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课改从“求效”到“追魂”

来源 :课堂内外·新课堂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mengxiao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开始,学校教育正沿着它应有的方向行走。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江苏省昆山市前景教育集团、山西省晋城市泽州一中等一大批学校,作为第三代课改的探路者,正接受着未来的检阅。2014年,课改将去往哪里?中国教育又将去往哪里?
  教育现代化的几个追问
  教育有没有一个衡量标准?
  答案是有——基于对人的基本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如果教育不尊重人,那只能是疯狂追求升学率的举动,一切都为了升学率。我们只能这样愤懑地表达:当教育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升学率而存在的时候,这就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是,应试教育已经夺走了某些学校教育的“底线”,要不然怎会有那些“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生时何必贪睡,死后自会长眠”的荒谬标语?可以说,在很多所谓的应试名校那里,教育早已名存实亡。甚至可以说,如果教育仅仅为了升学而存在,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在与一代人为敌!“救救孩子”,这是鲁迅的名言,与鲁迅先生同时代的陶行知也有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教育就是与国难赛跑”。
  教育究竟因为什么而存在?
  当我们在讲“立德树人”时,实际上就开始意味着教育要从人出发了——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离开了“人”,不可能有教育。教育从来不排斥考试,但真正的考试不是发生在考场,而是发生在社会,仅仅赢得考场的教育,最终一定会输掉社会。教育既要能让学生赢得考场,更要让他们赢得社会。
  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在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今天,我们必须思考,教育现代化离我们还有多远?制约我们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又究竟是什么呢?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最根本的途径只能是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改什么、如何改?在我看来,在教育的诸多问题中,其实从根源性上讲,不外乎有三个:学校制度、教师队伍、教学方式。
  学校制度:寻找教育的灵魂
  学校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因而学校是道德的摇篮、文明的源头。有专家这样通俗地解读现代学校制度——“好的、先进的、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制度”。一个基本形成共识的看法是——现代学校制度一定是一个能释放人性、提升精神的制度。那么,我们反过来问一下:我们的某些学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压抑人性、钳制精神的?
  不可否认,我们的很多学校都是注重“文化”的。比如,我们在教室里会挂上一个钟表,钟表的旁边再设计一个“高考倒计时”牌子;比如,我们所有的评价,包括“绩效工资”,都与升学率挂钩,我们信奉好教师就是学生成绩好的教师;比如,我们眼里的好学生与他的身体素质和日常行为没有关系,所谓的“三好”只看学习成绩……
  如果我们的学校仅仅停留在这样的文化、机制、管理上,那只能说,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低级的、原始的甚至是落后的,这就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我看来,学校应该不只是为了升学率而存在,它应该相对完整、“三场合一”;它应该不仅仅指向知识性学习,更应该既是学习场,又是生活场、精神场。教育之所以高贵,是因为它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道德提升的使命。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案是培养“三格”,即性格、品格、人格。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假如具有了“三格”,那么它的未来就不会“出格”。我们一直努力地试图这样表述:“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学校是‘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意在提醒更多的学校,跳出升学,转而着眼于人、于社会、于国家、于人类。
  学校制度是教育魂之所在,没有了“魂”,就没有了“底线”。
  教师队伍:让教师有精神追求
  中国近代教育其实是不缺乏好教师的,比如陶行知、陈鹤琴……中国当代也不缺少好教师,比如霍懋征、斯霞……
  好教师是教育真理的符号。好教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呢?可以用3句话加以概括:爱是最高的师德;兴趣是最好的教学;研究学生是最大的课程。
  “为读书而读书,为教书而教书,乃是亡国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
  无数次,当我们聆听这些教育真理的教诲时,心灵都会禁不住震颤。然而,今天,为什么在我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总感觉底气不足呢?毋庸讳言,教师作为现代化教育工程的“施工员”,无疑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挑战来自于哪里?我认为有3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信念,二是教师的教育角色,三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是教育的脊梁,然而,教师的问题真是出在教师自身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教师的问题出在学校对教师的不尊重。一所不懂得尊重教师的学校,不可能有教育发生;一所不能给予教师幸福的学校,也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一所连正常生活都不能还给教师的学校,更不可能给教师以发展。对教育来讲,头等大事是学会尊重教师、善待教师、呵护教师。甚至可以说,对教师的态度,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文明高度;教师在一所学校的地位,决定了这所学校未来的一切。
  教育的所有变革,都必须从学会尊重教师开始,“尊师”才能“兴教”。显然,真正的“尊师”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也不仅是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更不是简单地提高教师工资。学校可以给教师以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权益、什么样的发展、什么样的信念,这才是更为重要的。教师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吗?不是,教师是有血有肉的人。试想,如果教师的生活是残缺的,他能带给学生完整的生活吗?如果教师不幸福,他能带给学生幸福感吗?如果教师没有尊严,教育会有地位吗?
