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58-1962河北省撤县并县复县史鉴》的一些考虑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zhzhc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次谈过撤并县的事,有的记下了,有的没记。今天,我想就2006年夏秋之际,当时所思并草拟的关于撤并县的提纲,与大家谈一谈,供讨论参考。
  这是2006年的夏天到秋天之际,当我跑了八、九十县的时候,因每到一县,都要一本县的大事记,一边看,一边想,脑子里草草产生出来的东西。这一压,两年又过去了。新朋同志做这个题,准备也有较长时间了。难以突破,主要是思路还不顺。写这本书,不一定非按照我想的这个框子,但可以供你们参考。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肯定能理出一个好的思路来。
  我们先从书名上说起。书名就暂叫《1958-1962河北省撤县并县复县史鉴》;为彰显书的主题,书名之上,可加一眉题:“一场悲欢离合的大戏”。悲欢离合,什么意思?试想一下,同志们,全省性的,在全省行政区域内,对县,说撤,一天撤了,说并,一天并了,说恢复,又马上恢复了,在这么大的一个省,搞这么大举动,涉及到全省多少人的户籍调整及人口流动,涉及到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格局的大变动,对此,人民群众和各级干部怎么想,恐怕绝大多数的干部群众,没有思想准备,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不喜欢的恐怕是大多数,加之其它原因,就形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形成了一个悲剧结局。匆匆恢复的本身,就说明了这是一个败局。说句开玩笑的话,这么大的事,就像小孩过家家似的决策。事情过去这么多年,让我想这段历史过程,揣度当年情景,心里苦辣酸甜的味道都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从中能挖掘出哪些可借鉴的东西?做为后人,我们有责任去研究。
  早在党的“十五大”前后,记得江泽民总书记多次说过,研究三个规律,第一个规律就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又一次明确指出:“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949年,我们共产党执政后,总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搞“一大二公”,合过村,合过小社,合过大乡,伴随着“人民公社化”的一朝完成,就出现了这场撤县、并县。“一大二公”,越大越好吗?这个决策从高层次看、深层次想,我认为,也可视为我党(起码河北省委)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一种认识。请同志们务必注意“史鉴”二字,这是研究此段历史的全部目的和意义,是点睛之笔。读想起来,应当沉甸甸的,应当有沉重的历史感和凝重感。如光简单地叙述一个过程,不能从里边挖掘出可借鉴的东西,不会成为对领导决策有用、对社会公众有用的“资政惠民”的作品。这是我对书名这两行字的理解,是当时我构思时想的一部分。
  下边进入书的内容。如果是公开出版的话,应先写一个前言。前言要说点什么呢?要先说说中国的县是什么。县,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占有如何重要的地位。从秦始皇时代设郡县制,一直到现在,县,仍然是建制,没有大变化,虽有的县改称了市,但还是“县”级。连现在有些县的县名,仍然是秦、汉代所命。我省有没有秦始皇时代设置的县的名称,我还没仔细考证过(刘学圃:有)。两千二三百年了,县名都没变过,如果县没有生命力、县名没有生命力,能存在这么久远吗?生命力太强了。它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真可说根深蒂固,如不适当地、随意性地挖这个根,动摇这个基础,会是什么后果?所以说,要是考虑不周、决策不好的话,可动摇不得。大家都知道,前三年,结合设立定州市,又想并县,听说民政部批了,结果泡了汤。为什么?据我看,当年若不是撤县并县,光成立一个定州市,辖有不论是保定市所辖的县,还是石家庄市所辖的县,这事就成了,今天我们河北省就不是11个地级市,而是12个了。我的理解,大的矛盾就出在合县上。明摆着,叫了多少年的县,突然没了县名,人难免有失落感;一个县有四、五套班子,一、二十个乡镇、百八十个县直单位,合在一起,去谁留谁,干部难免心不安;每个县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在这个地方生息的人们,一代接一代、一辈接一辈,大家熟熟地打成一块,形成了浓浓的风土人情。比方说,县里民政局长,本来在这个县工作,一撤并,可能到那个县去上班,家属动不动?房子卖不卖、买不买?孩子上学怎么办?所涉及到的每个干部家庭,能不想这些事情?普通老百姓就没有想法吗?也有。主要是中层干部难接受。如二县合一,县里四套班子合并,就要减一半,县直单位,要去一半,在这个县是局长,到那个县就不一定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格局变动,势必涉及各个方面的利益调整,尤其是个人利益。所以,不同意的人少不了,个别人甚至折腾告状,最后地级市没弄成,合县也没合成。说个保守的话,起码十年之内,没有领导愿意再考虑撤县并县事情,因这工作是真难做!
