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时节,走进河南省夏邑县犹如走进百果园,红色的苹果,金黄色的梨,紫色的葡萄,白色的双孢菇,绿色的蔬菜,成方连片,一望无际。这精美的画卷来自农广校学员的辛勤耕耘,来自夏邑县农广校校长何新明的精心设计。
一个好校长,是一个县农广校的灵魂,是一个县农广校改革和发展的领头雁。他能够带出好队伍,理出好思路,营造出好环境,使农广校不断发展壮大。他是县委县政府的好参谋,农广校的主心骨,老百姓的“活财神”。何新明就是这样一位誉满全县的好校长。
何新明这位河南大学高材生,先后在乡镇担任过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连年的兴农业绩,成熟的现代农业理论与思考把他推上了县农广校党组书记、校长这个“宝座”。2008年,他很快进入角色。走村串户,与农民促膝交谈,深入了解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理出“农广校培育新农民、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服务新农村”的办学新理念,深化了“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工作思路,把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相关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了农民培训的夏邑模式。县农广校连续6年被河南省农广校评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特等奖;在中央农广校三十周年校庆时被中央农广校领导小组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他本人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农业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部委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专程到夏邑县考察农广校工作并予以肯定。县委书记、县长梁万涛称赞他是在“小单位干成大事业,软实力促进硬发展”。
抓农民培训 培养就地就近务农农民
要想让农民致富,就需要让农民掌握技术。何新明校长一直强调这一点,带领全体办学人员结合夏邑实际切实搞好农民培训工作。绿色证书培训是夏邑县农广校1991年以来一直坚持开展的技能培训,何新明校长来到农广校后,强调要进一步搞好绿色证书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3000人;以冬春农民科技大培训为主导的农时季节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都在10万人次以上。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过去是以培训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转移为主,有着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何新明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思考:劳动力输出转移后,农村的土地谁来种,怎么才能种好?
当2009年阳光工程转型为以培养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为主时,何新明紧抓机遇,带领办学人员深入到各乡镇村,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和农村劳动力结构,按照加快培育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劳动者队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思路,把阳光工程培训班办到村。每个培训班开班时他都亲自为学员上第一课,讲解国家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有关政策和要求,鼓励农民学员在自己的土地上大显身手。
记得那是一个风雪过后的星期天,泥泞的道路阻挡不住他下乡的脚步,在孔庄乡八里庄村彭雪枫纪念馆广场上,何新明为500名阳光工程果树专业学员上了第一堂课。他那朴实无华、温暖人心的话语,获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
时有风雨兼程,时有披星戴月。从2010年至2013年,夏邑县农广校全体员工在何新明的带领下,共培训技能型阳光工程学员11700人、专项技术培训3700人。
农民培训,为夏邑县农业生产培养了一大批就地就近就业、服务当地农业的职业农民。通过在农业开发项目区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学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示范带动项目区农民迅速致富,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蔬菜、果树、粮食等农作物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学员增收能力,家庭收入普遍得到提高;通过农机手培训,使学员准确、熟练、规范操作,提高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安全操作水平;通过养殖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学员按照现代养殖技术进行规范化操作,促进了全县养殖业向生态环保健康方向发展;农广校教师在传播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宣讲党的强农惠农富民政策、农村实用法律法规,树立良好的学风、村风,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助推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夏邑县先后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被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称号;被省畜牧局授予“河南省畜牧大县”称号,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殊荣,进入全国粮食产量百强县。这其中,农民培训功不可没。
思路的创新,主动的担当,出色的成效,让县农广校受到县政府通令嘉奖,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 “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标兵”。
办中职教育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
阳光工程培训虽然技术性强,但时间短。而要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则需要长期的教育培训。
2010年,河南省农广校开设全日制中专班。夏邑农广校强力跟进,当年春季,及时开展了涉农全日制中专试点工作。何新明提出:把全日制涉农中专班办到村,围绕当地大棚蔬菜这一支柱产业开设了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在刘店集乡的三里村、吴楼村、孔祠村、徐马庄村4个大棚蔬菜种植专业村举办四个中专班,招收注册学员198人。
为了切实办好入村全日制中专班,何新明不辞辛苦,带领办学人员深入到专业村,从基本的教学条件到学员的筛选和动员,从班主任和教师的选配到教学班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事必躬亲,特别是他提出的“双班主任制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班的管理水平。
2011年暴风雨连日袭击刘店、曹集、太平、李集等鄉镇,学员金春芝的大棚被大风刮坏,何新明带领农广校教师火速救灾,送去物资技术,帮助抢修大棚。在他的帮助下,金春芝种植的辣椒苗虽然比普通辣椒晚开花一个月,但一直到年底都能结果,而且卖上了好价钱。金春芝感激不尽地说:“每亩辣椒产量4000多斤,每斤卖两块多,8亩大棚收入近十万元。这全是农广校给俺带来的福啊!”
