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文化为载体提升美学修养的路径探析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ewgolv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茶文化蕴含丰富的物质美和精神美,是提升美学修养的渠道之一。认识茶之美要求理解茶可俗可雅、自由活泼的多样性,融合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兼顾美的规则性与风格差异;喜爱茶之美要求多渠道体验茶的本体美,多角度领悟品茗意境,多层次理解茶道思想;创造茶之美要求掌握泡好茶的基本功夫,促成茶道精神的体悟与传播,借由茶境四妙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茶文化;审美;茶美学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岭南传统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9GZGJ184)研究成果。
  “美”历来是国人崇尚的价值追求,以茶致美,意味着将茶作为审美对象,体验茶文化的美学意蕴,提升人的美学修养。从美学观点来看,某一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取决于其能否引起审美主体的快感。早在唐代,柳宗元已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观点,自然美只有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换言之,只有真正打动人心的事物才是“美”的。茶伴随人类走过漫长岁月,其物质美与精神美不断叠加累积,是内涵丰厚的触动人心的审美载体。在现实生活中,茶人们以茶为媒介,通过茶事实践和茶文化学习,在潜移默化之中修炼认识美、喜爱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认识茶文化审美的特点
  在审美活动中,人作为审美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只有当主体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才能对客体对象的审美特质作出特殊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意象生成和形象创造能力,才能开展审美活动。以茶致美,首先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茶美学知识,了解前人的经验,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感知茶的美,如此,才能敏锐地捕捉美、理解美、体验美。
  (一)可俗可雅的多样性
  茶的审美,首先来自茶香中浓郁的生活气息。“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被称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饮茶习惯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中国人崇尚自然谦和,不重形式。人们一般将饮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任何宗教色彩,端起一碗茶,享受的是忙里偷闲的惬意,喝进的是清神益智、助消化的营养物质,这是对茶最朴素的审美。其次,所谓“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也可以喝得很精致,具有艺术化和文人化的特征。精致饮茶体现为讲求精神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提倡在啜茗中陶冶性情,实现内在精神境界的超越与升华。欣赏茶,便是以开放的心胸享受不同情境下的茶,可以端着搪瓷碗大口喝茶,也可以倚窗下雪水烹茶;可以繁到十八式、二十一式,也可以简到一杯一盏。理解茶的雅俗共赏性,是对茶文化应有的认知。
  (二)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并存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茶文化审美活动便体现了人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统一。一方面,茶文化审美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基本形式。无论是对茶汤的品赏、茶艺表演的欣赏、品茗环境的体验,还是对茶诗词的赞叹,对茶人精神的感怀,均饱含情感体验,所产生的感受可以是震撼、愉悦、平静,也可以是寂寞、憂伤。另一方面,茶文化审美活动又总是伴有一定的理性内容。在茶事活动中,出于探究规律的本能,历代茶人们对茶文化美的规律和要求进行深入思索。例如,对于茶叶品质的评审,已形成较统一的规则,六大茶类在色、香、味、形方面应当具备的属性已形成行业共识;对于茶道的精神美,人们结合茶的特点以及完善人格、净化社会风气的需求,倡导以清俭为美,再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逐渐拓展至美、和、敬等多方面内容,为茶文化审美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兼顾美的规则性与风格差异
  任何审美事物都有“不变”与“变”的部分,不变是因为事物发展通常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变是因为在具体情境下客观条件存在差异以及人们的审美风格是多元的。例如,良好的萎凋与发酵是制作好茶的基本条件,但如何从事萎凋、如何进行发酵、什么状况之下应该进行杀青,就不能列出一张明细表了。泡茶方面,要把茶泡出最好的茶汤状况具有一定的规则,需要把握茶器质地、水质、水温、茶量与浸泡时间等;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情况,也无法列出统一的标准。在茶器的使用方面,要考虑器皿的使用是否方便,能否表现茶性的特点,因此,什么茶配怎样的器具有规律性。同时,每个人美感上的偏好各不相同,因此,对于造型、土色、釉彩、质感等方面的选择不可能整齐划一。在品茗意境方面,人们借泡茶、品饮的过程,表现或获取内心想要的感觉与境界,这里有一般人对美丑悲喜的常态性规律,但呈现的方式方法则是海阔天空。