  我建议学校成立三大中心:一是给教师以生活情趣的,命名为教师生活中心;一是给教师以精神成长的,命名为教师情感中心;一是给教师以自主发展的,命名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不是“术”的叠加,而是精神的成长;好教师不仅要拥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更要具有完整“三格”;好教师不是能让多少学生考上大学,而是能让全体学生知道如何做人;好教师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方式:改革生活的方式与方法
  当我们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时,必须思考的是:课改究竟是为了“求效”,还是为了“追魂”?
  如果仅仅是“求效”,显然我们仍然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如果只是在“追魂”,显然又抹不掉“政治”的印迹。学校的另一面是社会,假如教育不能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那么学校的教育就是失职的。儿童与生俱来的的灵性与本能告诉我们,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物种”。因而,教育是唤醒灵性、激发本能,而不是人为地关闭他们心灵中一扇又一扇的“窗户”。其实,教育从来不深奥、不玄妙,它的一切智慧、真理、发明,都来源于生活。
  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我看来,它应该有3色:红色信念、蓝色希望、绿色成长。如果只有“血色分数”的“效”,就意味着改革是毫无意义的。教育的道德是给人理想,教育的不道德则是剥夺人的理想。今天,我们必须追问,那些坐进教室里的孩子,有几个人是有理想的?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理想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只是为“求效”,而是为“铸魂”、“树格”,是为了培育性格、品格、人格;不仅是在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也是在改革生活的方式与方法。
  教育的魂究竟是什么?应该是“教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校长的奋斗目标”、“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教师的奋斗目标”。
  高效课堂的核心价值
  近年来,高效课堂风靡全国。然而,作为最早的倡导者和理念提出者之一,我必须重申,单纯以课堂教学效益为旨归的“高效课堂”,并不是我们真正要推进的高效课堂。
  在中国谈课改,可能谁都无法回避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从最初的“10+35”,到后来的“0+45”,再到以“快乐”为唯一评价标准的“0分课堂”,一直到今天以“自由”为价值追求的“无师课堂”,他们的改革所提供的脉络,显然不是指向于“分”,而是指向于“人”的。
  高效课堂不止于“求效”
  高效课堂以“人本”为基石,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品格、社会责任、精神信念的课堂,基本的概述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具有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但是,高效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概念,它是以课堂为突破口,由教学、评价、文化三大系统建构而成的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完整地表述应该称为“高效课堂教育”。对高效课堂的理念支撑,最简洁的描述是“四新”——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高效课堂的对立面是“传统课堂”。传统课堂是指以应试为目的、以知识为指向、以灌输为手段的眼中无“人”的课堂。当然,高效课堂自然不会排斥课堂的“高效”,它排斥的是,一切都仅仅为了“高效”而存在。
  从“人”的角度划分三代课改
  第一代课改的主要特征是“调整课堂结构”,也就是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第一代课改的出发点就是“效”,是为了解决课堂“低效”的问题。但第一代课改显然存在的问题是依然传统的“教为中心”、“师为中心”。当然,第一代课改相对于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是一个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它注重和增加了“学”的分量,更加强调学习的能动性。