两年间,何新明用辛勤汗水浇灌着每位学员的心田,学员们捧着鲜红的毕业证书向他致谢,大家亲切地喊他“财神校长”。 试点中专班的成功举办,调动了周边专业村农民争上中专班的积极性,教育规模逐步扩大。2011年在7个专业村开办了中专教学班,注册349人;2012年又在7个专业村开办了中专教学班,注册358人。
中专班办在村里,村民们节省了时间,节约了食宿路费。许多学员废寝忘食,刻苦学习,不仅为孩子树立了学习榜样,也鼓动着左邻右舍,形成了相互比着学,互相帮助学的新风尚。中专班办在村里,不仅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且也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谈起农民教育培训的感受,何新明意味深长地说:“农民要致富,必须有‘门路’,而跨入这个门路的‘金桥’就是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抓好农民教育培训也就是抓住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牛鼻子’,抓住了农民致富的关键。”
创新搞试点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农村问题,其实就是农民收入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教育培训是必然渠道。通过教育培训,农民收入增加了,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是党和国家所希望的,也是何新明校长思考的主题和奋斗目标。
2012年国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何新明校长勇于担当,夏邑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何新明昼夜难眠,深感重任在肩,不敢有半点懈怠。解析文件,查找资料,制定措施,拟定方案,协助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县政府先后下发了《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夏邑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职责任务的通知》。依托县农广校成立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承办、合力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为创建好试点,他率先围绕蔬菜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项制度。
为了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何新明入村进棚,亲自为学员授课,鼓励学员创业。带领王飞等一大批学员前往山东寿光、西安杨凌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在他的帮助指导下,王飞流转土地 105亩,办起了家庭农场。针对当前农村工值不断走高状况,何新明帮助王飞策划,在种植上错开用工高峰,各种作物“轮着”成熟:3~5月是蔬菜采摘收获的季节,4月末5月初到了土豆成熟的时间,接着杏树、葡萄、梨树等依次开始采摘收获,省下了大笔用工资金。目前,王飞的家庭农场有大棚蔬菜30亩、大棚葡萄20亩、大棚贵妃杏树10亩、优质黄金梨树30亩、小杂果5亩。全年收入近百万元。如今的王飞,住的是小洋楼,开的是小轿车,提前奔向小康。
持续的教育培训,使夏邑县已形成车站镇、刘店乡、马头镇、骆集乡等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和李集镇、王集乡等无公害露地西瓜、大白菜生产基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量100万吨,被定为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
2013年,夏邑县认定了首批52名蔬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头条、《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商丘日报》分别报道了夏邑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王飞、吴科委、金春芝、吴冬冬等人的事迹,夏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为多家主流媒体的焦点。
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在何新明校长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制订了一系列的产业认定标准和支持扶持政策。他把夏邑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带到全省、全国各地进行交流,他创新性的实践探索也得到省、部领导的支持和认可。2014年,农业部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突出的成绩让夏邑县成为新型職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
展望未来,前景似锦。何新明校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充满信心。他决心带领县农广校全体办学人员,在未来的几年里从蔬菜、食用菌、粮食等产业上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实惠农民、智慧农民、富裕农民,确保粮食和菜篮子双丰收,实现夏邑现代农民的“中国梦”。
一个好校长,是一个县农广校的灵魂,是一个县农广校改革和发展的领头雁。他能够带出好队伍,理出好思路,营造出好环境,使农广校不断发展壮大。他是县委县政府的好参谋,农广校的主心骨,老百姓的“活财神”。何新明就是这样一位誉满全县的好校长。
何新明这位河南大学高材生,先后在乡镇担任过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连年的兴农业绩,成熟的现代农业理论与思考把他推上了县农广校党组书记、校长这个“宝座”。2008年,他很快进入角色。走村串户,与农民促膝交谈,深入了解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理出“农广校培育新农民、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服务新农村”的办学新理念,深化了“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工作思路,把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相关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了农民培训的夏邑模式。县农广校连续6年被河南省农广校评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特等奖;在中央农广校三十周年校庆时被中央农广校领导小组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他本人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农业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部委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专程到夏邑县考察农广校工作并予以肯定。县委书记、县长梁万涛称赞他是在“小单位干成大事业,软实力促进硬发展”。
