动中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看到莘莘学子不断的成长,看到智慧与美在学子身上得到体现时,那才是真切的体会到成就感和幸福。只有真正认识到教师的职业价值、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高尚,才能真正热爱这一职业,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并能感受其中幸福的滋味。
1.4 教师自身的原因
当针对同一问题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拥有良好心态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也相对比较积极,而且能较好的缓解心理压力;相反,消极的人心态就比较悲观,处理问题就比较消极,会无形当中增加心理压力,并产生负面的一些问题。据一些权威机构研究显示,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且心理健康的教师会更倾向用积极的方式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相反,心态不好,性格悲观且心理健康较差的教师会多采用退避、自责等消极应的对方式。除此之外,教师的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人格因素、自身的反思与感悟、幸福观等因素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幸福感。
2 教师幸福感回归的对策
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状况,拥有对生活的幸福感受,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质量同等重要。只有更全面地考察各种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影响教师主观幸福感各种因素,从而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幸福感。 2.1 社会方面
2.1.1 要提高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度
我们的先辈有尊师助教的优良传统,但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的物质的丰富,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呈现了多样化的倾向,特别是对教师的信任度上,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负面的、扭曲的观念。比如,当下许多人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是看他拥有财富的多少,接不接受教育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等。当然就收入而言,教师属于工薪阶层的一个职业,但是,与其他途径相比,教师人的成长过程中,在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来讲,我们都应该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教师阶层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必然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和责任感,他们会把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一种可一生追求的事业。
2.1.2 要持合理的期望,理性的对待教育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应该逐渐归于理性,就是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但是一个人的成才应该归咎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既有天赋、家庭环境等内部因素;也有后天努力、人际关系、机遇等外部因素。由此,社会大众、家长、学生应该对教育者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和理性的认识,既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又不能过分的依赖教师;另外也要用宽大的胸怀包容和爱护他们,正确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所犯的错误,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良好的心态投身于教育事业。
2.2 学校方面
2.2.1 学校要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
现在高校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许多人想当官,包括很多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跟高校行政化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的大趋势不无关系。所以,高校在制定各种政策时,一定要遵从教育的规律,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爱岗精神,创造一切必要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通过各种方式和管道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使全体教师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使教师意识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2.2.2 合理的激励制度
学校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也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合理的评比制度,使教师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进而激发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
2.2.3 注重教师身体健康
30-50岁的教师是目前高校的中流砥柱,担任着大量的科研任务,每天忙于自己的工作与家庭,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尤其是男教师的健康,相关部门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定期进行体检,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2.3 个人方面
2.3.1 加强自我职业认识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准确把握自身角色,通过自我评价来追求自我的完善。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追问和反思,认识到教师不是一种为了谋生而去进行的表演,而应该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是教师生活本身。只有充分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才能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自己的幸福。
2.3.2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
孔子曰:“活到老学到老”。普通大众都认为高校教师是学识渊博,综合素质极高的群体,但是高校教师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提高。特别是现在高校的专业学科划分愈加精细化,许多教师在专业学科领域是佼佼者,但是一旦跨出自己所熟悉的学科,就显得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教师在努力钻研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的研究和探索,钻研新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学科视野,挖掘自己的学识潜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进行学科创新,最终完成教师到学者,专家到大家的转变。
2.3.3 教师要学会自我减压
高校教师在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生活压力时,必然会遇到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境和挫折,如果他们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处理所面临的困境和挫折时,必然会导致无法预测的后果,比如:这些年高校教师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逐年下降,与年龄不相符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提前出现,更有甚者,正值当青壮年教师的英年早逝也比比皆是。所以说高校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的减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自我调节,也需要家庭成员和单位同事的相互帮助和沟通。
2.3.4 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
研究表明,婚姻状况对高校教师的生活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这表明高校教师有必要经营好自己的婚姻生活。婚姻是构成家庭的轴心,也是维持最长并且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夫妻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用心经营,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要兼顾家庭,互相尊重,及时沟通。
3 结语
本文从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三个方面来探索高校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原因,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院校、不同职称、不同地区、不同婚姻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更全面地解读了高校教职工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提出有效使高校教师幸福感回归的建议与对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当代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崔云.基层学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1.4(11):140-144.
[2]程雯.教师幸福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3]肖凌燕.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及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6(4):80-84.
[4]段英.提升高校教师幸福感之探[J]. 2009(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