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进行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实际,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就要增强创新能力,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关键词:教学创新 主体 主导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认识和能力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阵地,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手段讲解传授有关知识,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取得主动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最佳效果,要使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教育的思考和措施。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尊重学生实际,全面客观评价学生
1.多渠道多层面了解学生实际
换句话说,教师除了教学,还要去了解学生的情况。首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或者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一些情况;其次,可以通过班干部或其他同学对个别同学的介绍;再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及其他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角度观照。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了解,都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2.以积极的态度肯定每位学生
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有人说到创新,就马上会想到那些天资聪颖的学生或优秀生,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错误认识。事实上,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在创新面前,后进生和优秀生是平等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挖掘。
3.客观合理评价学生课堂学习
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应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实践能力、参与课堂活动表现情况、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对于不足之处,要进行积极引导。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核。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层次多样性的。
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参与社会化学习创新活动范围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今后要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每个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通过深讲、辩论、新闻聚焦……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社会化的结果,学生就能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质疑讨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事好问个为什么。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道,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讨论是智力的激发,你一言,我一语,促使每个人动脑筋思考,往往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能说、敢说的同学提出的观点和问题应给予肯定,对于不敢说或怕说错的同学要激励他。在质疑讨论中,学生由不敢到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由不善于到善于提问、善于发言,这就是进步,就是创新意识的强化。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只有当他们在无能为力时,才告诉或者留下悬念,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再去钻研。
二是创设情境。学生参与设置情景之中的学习可通过亲身体验去领悟去发现。设置情景,还可以让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进入学习创造的状态。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斜面”时,首先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工人叔叔用一块斜放的木板将油桶推上汽车的画面。老师问:工人叔叔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答:省力。老师接着讲:这块木板叫“斜面”,利用斜面推重物,真的能省力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斜面”……在学生有了亲身感受,自然能从中悟到创新的启迪,而使创新能力与实际结合得更好。
三是创新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讲授,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可以讲授自己的方法作为学生的参考,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创新本领。
3.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创造创新环境,以收创新鲇鱼效应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重塑一个人。课堂教学中的“环境”就是课堂教育氛围。个人的才华在轻松的环境中能得到展示,而在压抑中却会被扼杀。教学过程中应营造一种轻松、愉悦、活跃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学习热情更高,主动性积极性表现得更明显,思维更敏捷,个人的潜能也更容易开发,特别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观点、回答的内容应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是指责和批评。
三、增强创新能力,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1.深入分析研究教材,体现教学内容“个性化”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时间,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要在规定的时间里高效率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非常重要。有的教师按部就班按照教材知识点的分布进行讲解,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知识点和学生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可以打乱教材知识点安排的顺序,使得每一节课的学习氛围更浓厚。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研究教材,找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结合有关材料使得内容富有情趣。
2.教学方法多样化,体现课堂“个性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创新,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单一、重复的方式往往会让人厌倦,教学方法应根据内容积极进行创新,诸如变换教学角色,打破教室学生固定座位的学习模式,甚至可以尝试把课堂放到教室外等,使每一堂课都独具特色。
3.扩大接触面和知识领域,体现教师“个性化”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研究的主领域,但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主动扩大接触面和知识领域,并且尽量用一句幽默的话、一个奇思妙想、一件离奇罕见的事等等去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些都可能让你感受到出乎意料的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游灵通
关键词:教学创新 主体 主导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认识和能力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阵地,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手段讲解传授有关知识,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取得主动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最佳效果,要使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教育的思考和措施。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尊重学生实际,全面客观评价学生
1.多渠道多层面了解学生实际
换句话说,教师除了教学,还要去了解学生的情况。首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或者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一些情况;其次,可以通过班干部或其他同学对个别同学的介绍;再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及其他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角度观照。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了解,都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2.以积极的态度肯定每位学生
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有人说到创新,就马上会想到那些天资聪颖的学生或优秀生,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错误认识。事实上,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在创新面前,后进生和优秀生是平等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挖掘。
3.客观合理评价学生课堂学习
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应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实践能力、参与课堂活动表现情况、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对于不足之处,要进行积极引导。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核。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层次多样性的。
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参与社会化学习创新活动范围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今后要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每个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通过深讲、辩论、新闻聚焦……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社会化的结果,学生就能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质疑讨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事好问个为什么。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道,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讨论是智力的激发,你一言,我一语,促使每个人动脑筋思考,往往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能说、敢说的同学提出的观点和问题应给予肯定,对于不敢说或怕说错的同学要激励他。在质疑讨论中,学生由不敢到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由不善于到善于提问、善于发言,这就是进步,就是创新意识的强化。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只有当他们在无能为力时,才告诉或者留下悬念,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再去钻研。
二是创设情境。学生参与设置情景之中的学习可通过亲身体验去领悟去发现。设置情景,还可以让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进入学习创造的状态。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斜面”时,首先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工人叔叔用一块斜放的木板将油桶推上汽车的画面。老师问:工人叔叔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答:省力。老师接着讲:这块木板叫“斜面”,利用斜面推重物,真的能省力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斜面”……在学生有了亲身感受,自然能从中悟到创新的启迪,而使创新能力与实际结合得更好。
三是创新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讲授,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可以讲授自己的方法作为学生的参考,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创新本领。
3.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创造创新环境,以收创新鲇鱼效应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重塑一个人。课堂教学中的“环境”就是课堂教育氛围。个人的才华在轻松的环境中能得到展示,而在压抑中却会被扼杀。教学过程中应营造一种轻松、愉悦、活跃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学习热情更高,主动性积极性表现得更明显,思维更敏捷,个人的潜能也更容易开发,特别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观点、回答的内容应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是指责和批评。
三、增强创新能力,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1.深入分析研究教材,体现教学内容“个性化”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时间,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要在规定的时间里高效率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非常重要。有的教师按部就班按照教材知识点的分布进行讲解,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知识点和学生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可以打乱教材知识点安排的顺序,使得每一节课的学习氛围更浓厚。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研究教材,找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结合有关材料使得内容富有情趣。
2.教学方法多样化,体现课堂“个性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创新,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单一、重复的方式往往会让人厌倦,教学方法应根据内容积极进行创新,诸如变换教学角色,打破教室学生固定座位的学习模式,甚至可以尝试把课堂放到教室外等,使每一堂课都独具特色。
3.扩大接触面和知识领域,体现教师“个性化”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研究的主领域,但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主动扩大接触面和知识领域,并且尽量用一句幽默的话、一个奇思妙想、一件离奇罕见的事等等去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些都可能让你感受到出乎意料的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游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