抓农民培训 培养就地就近务农农民
要想让农民致富,就需要让农民掌握技术。何新明校长一直强调这一点,带领全体办学人员结合夏邑实际切实搞好农民培训工作。绿色证书培训是夏邑县农广校1991年以来一直坚持开展的技能培训,何新明校长来到农广校后,强调要进一步搞好绿色证书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3000人;以冬春农民科技大培训为主导的农时季节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都在10万人次以上。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过去是以培训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转移为主,有着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何新明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思考:劳动力输出转移后,农村的土地谁来种,怎么才能种好?
当2009年阳光工程转型为以培养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为主时,何新明紧抓机遇,带领办学人员深入到各乡镇村,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和农村劳动力结构,按照加快培育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劳动者队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思路,把阳光工程培训班办到村。每个培训班开班时他都亲自为学员上第一课,讲解国家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有关政策和要求,鼓励农民学员在自己的土地上大显身手。
记得那是一个风雪过后的星期天,泥泞的道路阻挡不住他下乡的脚步,在孔庄乡八里庄村彭雪枫纪念馆广场上,何新明为500名阳光工程果树专业学员上了第一堂课。他那朴实无华、温暖人心的话语,获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
时有风雨兼程,时有披星戴月。从2010年至2013年,夏邑县农广校全体员工在何新明的带领下,共培训技能型阳光工程学员11700人、专项技术培训3700人。
农民培训,为夏邑县农业生产培养了一大批就地就近就业、服务当地农业的职业农民。通过在农业开发项目区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学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示范带动项目区农民迅速致富,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蔬菜、果树、粮食等农作物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学员增收能力,家庭收入普遍得到提高;通过农机手培训,使学员准确、熟练、规范操作,提高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安全操作水平;通过养殖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学员按照现代养殖技术进行规范化操作,促进了全县养殖业向生态环保健康方向发展;农广校教师在传播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宣讲党的强农惠农富民政策、农村实用法律法规,树立良好的学风、村风,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助推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夏邑县先后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被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称号;被省畜牧局授予“河南省畜牧大县”称号,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殊荣,进入全国粮食产量百强县。这其中,农民培训功不可没。
思路的创新,主动的担当,出色的成效,让县农广校受到县政府通令嘉奖,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 “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标兵”。
办中职教育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
阳光工程培训虽然技术性强,但时间短。而要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则需要长期的教育培训。
2010年,河南省农广校开设全日制中专班。夏邑农广校强力跟进,当年春季,及时开展了涉农全日制中专试点工作。何新明提出:把全日制涉农中专班办到村,围绕当地大棚蔬菜这一支柱产业开设了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在刘店集乡的三里村、吴楼村、孔祠村、徐马庄村4个大棚蔬菜种植专业村举办四个中专班,招收注册学员198人。
为了切实办好入村全日制中专班,何新明不辞辛苦,带领办学人员深入到专业村,从基本的教学条件到学员的筛选和动员,从班主任和教师的选配到教学班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事必躬亲,特别是他提出的“双班主任制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班的管理水平。
2011年暴风雨连日袭击刘店、曹集、太平、李集等鄉镇,学员金春芝的大棚被大风刮坏,何新明带领农广校教师火速救灾,送去物资技术,帮助抢修大棚。在他的帮助下,金春芝种植的辣椒苗虽然比普通辣椒晚开花一个月,但一直到年底都能结果,而且卖上了好价钱。金春芝感激不尽地说:“每亩辣椒产量4000多斤,每斤卖两块多,8亩大棚收入近十万元。这全是农广校给俺带来的福啊!”