  凡事皆有规律。存在,确实有它的合理性。县,从两千多年前建制,一直到今天,仍然鲜活在中国的版图,绝非偶然。改朝换代,可以改国名,换朝名,为什么难以换县?作为一个大省,对县,忽然来了个大撤大并,绝非寻常意义。前言里应当说这种意思的话。写完前言,后面分几章或几节,都可以。我在草稿上列了六题,就算六章或六节吧。第一章,1949年河北省地、市、县设置情况;第二章,1953年河北省地、市、县设置情况;第三章,1956年河北省地、市、县设置情况;第四章,1958年河北省地、市、县设置情况。为什么连着并排着这样四个题?我现在已经不能够完全回忆起两年前所想,但大体是这样想的:1949年是开国之年,河北省行政区域内以县为单位是个什么基本状况,这应说清。说县就说到地区。那时也有市,但很少,让人知道开国之初是个什么样子、什么基础。到1953年,情况有了变化,河北有一些县,划归北京;中央撤了热河省,又有一些县并入了河北版图。到1956年,又发生了变化,察哈尔省撤了,一些县也归属了河北。同时,又有一些县划归了北京、天津。就是说,基础不断变动。资料不一定太准,你们可帮我再校对。任何事情的发展,总有来龙去脉,这就是来龙的基础,至于为什么要撤、要并、要恢复、哪几个县合在一起等,领导们研究来、研究去,总要有文件、有记录。我们所说的这场河北撤并县运动,从1958年开始,对某个县或某几个县撤并,应当是以文件的形式宣布,即是说一个文号的即撤即并。但仔细想想,又不是这么简单。最早撤的是谁?最后一个恢复的县是什么县?对这场运动,叫一次性完成,恐怕不对;叫分期分批,也难成立;叫个别处理,恐也不准。从1958年到1962年,满打满算才四年,但最集中的时候就是那一半年。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一个边撤并边恢复的过程。所以,第四章1958年,那是撤并县的直接基础。第五章,1958-1962年河北省撤县并县的历史过程。过程即是去脉。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止,最早的,最晚的,等,一一讲清楚。讲清这个过程,人们就容易理解,噢,是风源从此起,风速相当快,风向是撤撤撤、并并并、复复复。如对此不说清楚,就看不出决策的仓促、随意与盲目。破此题,要找大量的档案资料。中共中央的文件、国务院的文件、华北局的文件、河北省委、省人委的文件,以及各地、各县的相关文件,都要找。如不找出这些文件依据来,起码大脉胳说不清,天上掉下来的?至于到了县,县又怎么说的,全以文件为凭。我2006年在车上看县的大事记,一边看,一边摇头,明明是三个县、四个县合成一个县,照常理,应当是一个时间才对,可几个县的大事记,竟有三四个时间。这怎么可能?为什么导致这种情况出现?就是因为各县编大事记,都依据自己掌握的那些残缺不全的资料,没有用统一的档案,各县写各县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就是时间,时间要是差错,就没有不错的事了。撤、并、复的时间说不准,除资料欠缺外,还有下功夫不够这个原因。我们这部书要出版了,单从时间上说,就要有权威性,以后,无论哪个县,再写大事记,修改这段历史记录,就以我们这本书为准。这文件,那文件,从上到下一大串,这事让县里同志做,做不了。第五章以后,应当是并县以后的基本状况。就是说,几个县合成一个县,它是个什么样子。过程要想写厚实,可以写几万字。并起来,是个啥样?也得用较长的文字把它讲清。这个时候,应是河北省历史上县最少的时候。我是吴桥人,年幼就听说过这件事,知道当时是景县、故城和吴桥合一个县,统称吴桥县。我参加工作后,第三个工作单位是县委办公室,当第一天走进我的办公室时,坐的那把椅子,后边打着三个字“故城县”,办公桌也有编号,“景县”。我问老同志们,怎么现在还有?他们说,这些都是三县合一时景县、故城带过来的,匆匆忙忙说恢复,谁还顾得上这些东西,种种原因留在吴桥了。为使读者便于了解全貌,我把合并后仍用原县名的那个县,做了一下技术处理。这个黑体字的“吴桥县”,指的是吴桥、故城、景县三县合并后的吴桥县,括号里的吴桥县、景县、固城县,指的是合并前和恢复后的三个县。如果你们同意按这个格式处理的话,就以字体加以区分。介绍这个黑体字的吴桥县,最起码要写清三县合并以后,辖区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党政机关是怎么设置的,以及政权组织、社会组织和其它组织,等等,它毕竟存在了三年。这三年,经济社会是怎么发展的,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在匆匆撤、并、复的过程中,每个县的干部思想都在波动,但兴奋点不同,所谓有悲有喜,是应合乎情理。就拿随着县被撤,连办公桌椅也要搬家这事来说吧,干部的心里该想啥?说喜,是有根据的,我看了阜城县的大事记,就记载了,听到恢复阜城县的消息后,全城燃放鞭炮,大庆了一日。要尽量地,把几个县合成一个县三年或两年时间的发展状况,说得详细一点,为下一步作文章埋下伏笔。再重复一下,黑体吴桥县,指的是合并以后的吴桥县,括号里的吴桥、景县、固城,指的是合并前、恢复后的三个县。这要求,在行文时,在把三县合一后的基本状况写清后,对每个县的县情,都要作一下交待,如它的沿革,是秦、是汉,还是宋设立的,它的基本情况,人口、面积等。这从每个县编的大事记的前言里,基本就可以找到。但三县合一的这一县的情况,需要我们综合。靠任何一个县没法完成。
