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奋斗在脱贫一线的“农民院士”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e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宾馆再好不是家。国外条件再优越,也是为他人做事。我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日前授予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60岁那年,朱有勇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难以置信的决定———离开他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加入“扶贫大军”。在云南边疆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60岁的他换上迷彩服、扛起了锄头,跟老百姓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一干就是整整四年。
  这“院士”就是“财神”
  2011年,已经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的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时,朱有勇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行政管理很重要,但我更愿意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科研上!”
  2015年,已经60岁的朱有勇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当朱有勇到达这里时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一进村子就是一股臭气,猪屎、牛粪、肥料、茅草到处都是,水杯、炊具上落满了苍蝇,人们住的还是四处漏风的篱笆房、茅草屋,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
  朱有勇心里五味杂陈,他对同行的博士生们说:“这里这么穷,怪我们这些人没有深入下来,没有真正地来为老百姓做些事情!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为院士,这就是失职!”
  朱有勇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拄着棍子到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他在村里租了一块地,带着团队一起种起了马铃薯。转眼3个多月过去,土豆采挖的时候,农民从来没见过土豆能长出这么多、个头儿这么大。朱有勇跟老百姓算了一笔账:这个季节的土豆价格最好,1公斤能卖3块多,1亩地就能纯赚5000块钱,种1亩就能脱贫,种两亩就能奔小康!老百姓这下明白了,原来这“院士”就是“财神”啊!


  價值10亿专利免费给村民
  2017年,朱有勇在蒿枝坝村开起了马铃薯种植培训班。62岁的朱有勇常常是俯下身、半蹲半跪在土地上,手把手地教大家种冬季马铃薯。马正发是冬季马铃薯班的第一届学员,2018年,他种了10亩冬季马铃薯,10亩地的收成竟然卖了7万元。富起来的马正发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村里33户人家,有31户都跟着种了冬季马铃薯。
  老百姓的马铃薯丰收了,朱有勇又身先士卒,只要有机会,就不遗余力地“吆喝”起来。2018年3月,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把老乡种出来的土豆吆喝到了人民大会堂,向全国的媒体展示。他举着一颗2公斤的土豆兴奋地说:“这是开春之后,全中国最先上市的新鲜土豆。这个季节北京吃到的土豆丝,5盘里有4盘是我们的土豆做的。”马铃薯盘活了冬闲田,让老百姓的腰包一年就鼓了起来,可朱有勇又“盘算”起了这里广袤的松林!在朱有勇众多的科研技术中,有一项“林下种植三七”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不用一颗农药,就解决三七容易生病、无法连续种植多年的难题。
  三七是名贵中药材,尤其是无农药的天然有机三七,市场价格很高,曾有企业开出10亿人民币的高价,要买他的这项技术,却被他严词拒绝了。可朱有勇几乎没有多想,就决定把这项耗尽十年心血的科研成果,这项价值数亿元的巨大财富,免费让给当地的贫困百姓!
  朱有勇掏心掏肺地对所有人说:“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俸禄’,我们科研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所有老百姓受益吗?”朱有勇定下了一个规矩,谁都不许利用他的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他常常说:“我自己是农民出身,我也一直是一个农民。跟金钱与地位比起来,让农民从科研成果中受益,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收1500个农民当学生
  为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朱有勇决定开办技能培训班,由院士专家亲自给老百姓上课,手把手地现场演示,手把手地在农田里教学。
  朱院士招生的门槛只要求一个条件:想不想致富。他的培训班不仅不收费,还管吃管住免费发迷彩服和胶鞋。除了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朱有勇和团队还开设了冬早蔬菜、茶叶种植、林业班、猪牛养殖班等前后共计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
  有人问:“院士教农民是不是大材小用?”朱有勇摆摆手,笑着说:“这些老乡比大学生、研究生学得认真。我搞了一辈子农业,来扶贫就都用上了。看着自己科研成果长得漫山遍野,看着乡亲们富了、笑了,我这心里是真的高兴、真的满足!”最让朱有勇温暖的是,每天早晨跑回来,他的门上总是挂着煮熟的鸡蛋、玉米、红薯等早点。他说:“我受到这样的厚待,就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把我们的技术好好教给他们,让他们富起来,日子好起来,回报他们的爱!”