  第二代课改的主要特征是“重塑教学关系”,它相对于“调整课堂结构”的改良算得上是一种突破,更是一种改革的深入。第二代课改首次触及到了教学关系的本质,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它首次开始把“学”和“生”置于主体地位。第二代课改下的课堂的主要特点是“师退生进”,有3个标志性形式:小组学习、导学案、学习展示。可以说,这是具有革命性的改革。
  第三代课改的主要特征是“改变教学意义”,它相对于“教学关系”的改革而言,又可称为一种颠覆性改革。如果说第二代课改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那么第三代课改试图解决的就是最根本的“学什么”以及“为何学”的问题。第三代课改抛弃的是单纯对“效”的膜拜,转而开始的是对“课堂之道”的叩问,它力求打破课堂的固有形式,创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第三代课改主要的特点有三个:取消导学案、无限放大自学、一名教师同时给多个班级上课。第三代课改的核心价值在于重塑“课堂之魂”,以“课堂之道”去培养“三格”。
  从教学角度谈高效课堂
  单纯从教学的角度谈高效课堂,它也与一般的“高效”课堂不同。
  高效课堂一定是重视教育质量的课堂。我们所讲的教育质量,不是指升学率,而是指课堂中学生所展现出的生命质量、学习能力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潜力。基于此,高效课堂并不纠缠于更多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而是主张教学要从学生的认识成长角度,让学生去自学。当然,这里的自学是“自主学习”的简称,这与传统教学中的“自学”截然不同。有人总是在指责高效课堂不让教师“讲”,甚至嘲弄高效课堂是“搞笑课堂”。这样说其实也没错,高效课堂的确是“抑讲”的,不“抑讲”岂能“扬学”?至于“搞笑”之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真切地描绘了高效课堂的情境。在我看来,它至少比让学生“生不如死”的课堂人道得多。
  高效课堂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纠正、修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尤其是第三代课改的一批实验区域和学校,代表着高效课堂真正的追求。它们所展现出来的活力、意义、价值,超越了很多教育人的经验,也远非某些应试名校所能相提并论的,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也分属于不同的目的。这一切从根本上讲,依然是“三格”所决定的。当我们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时,我们也应该清楚,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教育的差别最终一定在校长、在文化、在“三格”。
  在反思中回归常识
  为什么一定要课改?课改这条路究竟走得对不对?中国的基础教育相比西方,到底是谁优谁劣?
  当诸如此类的话题在新课改10年后的今天,再度被一些教育人提及的时候,正意味着新课改的“普及”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乐观。即便是一些号称一直在课改的学校,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让人困惑不解。当中国的教育人在怀着某种始终不能丢弃的价值观选择课改的时候,他们所谓的“课改”,从一开始就误入了歧途。   技术性改良只能是“切入点”
  究竟为了什么而改革?显然,在所有的理由中,为了提升升学率是最站不住脚的,然而这个最站不住脚的理由却成为某些课改学校唯一要改革的理由。有人这样描述当代的中国课改:经历了一个“负效—有效—高效”的过程,高效课堂就是有效课堂的升级版。这样的概括恰恰为某些应试名校提供了合理的辩护:在过往的这几年中,几乎所有的应试名校都在高喊着自己也是“高效课堂”。这很好理解,因为越是应试名校,越善于包装自己的应试行为。
  在早些年,高效课堂的确在教学技术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诸如小组学习、导学案导学、模式教学、成果展示等。然而,课改不能仅仅是“术”的改进。改“术”固然可以提高升学率,甚至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但是,它终究是停留在“能力”的层面上。当课堂之“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成长的同时,却很难触及到课改灵魂层面的内容。
  如果说课改是整个教育综合改革的切入点,那么技术性改良也只能是课改的切入点。课改的最终目的仍然需要回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回到育人,也就是回到了教育的“常识”。
  10年课改追问
  历经10年的“教学技术革新”,其中的得失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不可否认的另一反面却是,“技术革新”并未能减轻师生共同的负担。教师依然缺乏职业热情,学生依然苦不堪言,教育依然在社会的质疑声中踯躅前行。这样的改革难言成功,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
  我们教育的方向错了?还是我们需要改变教育的目标?