  同志们翻到第二页上,“亲历者的忆评”,这指的什么?指的是参与或知道几县合一情况的人,对当年这件事的感受、评价。几县合一的亲历者,目前还不少,有的当时就是县级干部,有的是一般群众,等。亲历过这场运动的人,请他们回忆一下,用他们的语言,讲出他们的看法。一个县最起码找一个人来写。是非功过后人评嘛!当时没有被撤的县,保存的当年合并的档案资料还多些。我在吴桥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的时候,有时翻这些东西,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方,现在说县委书记,肯定是一把手,而那时候则不是,甚至连第三把手都不是。那时下命令,某某同志任县委第一书记,这个第一书记才是一把手,下面还有第二书记、第三书记、第四书记;再下面,才是书记,书记不是一位,有的是好几位;书记下面,才是常委,常委就更多了。你要看那时的县委负责人组成名单,少的三四十名。这么庞大的一个机构,就是因为三个县的班子合成一个,人员不好安排造成的。如果一个县本来就有15名到20名县委常委的话,三个县加起来就有五六十名。历来中国官员,上往下派好办,由下级往上走难。三个县合成一个县,让上级消化干部,一时间怎么消化?这样,不导致这么庞大的机构才怪。几县合一,对同级干部总要排排位吧,哪个县的同志,不希望自己县的县委书记当一把手啊?当上的高兴了,当不上的,成二把手、三把手,甚至三把手都不是了,乐意吗?考虑县委领导同志排序的同时,又得考虑政府。如某县的县委书记成了第一书记,另一个县的县委书记大多是县长;如还有一个县怎么办?既没有任第一书记,又没当上县长,那就当第二书记吧,位排在县长之前。可想,当年我们的党组织,光为这排序的事,就不知费了多大脑筋。这是说县委、政府,那人大呢?政协呢?县委、政府各部门呢?有的合了,有的因为时间太短,连合都没有合,连坐一块都没有坐,又分开了,拉着桌椅板凳又走了。一个小县城,哪容得下这么大的队伍?容不下,有的虽然牌子挂过去了,但县直单位还在原县城办公。就像当年我们省会从保定搬到天津一样,省委、省人委牌子是拿到天津去,但工作人员,有在保定的,还有在别处办公的。省直部门分散在全省好多地方,省会在天津这么些年,就没完全合聚到一块过。这样,怎么办公,怎么政令畅通,怎么组织经济社会发展?说严重一点,这不跟儿戏一样?假设哪天又合了,省会又搬天津,我们局的牌子挂过去了,我和局长们可能搬过去,你们总得分批分期吧,一等,又是多少年哪!这真叫车动铃铛响,首尾不相顾,司令回头望,漫地都是兵。思想上不痛快,情绪上有负面;政权运行不畅,社会管理有负面,等等,这都是明摆的事情。推度当年决策,几县合一,初衷无疑是好的。初衷之一,无疑是为了加强领导、便于管理、加快发展,可结果竟是这样,一哄而合、稀稀松松、一哄再散,劳民又伤财!好心有好报,我不相信这句话,只有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好心,才有好报,如果是唯心主义的“好心”,能有好报?下面的交河、献县、深县等,基本上和吴桥、故城、景县的撤、并、恢复一样,你们照着这个路子组织材料就行了。
  每个县找一个亲历者,写一篇文章,如实写,那最宝贵。讲他经历的那场撤并县运动,写长写短,写什么都行,关键是找人难。2006年,我曾给景县、故城二位局长交待过这个任务,以后没再催问,有一位给我回了话,说没写。这就叫抓而不紧,等于没抓。要是从2006年抓,这事可能就成了。一个县找一个人写一份回忆,查资料的工作量,找人的工作量,综合的工作量,可是不小,但只要理顺了头绪,也不是那么难。再说说深县,它的情况又有不同。吴桥、故城、景县,毕竟还是一天合、一天撤的,这三年当中,没有再折腾。看深县,虽然也是这三年,这里面的变动,真叫人摸不着头脑。第一次,是深县和安平县,合成深县,这是1958年11月到1960年3月,按文件说也就是一年多;第二次,不知就怎么不过瘾,从1960年3月到1961年5月,又成了深县、安平、武强、饶阳四个县称深县;第三次,又不知道什么原因,到1961年5月的时候,又成了深县、武强称深县了。就这三年多时间,你说这么折腾,能叫不盲目?我们后辈人,有责任认真地替他们反醒。讲清这个真实的故事,挖出它的历史韵味,真可说是一场悲欢离合的大戏。这么多县撤撤并并、分分合合,是动着玩吗?不是,政权合到一块,经济合到一块,人口合到一块,这么去做,准有它良好的初衷。可是初衷为什么这样的摇摆不定?又准有事情在里头。从正面分析,可以叫探索,甚至可叫改革,但任何的探索或改革都应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执政毕竟不同于战争年代的打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有献县,那二年,划来划去,归过三家“婆婆”,日子怎么过呀!就这么有意思,哭笑不得。把这场悲欢离合的史鉴写好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回顾历史,教育后人,主要是教育后人不再走前人的弯路。