两年间,何新明用辛勤汗水浇灌着每位学员的心田,学员们捧着鲜红的毕业证书向他致谢,大家亲切地喊他“财神校长”。 试点中专班的成功举办,调动了周边专业村农民争上中专班的积极性,教育规模逐步扩大。2011年在7个专业村开办了中专教学班,注册349人;2012年又在7个专业村开办了中专教学班,注册358人。
中专班办在村里,村民们节省了时间,节约了食宿路费。许多学员废寝忘食,刻苦学习,不仅为孩子树立了学习榜样,也鼓动着左邻右舍,形成了相互比着学,互相帮助学的新风尚。中专班办在村里,不仅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且也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谈起农民教育培训的感受,何新明意味深长地说:“农民要致富,必须有‘门路’,而跨入这个门路的‘金桥’就是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抓好农民教育培训也就是抓住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牛鼻子’,抓住了农民致富的关键。”
创新搞试点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农村问题,其实就是农民收入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教育培训是必然渠道。通过教育培训,农民收入增加了,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是党和国家所希望的,也是何新明校长思考的主题和奋斗目标。
2012年国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何新明校长勇于担当,夏邑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何新明昼夜难眠,深感重任在肩,不敢有半点懈怠。解析文件,查找资料,制定措施,拟定方案,协助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县政府先后下发了《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夏邑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职责任务的通知》。依托县农广校成立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承办、合力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为创建好试点,他率先围绕蔬菜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项制度。
为了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何新明入村进棚,亲自为学员授课,鼓励学员创业。带领王飞等一大批学员前往山东寿光、西安杨凌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在他的帮助指导下,王飞流转土地 105亩,办起了家庭农场。针对当前农村工值不断走高状况,何新明帮助王飞策划,在种植上错开用工高峰,各种作物“轮着”成熟:3~5月是蔬菜采摘收获的季节,4月末5月初到了土豆成熟的时间,接着杏树、葡萄、梨树等依次开始采摘收获,省下了大笔用工资金。目前,王飞的家庭农场有大棚蔬菜30亩、大棚葡萄20亩、大棚贵妃杏树10亩、优质黄金梨树30亩、小杂果5亩。全年收入近百万元。如今的王飞,住的是小洋楼,开的是小轿车,提前奔向小康。
持续的教育培训,使夏邑县已形成车站镇、刘店乡、马头镇、骆集乡等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和李集镇、王集乡等无公害露地西瓜、大白菜生产基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量100万吨,被定为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
2013年,夏邑县认定了首批52名蔬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头条、《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商丘日报》分别报道了夏邑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王飞、吴科委、金春芝、吴冬冬等人的事迹,夏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为多家主流媒体的焦点。
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在何新明校长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制订了一系列的产业认定标准和支持扶持政策。他把夏邑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带到全省、全国各地进行交流,他创新性的实践探索也得到省、部领导的支持和认可。2014年,农业部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突出的成绩让夏邑县成为新型職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
展望未来,前景似锦。何新明校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充满信心。他决心带领县农广校全体办学人员,在未来的几年里从蔬菜、食用菌、粮食等产业上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实惠农民、智慧农民、富裕农民,确保粮食和菜篮子双丰收,实现夏邑现代农民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