  二、茶文化审美的体验路径
  审美活动是一种主观经历,只有真正进行实践,情感体验和理智升华才会发生。茶的审美也是如此,只有充分浸润于茶事所构筑的生活空间,才能收获细微而精深的茶之美韵。
  (一)激活感官,触发想象,多渠道体验茶的本体美
  茶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茶之美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感知。茶之美来自视觉。干茶一捧,有翠绿、深绿、黄绿、红褐、深褐、银白、乌润……斑斓多彩;其形或方如圭,或圆如月,或纤细如丝,或卷曲如螺,或挺直如针……千姿百态;[1]泡在水中,茶叶舒展绽放,复原成饱满的叶子,仿佛把大自然装进了杯中。茶之美来自味觉。茶有真味,以淡为灵魂,体现为“甘香重滑”。茶之美来自嗅觉,绿茶香具有鲜嫩、清香之美;红茶香具有馥郁、鲜甜之美;乌龙茶有清花、甜花香之美;黑茶有陈醇、木香之美。茶之美还可以从想象中获得,品尝绿茶时仿佛漫步一片绿油油的草原,品尝铁观音仿佛踏入暗香浮动的玫瑰花园,品尝红茶仿佛看到秋天漫山红意的枫树林,品茶普洱茶仿佛来到钟声悠远的深山古刹。这些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美,呈现着丰富的美学意蕴。
  (二)华丽空寂,哀乐喜怒,多角度领悟品茗意境
  对于美的欣赏,古今中外从来都是多元的、丰富的、深刻的。赏心悦目是美,比如“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激昂悲壮是美,比如“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清冷孤寂是美,比如“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茶里有华丽与甘美:茶叶的香气,使人心脾清爽,神智清新,带来沁人肺腑的美好感受;茶里还有空寂与苦涩:相比于其他饮料的浓烈口感,茶的苦涩味不是缺憾,反而成全了茶的理性,形成茶的空寂美。这种空寂感令人们内心沉静下来,欢乐时不乐极生悲,悲哀时不痛不欲生。喜怒哀乐皆为人生,体验品茗的丰富意境,其真意在于领悟生活的智慧:顺意时以茶的芬芳为己助兴,遭遇困境时以茶的苦涩自我开导。   (三)古今论著,诗词书画,多层次理解茶道思想
  技能、思想和艺术被比作茶道的三根柱子,在掌握茶艺技能的基础上,“要将泡茶、喝茶推进到有想法、有主张的地步,就要进入思想的领域”[2]。思想层面的拓展渠道有很多。例如,学习茶文化发展历史,从《茶经》《茶述》《茶谱》《茶录》等茶文化典籍中了解茶思想的发展脉络;欣赏茶诗词、茶书画等艺术作品,理解茶的审美情趣;主动思考泡茶喝茶与身心的关系、与社会人群的关系、与精神层面的关系,洞悉茶与宗教、哲学、美学的深刻关联。当关于茶的思想足够丰厚、深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乃至主动去表现茶艺所蕴含的空寂之美、狂狷之美、禅学之境,或是茶道的精俭精神、人文气息、民俗理念。
  三、茶文化美学的创造与推广
  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可以滋养灵魂的高贵;具有美的表现能力,则可以主动为世界增添光彩。以茶致美,意味着身体力行,将有形的泡茶、奉茶、品茗及無形的美感与茶道精神完善地表现出来,进而,将这种美的追求推广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泡好茶是基本要求
  品茶品的是“茶汤”,茶汤这个媒介传递了茶的香气、颜色与滋味,我们享用着茶汤,喝进了水分、养分、愉悦等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物质,还可以游走于审美、思想与精神的境界。离开了茶汤,茶的美感无从寻觅。因此,创造茶之美,首先要具备“出汤”能力,能够把茶泡好。
  一是要学习有关于茶艺的基本知识。例如,了解影响泡茶的因素,如水质、水温、冲泡器皿材质、置茶量、浸泡时间、茶汤倒干程度、前后两泡间隔时间、茶叶质量等。二是勤下功夫,不懈练习手头功夫,通过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泡茶的基本训练,形成对“好茶”的判断能力。三是涵养艺术追求,营造茶的意境与美感。茶艺中有静态之美,诸如品茶的环境、器具,都必须美观而调和;茶艺中亦有动态之美,体现为治茶事时洁其身、正其心、毕敬毕诚的仪容气度和一气呵成、专心致志的行茶之道。动静结合,彰显艺术境界。四是训练茶汤品鉴能力。茶是用来喝的,善品茶才能发现问题所在,进而为改进茶叶品质或是泡茶技艺提供方向。提升茶汤品鉴能力主要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交流,积累经验,从而能判断品质不良的茶,能够区分不同类别的茶各自的风味,能够从茶汤的色、香、味、性中产生美的联想与创新。
  (二)茶道精神的体悟与传播
  当品茗活动超越了对茶汤的色、香、味感官和健康层面的审美,借由品茗意境获得精神收获,则进入了茶道精神审美范畴。
  首先,体悟品茗境界,促成自我成长。通过饮茶提升自身修养大多时候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但这种无意识的领悟需要借助有意识的仪式与思考达成。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茶叶要小心收藏,避免受污,泡茶前要洗手,盥洗茶具,泡茶过程中保持茶席整洁,饮茶后及时清洗茶具,这些行为都在提示人们行事应当端方雅正,为人应当洁身自好;又比如,某些时候你在对某件事当做不当做而迟疑时,当沁人心脾的清茶进入口中,受到这自然馨香的启发,你选择了道德自律。可见,茶事活动可以对参与者形成心理暗示,激发其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促成修身养性的自觉。
  其次,通过人际互动,传递茶道境界。在中国茶俗里,茶最主要的功能是“以茶行礼”,在烧水泡茶之间,在点茶奉茶之间,人们通过泡茶的程式和敬茶的礼仪,形成一种贯穿于饮茶人与敬茶人之间的心灵默契和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一旦处于茶席上,哪怕是多人聚饮,亦会形成平和的相处氛围。当更多的饮茶行为被倡导与践行时,“冲澹简洁,韵高致静”的文明之美会更为普及。