  三年,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可是,它留下什么经验和教训?这就是书最后要提炼总结的。第六章,余波不断,是经验是教训,现在可以说清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但一代又一代,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史鉴之理的。要用凝重的历史感,为这件事情划上句号。直到今天今日,我们河北还有为数不少的干部,仍然持前20年的观点,说河北比山东落后,原因是,山东县大,人口多,河北县小,财政供养的人口多,要学山东,就要并大县。我的看法是这样:当年“拉郎配”,合起来就合起来了,不管多么难受过,艰难的、慢慢的理顺了,没必要再撤了。至于人家发展比我们快,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文革”前那一段,山东的经济发展是不如我们河北的,只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才一下子超过我们。山东当时也归华北局,当时硬顶着没有撤,应当是人家的经验。现在再学这经验,还值得吗?要是脑袋一热,无论什么地方,再做出合大县的决策,我看依然难有好果。河北还有一种说法,“搬家三年穷”,河北落后,是搬家搬的,省会从保定到天津,天津又到保定,又到石家庄。如认真地想一想撤县并县这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这不和我们搬省会一个道理吗?所以才引出来,我们要写一本《建国后河北省会变迁始末》这本书。与此同时,又想到,河北搬省会的时候,河北撤并县的时候,正是三年特大自然灾害时,如特大天灾加特大人祸,该是什么情形?所以,又要写《抗渡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历史警示》这本书,从多层面把握,把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总结好。接着说搬家、说撤并,如笼统地讲,河北落后是搬家闹的,似乎有些道理,可往深一想,举目向世界看看,这理也实在牵强。世界上,小国、小地方有的是,有富的、发达的,像亚洲几小龙,如新加坡,也就三百万人口,小吧;可是,小,也有穷得叮铛响的,这样的国家和地区,布满全球。大,人口多,就是发展的优势吗?发展就一定快吗?不一定。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在世界上不是第一穷,差不多也算第二穷,毛主席不就讲过“一穷二白”吗?所以,人口多少、区域大小,不是穷富发达与否的根本理由,至于合与并,更不是。在1983年时,我们省为了突出秦皇岛的战略位置,把秦皇岛从唐山拿出来,升为地级市,从唐山划过去三个县,又从承德划了一个青龙。20多年过去了,秦皇岛是突出了,发展很快,但要赶上它的母体唐山,可能还需要时间。总之,社会兴与衰,发展快与慢,从真谛上讲,不在人口多少、地域大小,关键在于发展路线是否正确和持续稳定。同样是搬家,有搬穷的,就有搬富的。石家庄就是典型,省会搬这来,把石家庄搬富了。韩国首都,在把名称改成首尔的同时,想向东搬移100公里。难道韩国搬迁了首都,它一定会穷吗?中国还是中国,河北还是河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大与小、合与分,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都不是根本,但它可以影响根本,影响是客观存在,关键看怎么处理。史鉴,就是要从这个方面去寻找意义。假如当时也像山东那样,硬顶着不恢复,可能也得益了。可,历史是不能假如的。我读史、想史、思今天,强烈地感到,无论干什么,怕就怕,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政策多变,摇摆不定。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执政,不是随意就可规划未来。“盛衰岂无凭,兴亡谁人定”。研究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这意义实在太大、太重。提纲和讲得这些,如有参考价值的话,你们就动手干吧。群策群力、锲而不舍,定有收获。
其他文献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旅行,有时就是心情的流浪,因为除了记忆,高山、流水、风土人情……没有什么可以带得走。喜欢旅行的人都有一双穿透外物的慧眼,和一颗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的心灵。  梦想,总是在远方。旅行,总是在异乡。在完全陌生的地方失去自己的所有,重新审视自己,享受一种虽是一无所有,却是拥握万有的自由。  一个人生命的范围,就是他所走过的路、遇过的人。还有什么景致和有趣的人,是你想囊括到自己生
