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思想观念陈旧,而新课标就提出了要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让历史老师乐教、学生想学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构建历史快乐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 激发兴趣 快乐课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有收获、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学得怎样。“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被认为是靠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的副科,到考试前再背一下就能够过关。另外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教材编写原因,历史教学成为政治的宣传品,以至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每每“谈史色变”。因此学生学得乏味,老师教得也苦而无功,学生不想学这样也影响了历史老师上课的情绪,解决对历史课教与学的关系已刻不容缓。
如何解决历史教学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呢?前苏联教育家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态度。”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们讲的就是学习效果最好的是对学习有兴趣的人。怎样激起历史老师教学的情绪和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历史课充满快乐活力、让学生想学、爱学、好学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和谐氛围。
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
以前学生的思维是认为中考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不用中考科目我们就可学可不学。其实不然古语云“学史明智”、“知古以鉴今”,学史是为了更好地增长人们的聪明才干,更好地鉴今和料未来。要知道历史是人创造的,但人同时也是历史的产物,如果古往今来的人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为人了,同动物没什么区别。人类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吸收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然后再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后人,如此代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正因为如此,一位名人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出生前的历史,他永远是个孩子。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同历史知识有着不解之缘,他既是历史知识的继承者,又是历史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者。作为一个中国人,熟悉历史才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很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过去学生历史学习基本处于孤立、单个、静止的状态,同学之间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历史学习单靠个人背记,效率极其低下。因此历史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终极目的。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具体可以这样尝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另外也可以将一些适合的内容或材料在课前让同学将其排练小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学生的观点与传统的结论不相一致,也应给予宽容。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组织历史辩论会、一分钟的历史演讲、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历史文物参观考察等。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史兴趣、提高了治史能力,同学之间也增进了解,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
担当“传道、授业、解惑”之职的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也必定能将历史讲叙铺陈得活灵活现,使学生兴味盎然,而觉得它富有诗情画意,可亲可近,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中是可以做到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从而使学生爱学、乐学并学好历史的。例如,中国历史近现代史上就有《林则徐》、《甲午风云》、《地雷战》、《开国大典》、《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等等一系列国产优秀电影,我们在教学相应内容时,组织学生观看,(如时间不允许,教师可选择强化教学重点的片断)。在教学“九一八”事变,共产党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措施时,可播放《松花江上》、《南泥湾》歌曲,歌声会把学生带回历史,感受历史,产生一种震撼,以及语言无法描绘的美。历史情境的创设和再现是认识,把握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概念形成的基础。让学生面对历史,如临其境、如风其人、如闻其声。总之,历史的情境使我们接触“历史的真实”。
三、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习方法。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简直无从下手。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历史同样是要掌握方法,好的方法是成功的捷径。上课前我会告诉学生历史知识并不难记,关键是要多开动脑筋,勤于思考。运用联想、谜语、谐音、诗歌、对联等形式都有助于事半功倍地记忆史实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谜语“爷爷打冲锋”猜“祖冲之”,他的数学成果圆周率可谐音记忆为“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再比如用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1935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可编为“瓦早洛(落)后”及“瓦窑堡,统战方针好;到洛川,定全面抗战” ;抗战过程中的几件大事,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变。可分别编为“37、9 林彪吼,38、3 拉锯战,40春 汪伪成,40下半 百团大战,41九千(人) 皖南事变”。等等。在教学实际中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喜闻乐见,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愉快。
要实现历史的快乐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求新求进,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 激发兴趣 快乐课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有收获、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学得怎样。“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被认为是靠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的副科,到考试前再背一下就能够过关。另外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教材编写原因,历史教学成为政治的宣传品,以至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每每“谈史色变”。因此学生学得乏味,老师教得也苦而无功,学生不想学这样也影响了历史老师上课的情绪,解决对历史课教与学的关系已刻不容缓。
如何解决历史教学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呢?前苏联教育家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态度。”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们讲的就是学习效果最好的是对学习有兴趣的人。怎样激起历史老师教学的情绪和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历史课充满快乐活力、让学生想学、爱学、好学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和谐氛围。
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
以前学生的思维是认为中考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不用中考科目我们就可学可不学。其实不然古语云“学史明智”、“知古以鉴今”,学史是为了更好地增长人们的聪明才干,更好地鉴今和料未来。要知道历史是人创造的,但人同时也是历史的产物,如果古往今来的人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为人了,同动物没什么区别。人类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吸收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然后再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后人,如此代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正因为如此,一位名人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出生前的历史,他永远是个孩子。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同历史知识有着不解之缘,他既是历史知识的继承者,又是历史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者。作为一个中国人,熟悉历史才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很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过去学生历史学习基本处于孤立、单个、静止的状态,同学之间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历史学习单靠个人背记,效率极其低下。因此历史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终极目的。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具体可以这样尝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另外也可以将一些适合的内容或材料在课前让同学将其排练小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学生的观点与传统的结论不相一致,也应给予宽容。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组织历史辩论会、一分钟的历史演讲、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历史文物参观考察等。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史兴趣、提高了治史能力,同学之间也增进了解,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
担当“传道、授业、解惑”之职的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也必定能将历史讲叙铺陈得活灵活现,使学生兴味盎然,而觉得它富有诗情画意,可亲可近,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中是可以做到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从而使学生爱学、乐学并学好历史的。例如,中国历史近现代史上就有《林则徐》、《甲午风云》、《地雷战》、《开国大典》、《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等等一系列国产优秀电影,我们在教学相应内容时,组织学生观看,(如时间不允许,教师可选择强化教学重点的片断)。在教学“九一八”事变,共产党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措施时,可播放《松花江上》、《南泥湾》歌曲,歌声会把学生带回历史,感受历史,产生一种震撼,以及语言无法描绘的美。历史情境的创设和再现是认识,把握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概念形成的基础。让学生面对历史,如临其境、如风其人、如闻其声。总之,历史的情境使我们接触“历史的真实”。
三、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习方法。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简直无从下手。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历史同样是要掌握方法,好的方法是成功的捷径。上课前我会告诉学生历史知识并不难记,关键是要多开动脑筋,勤于思考。运用联想、谜语、谐音、诗歌、对联等形式都有助于事半功倍地记忆史实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谜语“爷爷打冲锋”猜“祖冲之”,他的数学成果圆周率可谐音记忆为“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再比如用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1935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可编为“瓦早洛(落)后”及“瓦窑堡,统战方针好;到洛川,定全面抗战” ;抗战过程中的几件大事,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变。可分别编为“37、9 林彪吼,38、3 拉锯战,40春 汪伪成,40下半 百团大战,41九千(人) 皖南事变”。等等。在教学实际中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喜闻乐见,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愉快。
要实现历史的快乐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求新求进,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