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贯彻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对诵读教学的传承作了探讨,从文化和教师两个角度论述诵读教学的意义所在,述说诵读教学的要求和具体方法,从落实、教师示范、启发引导、文本材料和学生主体五个方面有效操作,提升语文品位。
关键词:亲近母语;“诵读教学”;落实;教师示范;启发式;文本材料;学生主体
21世纪初,国家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就语文学科而言,这是语文教育的一场革命,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笔者也随潮流投入新课程的教学中,真切感受到新课程的魅力所在,感触颇深,在这里就语文诵读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传承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诵读教学的意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传统教育证明的经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作家读书时都曾熟读甚至背诵过许多文学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和他们的文学成就有着必然的联系。新课标下,诵读教学应该继续成为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
汉语语言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正音正字,整体、大量、有效识字;可以训练句读,感悟艺术形象,领会思想感情。诵读可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在学生心灵上建构起牢不可破、永不遗忘的母语情结。这是最基础、最容易接受的思想教育,它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是经历代淘洗后的精品,语言经典,情感丰厚,意蕴深远,语言更讲究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更讲究起承转合,因而更宜于诵读。低年级时,我曾让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中高年级让他们背诵《荷塘月色》《春》等名篇,受到了极好的效果。
從教师的角度看,诗文语言规范,有强烈的人文意识,诵读过程也是一个展示个性的活动过程,而且,可以真正地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想。语文教师在持久的诵读教学过程中,相当于重新上了一次大学。
二、诵读教学的要求和具体方法
第一,走出误区,把诵读落到实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把课前预习当作一种法宝。总认为,只要学生能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剖析课文。这样一来,若是篇幅较长的课文,那就只有教师讲的时间而根本不可能有学生读的时间了。背诵,那简直就是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样的前提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又从何说起呢?课前预习固然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我们对课前预习的期望值是否过高了?
第二,教师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
窦桂梅老师的课上得十分出色,这跟她们注重范读有很大的关系。也许有人会说,现代化、高科技的录音手段,要有多好就有
多好,要有多准确就有多准确。可是,我们要说,适当运用录音,无可非议,但总是依赖录音,就不一定是好事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不一定会比教师自己现蒸热卖,现场直播更能感染学生,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上周末在扬州参加了2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一课,执教老师孙双金教授《天净沙·秋思》一课时,声音低沉,情感激越,以娴熟的诵读技巧“示范”诵读课文,那抑扬顿挫的语调,或召唤或呼告,开启了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了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精妙得“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理解文本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第三,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语言材料,在熟读成诵上应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记叙文、说明文或一般以理解文意为目的的文章,我们诵读的要求就是读流畅。对于含蓄而又感情色彩浓郁的文章或诗词,学习的目的更要深入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深沉情感。朱自清就提出这样的看法:“朗读其实就是戏剧化,着重在动作上。”诵读时就要在流畅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情绪,并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表情加以体现。因此,训练时,首先就要求学生反复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进行表情达意的诵读。对优美的诗歌,精粹的散文,长课文的精彩段落,则要求熟读成诵,达到牢固记忆的程度。为了促其背诵的兴趣,还可适当地举行一些课外活动,如“诗词吟诵”“名言联句竞赛”等等。
第四,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诵读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可以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有的可以适当降低一些要求。就如我现在任教的年级而言:五(3)班学生基本是城区学生,知识面广,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强。而五(1)班学生大多数是渔民、船民、菜农子弟,基础较薄弱。刚接班时,我没太注意这一点,很快,我发现不对劲,两个班级的教学气氛和成效全然不同:(3)班学生洋洋洒洒,读起来挥洒自如。五(1)班学生即使教师反复提点也始终沉闷。面对如此的学生实际,只有“因地制宜”式地提出不同的诵读要求,才能读出文章的“味外之味”。
总之,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多读多背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守住一方净土,将永恒的东西——母语所蕴涵的魅力,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亲近母语,去获取最真切的感受,快乐地读书,幸福地成长,而不是为应试读书。让我们能骄傲地说“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关键词:亲近母语;“诵读教学”;落实;教师示范;启发式;文本材料;学生主体