  最后,创新茶文化载体,传播行茶之道。茶文化的传播需要载体,开展茶文化讲座、制作茶文化影视作品、进行文学创作等都是传播美、创造美的途径,其中,茶艺表演是一种具有时代感的极具感染力的茶文化传播载体。在茶艺表演中,参与者体验着一系列艺术性的行茶方式,感受到的是宗教般的、玄想般的纯美境界。在茶艺表演或茶会活动中,泡茶喝茶的人除了要具备茶学的基本功底外,对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宗教、哲学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养,这样才能在宁静与淡泊中寻求出绵绵悠长的意味,体会茶之味、人生之味,而不是被华丽的外衣所迷惑,沉迷于追求昂贵的茶叶、器具、炫目的动作或是场所的高端豪华。
  (三)茶境四妙孕育人之美
  在茶事活动中,人们借由品茗意境建立一种人与茶之间物我相互引发、极富人情味的精神联系。明末清初杜浚在《茶喜》一诗中将品茗意境归纳为“四妙”:“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阐述了客观的境和景与主观的思和情之间的关联。
  第一妙,湛。“湛”指深湛、清湛。饮茶“湛”的境界可以使人的道德修养更高。茶性本洁,人性向善,在茶洁、器洁、境洁、人洁的情况下品茶,会唤起人们对高洁人格的向往,自省慎独,这便是“澡吾根器”。
  第二妙,幽。“幽”指幽静、幽深。饮茶“幽”的境界可以使人的智慧更完美,意志更坚定。饮茶的氛围是宁静的、内敛的,没有嘈杂环境的干扰,人们更容易整理思绪,迸发灵感,思考对策,明晰方向,更理性、更成熟地为人处世,这便是“美吾智意”。
  第三妙,灵。“灵”指灵性、灵透。饮茶“灵”的境界可以开阔视野,改善气质。享受一杯茶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和心思,择水、择器、控温、出汤时间都需要多做尝试,在操持与品饮之间,人们体会到自然、朴素、和谐、适度的真谛,气质变得灵动,这便是“改吾闻见”。
  第四妙,远。“远”指深远、高远。饮茶“远”的境界可以使人领悟人生真谛,进入淡泊宁静、闲雅率远的人生境界。杯中一片绿诉说着四季更迭,人们透过茶感受自然万象,体验宇宙恢宏,或许眼前的苟且、私妄、纷争就此淡去,虚静空明的心境悠然而至,这便是“导吾杳冥”。
  “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中国茶道美学的哲学基础,深刻解释了茶境与人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在品茗活动中,人与自然之间亲切和谐、相互融通,人们接受美的熏陶,生成美的追求,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海燕.中国茶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8.
  [2]蔡荣章.现代茶道思想[M].北京:中华书局,2015:80-82.
  [3]徐晓村.茶文化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203.
  作者简介:倪春丽(1977-),女,福建龙岩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茶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但课堂教学则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阵地。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力地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课堂参与度;情感教育;有效途径  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中学英语教学如何才能唤
摘要:技工学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许多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致使英语教学陷入困境。本文通过对技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技校学生英语水平较差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学好英语的最佳途径,并指出了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技工学校;英语教学;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都将兴趣
摘要: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至于哪种教学方法最适合课堂,哪种方法能起到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尝试,以掌握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课堂艺术;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
摘要:CBI教学理念在语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在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的同时,增长学生的学科知识,将语言和内容的教学统一起来。商务英语教学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典型的语言和内容教学统一的教学模式。本文以CBI教学理念相关知识为背景,以对外经贸大学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得到教学启示和想法。  关键词:CBI;商务英语教学;对外经贸大学  商务英语并非是一种包含特
单词是英语的基础,在教学中记忆单词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因此提高记忆单词的效率,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是英语教改的当务之急。本文以记忆单词的能力训练,记忆单词的习惯训
一般来说,初二是一个两极分化的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侧面说明教学由主动开始向被动转化,严重时,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初中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