摘 要: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文化产品的需求。旅游地,尤其是民俗文化村、民族风情街的开发加速了民俗文化符号化的进程。本文从厄里的“旅游凝视”理论出发,结合对广西东兴澫尾村京族聚居地的实地考察,从他者的角度分析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符号化的影响。  关键词:旅游凝视;民俗文化;符号化  作者简介:王怡诗(1994.8-),女,汉族,湖北潜江人,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17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与
梁家輝的《深夜食堂》中,有一千种故事,黑与白,不同的人与不同的经典,都值得倾听。
摘 要:本文通过对刘建东的《丹麦奶糖》进行文本解读,来呈现中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试图说明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所导致的人对自我、生活方式、社会规则的审视与认知。  关键词:丹麦奶糖;碰撞;认知自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02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读完刘建东的《丹麦奶糖》,不知怎么,卢梭
两千多年前,孔子指着川流不息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对光阴最为形象的介绍。我们没有先哲那样的智慧,无法描绘出它的真实面目,但我们时刻在倾听它的脚步。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春阳消融冬的寒冷,果实取代花的绽放,时光它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夜无法改变它行进的节奏,欢乐和痛苦不能挽留它前进的步履。悄无声息的光阴变化中,除了身体的长高、容颜的变化,你又有什么属于自己的光阴故事呢?  时光涂抹的
摘 要: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作品中,不仅描绘了香港、上海等大都市车水马龙的景象,繁华的表面背后也揭示了其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更控诉了男权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以此来强烈表达女性的独立意识与诉求。本文以张爱玲部分小说作品中的三位女性为代表,意在剖析其小说作品中有关女性独立意识的书写。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独立;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柳江古镇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距成都120公里。  来到古镇,放眼望去,那用石板铺的路,用石板铺的桥,以及石板路下潺潺流动的小溪,都让人满心欢喜。脱去鞋子,赤脚踏在平静的石板路上,一蹦一跳,或是轻轻踩着悠然走过,静静感受这古镇犹如女子般的温柔,实在是一种舒适的享受。柳江又被称为“烟雨柳江”,在这儿,下小雨是家常便饭。找一个客栈入住,晚上总能听见雨水从房檐滴落下来的声响。伴随着朦胧的灯光,躺卧床上
理所当然的“男子气概”已成一种负担?几个“‘大”问题  是否男性就该阳刚些?  是否會因为被要求有男子气概而烦恼?  当下男性审美是否越发女性化了?GQ说  除此之外,认同男子气概的标准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而不同的,分别占71%与71.5%,达到了惊人地一致。但我们发现,男性气质未必是男性自愿选择的,历史沉淀一百年,男人们依然为拥有无法袒露、吐诉的自由而感到痛苦,因为那样会让他们看起来“不
杀手在路上  相信我们,除非天生丽质基因强悍,否则你不是正在秃,就是走在秃的路上。它才不管你是70、80、90哪个后,杀手总是“秃”如其来。  根据国际旅游评论网站日本分公司开展的—项世界各国秃头率调查,捷克共和国的男性以42.79%的顶上无毛率高居榜首。西班牙(42.60%)、德国(41.24%)、法国(39.24%)、英国(39.23%)、美国(39.04%)、加拿大(37.42%)以及意大利
十几岁的你,正处在花季雨季,迷茫时,请和父母对对话,他们都是过来人。  儿子的话  上次放假,没事上网聊天,遇到了以前班里的一位女同学,让我给她补习数学。  初二班上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我学习比她强,所以成了她的师傅,辅导和督促她学习。那时在我的督促下,她虽然数学不行,不过其他科的成绩还算过得去。上初三之后,学校实行“培优计划”,我们就不在一个班了。  现在每天学习时间很紧,我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