21世纪初,国家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就语文学科而言,这是语文教育的一场革命,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笔者也随潮流投入新课程的教学中,真切感受到新课程的魅力所在,感触颇深,在这里就语文诵读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传承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诵读教学的意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传统教育证明的经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作家读书时都曾熟读甚至背诵过许多文学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和他们的文学成就有着必然的联系。新课标下,诵读教学应该继续成为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
汉语语言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正音正字,整体、大量、有效识字;可以训练句读,感悟艺术形象,领会思想感情。诵读可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在学生心灵上建构起牢不可破、永不遗忘的母语情结。这是最基础、最容易接受的思想教育,它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是经历代淘洗后的精品,语言经典,情感丰厚,意蕴深远,语言更讲究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更讲究起承转合,因而更宜于诵读。低年级时,我曾让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中高年级让他们背诵《荷塘月色》《春》等名篇,受到了极好的效果。
從教师的角度看,诗文语言规范,有强烈的人文意识,诵读过程也是一个展示个性的活动过程,而且,可以真正地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想。语文教师在持久的诵读教学过程中,相当于重新上了一次大学。
二、诵读教学的要求和具体方法
第一,走出误区,把诵读落到实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把课前预习当作一种法宝。总认为,只要学生能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剖析课文。这样一来,若是篇幅较长的课文,那就只有教师讲的时间而根本不可能有学生读的时间了。背诵,那简直就是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样的前提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又从何说起呢?课前预习固然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我们对课前预习的期望值是否过高了?
第二,教师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
窦桂梅老师的课上得十分出色,这跟她们注重范读有很大的关系。也许有人会说,现代化、高科技的录音手段,要有多好就有
多好,要有多准确就有多准确。可是,我们要说,适当运用录音,无可非议,但总是依赖录音,就不一定是好事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不一定会比教师自己现蒸热卖,现场直播更能感染学生,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上周末在扬州参加了2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一课,执教老师孙双金教授《天净沙·秋思》一课时,声音低沉,情感激越,以娴熟的诵读技巧“示范”诵读课文,那抑扬顿挫的语调,或召唤或呼告,开启了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了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精妙得“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理解文本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第三,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语言材料,在熟读成诵上应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记叙文、说明文或一般以理解文意为目的的文章,我们诵读的要求就是读流畅。对于含蓄而又感情色彩浓郁的文章或诗词,学习的目的更要深入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深沉情感。朱自清就提出这样的看法:“朗读其实就是戏剧化,着重在动作上。”诵读时就要在流畅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情绪,并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表情加以体现。因此,训练时,首先就要求学生反复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进行表情达意的诵读。对优美的诗歌,精粹的散文,长课文的精彩段落,则要求熟读成诵,达到牢固记忆的程度。为了促其背诵的兴趣,还可适当地举行一些课外活动,如“诗词吟诵”“名言联句竞赛”等等。
第四,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诵读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可以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有的可以适当降低一些要求。就如我现在任教的年级而言:五(3)班学生基本是城区学生,知识面广,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强。而五(1)班学生大多数是渔民、船民、菜农子弟,基础较薄弱。刚接班时,我没太注意这一点,很快,我发现不对劲,两个班级的教学气氛和成效全然不同:(3)班学生洋洋洒洒,读起来挥洒自如。五(1)班学生即使教师反复提点也始终沉闷。面对如此的学生实际,只有“因地制宜”式地提出不同的诵读要求,才能读出文章的“味外之味”。
总之,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多读多背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守住一方净土,将永恒的东西——母语所蕴涵的魅力,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亲近母语,去获取最真切的感受,快乐地读书,幸福地成长,而不是为应试读书。让我们能骄傲地说“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