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不管是哪一科目的学习,学习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54
如果学生本身对那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在学习上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是为了给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以便他们在初中高中能够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实践题,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数学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一、培養学习兴趣的意义
学好数学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自然科目打好基础。不管是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数学都是运用得非常广泛的,因此学好数学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学龄期养成学习的习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继而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而要想学好数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但他们的各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如果学生的数学兴趣被培养出来后,他们就会更加主动的去探索数学知识,对于学习任务也会更加快乐的去完成。另外,如果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这样的话就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影响学生数学的学习,也会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造成影响。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培养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习兴趣作为一个教学问题,它必须和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起来,它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符合学生成长的身心规律,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1.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适应他们的这些特点,善于用问题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起来了。
现在的教学形式中出现了很多的培训机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差哪补哪,还有就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优计划。比如在数学方面就有奥数培训的板块,这有些方面或许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用的,但是有些方面却是不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的,比如奥数的培训。奥数的题很多都不适合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很多问题的设置都超出了學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这样就很容易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继而让他们感觉数学学习起来好难,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许奥数的培养适合少数学生,但它绝对是不适合所有学生的兴趣培养的,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推广此培养方法。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现有的学习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太过简单,就不容易勾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太过困难,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既不太简单又不太困难的问题去启发学生,尽量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深一点点难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觉到问题的难度,也能让他们知道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学习有挑战性,学习起来又有成效。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了动力,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这也就达到教学的目的了。
(二)采取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这些基本原则为准则,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达到培养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把握他们的学习基础,然后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找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恰当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法,然后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把心思放在学习中来,以便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然后,根据不同学习基础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势必会让班上的一部分学生产生不好的学习体验。不同的学习基础的学习对学习是有着不同的体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要高一些,他们在学习中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也要多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学习困难一些,他们遇到的学习问题也就要多一些。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给他们不同的学习评价,好让他们保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适时的鼓励学生,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提醒他们不要骄傲,要保持虚心学习的心态。总之,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循序渐进地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让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这一学科。为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保持学习的兴趣,教师不要也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不要给学生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而是要把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以质量要求,仔细地给学生讲解完,以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探究更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果。同时,教师要多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论文,把他们论文中适合自己学生的地方提取出来,再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54
如果学生本身对那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在学习上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是为了给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以便他们在初中高中能够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实践题,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数学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一、培養学习兴趣的意义
学好数学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自然科目打好基础。不管是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数学都是运用得非常广泛的,因此学好数学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学龄期养成学习的习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继而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而要想学好数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但他们的各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如果学生的数学兴趣被培养出来后,他们就会更加主动的去探索数学知识,对于学习任务也会更加快乐的去完成。另外,如果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这样的话就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影响学生数学的学习,也会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造成影响。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培养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习兴趣作为一个教学问题,它必须和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起来,它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符合学生成长的身心规律,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1.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适应他们的这些特点,善于用问题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起来了。
现在的教学形式中出现了很多的培训机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差哪补哪,还有就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优计划。比如在数学方面就有奥数培训的板块,这有些方面或许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用的,但是有些方面却是不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的,比如奥数的培训。奥数的题很多都不适合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很多问题的设置都超出了學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这样就很容易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继而让他们感觉数学学习起来好难,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许奥数的培养适合少数学生,但它绝对是不适合所有学生的兴趣培养的,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推广此培养方法。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现有的学习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太过简单,就不容易勾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太过困难,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既不太简单又不太困难的问题去启发学生,尽量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深一点点难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觉到问题的难度,也能让他们知道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学习有挑战性,学习起来又有成效。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了动力,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这也就达到教学的目的了。
(二)采取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这些基本原则为准则,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达到培养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把握他们的学习基础,然后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找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恰当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法,然后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把心思放在学习中来,以便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然后,根据不同学习基础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势必会让班上的一部分学生产生不好的学习体验。不同的学习基础的学习对学习是有着不同的体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要高一些,他们在学习中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也要多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学习困难一些,他们遇到的学习问题也就要多一些。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给他们不同的学习评价,好让他们保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适时的鼓励学生,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提醒他们不要骄傲,要保持虚心学习的心态。总之,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循序渐进地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让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这一学科。为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保持学习的兴趣,教师不要也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不要给学生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而是要把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以质量要求,仔细地给学生讲解完,以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探究更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果。同时,教师要多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论文,把他们论文中适合自己学生的地方提取出来,再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