  有人这样说,当教育依然不把人当成“人”时,无论怎样挣扎都是无益的。也有人说,教育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回到常识上弄清楚自己是谁。的确,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其中的问题也有很多,诸如教师待遇不高、工作量过大、责任过重,学生课程过多、学习时间过长、学业任务过重,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政府对教育重视不够、校长聘任制度有缺陷,等等。这一切回到根本上思考,根源性在于我们仍然没有想透教育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优先发展”也仍然只是一种“战略性”提法,还不能真正得以落实。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国家兴,无数事实证明,一个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呵护学生的社会,教育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正能量,反之教育只能产生负能量。教育不可能割裂社会而存在,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社会中找到根源。
  教育的意义
  在今天,民族的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大事,可到底有多少人在为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目标奉献和付出呢?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和每一个坐进教室的孩子,是不是有为国家奉献和付出的目标?这必须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我们相信,在今天,有无数的教育人在思考和追问教育的常识性问题:究竟为什么办教育?好学校、好教师、好课堂、好学生是什么样的?社会之于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学生之于国家的使命又是什么?等等。
  学校必须回到这些常识问题上作出应答,这才是学校的意义,教育的意义。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李炳亭)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在很多学校均开始采用情景化教学来教学,笔者基于这点内容,下面就高中政治课堂关于如何构建营造情景化教学氛围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实例来进行具体地阐述。  【关键词】高中政治;情景化;教学氛围;课堂  一、高中政治课堂情景化教学氛围的构建营造  何谓情景化教学,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且有目的地来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
期刊
【摘要】科技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性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目的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它贯穿于学校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活之中。  【关键词】科技实践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
期刊
【摘要】本文从英语后进生心理的外在表现类型;英语后进生不良心理的矫治两个方面论述。  【关键词】英语;后进生;不良心理;矫治  每个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掉队,调皮顽劣的后进生,苦口婆心的劝说,不厌其烦的辅导,耗费时间和精力,而收效甚微。尤其是进入初中以后,不良心理的影响让学生产生消积学习行为,并伴有消极态度,心理上形成了误区,进而认为天生能力差,不聪明等等。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其心理特点,再对
期刊
【摘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干好少队工作的基础;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是干好少队工作的必要条件;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分析总结、积累经验是干好少队工作的关键;注重平时善于协调、争取主动是干好少队工作的必备因素。  【关键词】少先队工作;人际关系;善于协调  一、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干好少队工作的基础  作为大队辅导员,要摆正自己在学校工作中的位置,在学校里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和少先队员之间的关系。
期刊
【摘要】利用“家”的理念,营造“家”的氛围;利用真情关爱,体验“家的温暖”;利用民主管理,争当“家”的主人;利用活动载体,焕发“家”的活力,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捷径和法宝。  【关键词】班级;家;活动  一、教室布置,营造“家”的氛围  教室是既是师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师生在思想道德、心灵、情感等方面交流共鸣的精神场所。尽情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与天赋,利用现有资源,
期刊
【摘要】父母是一个人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群体。要想孩子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必须要先成人,只有成人才会成才。成人要从小抓起,从家庭抓起,家长要从家庭的环境开始,从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培养孩子成人,让家庭成为孩子成人的殿堂。  【关键词】家庭;成人;殿堂  一个孩子要成为有道德的人(简称成人)、成为有才干(简称成才)的人都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在三者中,有很多家长都认为学校是至关
期刊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这是台湾歌手欧阳菲菲的代表作,也是一首极具教育意义的心灵之歌。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品质,感恩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感恩在我
期刊
江苏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近日公布《2012年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简要报告》。该报告显示,2012年,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本次测试样本覆盖江苏全省134个市、县两级单位,2423所小学和初中,197792名学生。测试结果显示,2012年,江苏学生学业质量总体表现仍保持较为优秀的水平,且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合格率和优秀率均远超全国
期刊
【摘要】情趣教学的核心要求是在创设形象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前提下,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两个转化:一是既要把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成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二是也要把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成对知识的审美体验过程。换言之,凡是在学习中遇到新知识的讲授,在知识呈现形式上,教师要尽可能把新知识设计成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情趣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一、问题解决的实施特征  (一)趣味性  学习
期刊
有首诗这样写到:“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洒播着希望……”。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与实践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也许是从小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长大,在家里有可亲父母的呵护,在学校有可敬老师的关爱,整天乐呵呵,无忧无愁。虽然当时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