  邢大军据《晚晴》胡洪江/文整理
其他文献
郭芹代表了那个时代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后代,意外、无从选择的命运。他们和父母间出现了文化断层,学历仅小学或初中。本文作者王丹红在写李佩先生的文章时,查阅了很多资料,突然意识到:在众多出版的相关文章中,郭芹只是作为郭永怀李佩夫妇的独生女儿被提及。  当人们在缅怀郭永怀的壮烈牺牲、赞美李佩的无私奉献时,他们的生命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女儿郭芹,被忽略和遗忘了,这是他们的生命中最沉重痛苦的代价。 
期刊
近日,有媒体报道相关部门将策划组织拍摄抗疫时代报告剧《在一起》。虽然,目前官方尚未公布相关具体剧情以及演员名单,但是网友们的热情不减,非常希望剧情里能有关于钟南山的桥段。随后,谁来扮演84岁的医学专家钟南山,更是网友们最关注的话题。呼声最高的就是老戏骨焦晃了,眉宇间焦老接近人物原有的神态。多年间焦晃不但没有任何绯闻,而且在娱乐圈中人品和艺德也是德艺双馨。在话剧界或者媒体界有一个“南焦北于”的说法,
期刊
沙龙已经开启新的系列选题啦!国学经典50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行文修辞之典雅,我们大多数人已望尘莫及。中国古典修辞之美,别说区区50句,5万句都不够。  “修辞明道”,修的只有辞吗?不是,修的是心性、格局、人生。  本期沙龙主题是国学经典50句、被沙龙兄弟姐妹们戏称为“50计”的第6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这句国学经典的“歌词大意”:你我于一路相连的青
期刊
第一枚毛主席金质像章  1938年底,凌子风来到延安,任西北战地服务团编导委员会委员长,跟随贺龙率领的一二零师东渡黄河,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参与农村工作和斗争。抗战时期,凌子风打过六年游击战争,担任过武工队长,一边打仗一边做文艺宣传。他多次出生入死,带着伤在晋察冀边区排演话剧《日出》,还与汪洋(原北影厂厂长)等人排演了万人话剧《跟着聂司令前进》,凌子风扮演的聂荣臻,几乎以假乱真。  也是在这一时期,
期刊
“我们联系到的作家没有谁推辞的。现在,光获得茅奖、鲁奖的作家就十多位。作家的主要精力是去完成自己重要作品,但大的灾难到来,非常时期,应该发声,这是为文的责任和做人的良知。权当像战争年代后方给前线的战士寄一封信或一张照片,我们在尽力做我们能做的。这些书刊现在是为国家呐喊,为武汉、湖北加油的一种声音,将来会为历史存留一份记录。  ———贾平凹  为历史存留一份记录  “作为一个作家,能做什么呢,就是记
期刊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酝酿与精心准备,我们几个身在祖国四面八方的“海红二代”终于在去年国庆节当天推出了“三线海红情”微信公众号的发刊号。  发刊词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半个世纪前,从哈尔滨、从北京、从上海……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我们的父辈追赶着‘三线建设’的大潮,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纷至沓来,会聚到秦巴山脉、汉水之滨……”  在那片山沟里,他们建成了一个轴承制造厂。没错,我们是“
期刊
前文我们说到,杨慎因为“大礼议事件”,而被充军发配到了云南永昌卫。  其时,杨慎都不及将杖伤养好,就在两个解差的押送下,披枷戴锁,踏上了去往云南的万里征途。  史载,在杨慎去云南的一路上,还受到了不少仇家的追杀,因為当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虽然马上就宣布了兴王朱厚熜是皇位的继承人,但当时朱厚熜并不在北京,而在湖北的安陆,要把他从安陆接来,才能举行登基大典,这中间就有了一个多月(37天)朝中没有皇帝
期刊
石头的桥,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和瓦,石头垒筑的狭窄巷道,还有那山脚边的泉眼……一醒来,他发现原来熟悉的一切忽然间消失。  那年冬天,孟楠穿上了军装。在一个下雪的清晨,离开了爷爷,踏上了绿皮火车,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之后,到达了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的一座军营,开启了一段军旅生涯。  那时候,军营里无电话,更无网络,只有营区外一驻地老乡开的小店里有一部电话,能打长途。每次艰苦的训练之余,他就想冲出
期刊
毛球儿,我担挑儿的儿子,出生之后,全家人纷纷各显其能地给孩子起小名。结果,媳妇儿从家中电灯绳上挂着的小绒球得到“灵感”,毛球儿就成了小家伙的小名。他父母因工作忙,我就会带着毛球儿玩儿,不觉间,和孩子建立起了很深的感情———说“视如己出”,一点都不过分。  然而,毛球儿大点了,去国外念书了。有时和他视频通话,也会因这思念,催生出泪来,也惹得孩子跟着难过。去年,终于攒了些年假,飞到毛球儿的身边,打算和
期刊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