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这是我长久以来一直渴望书写的东西。关于大地的,关于万物的,关于消失和永不消失的,尤其是关于人的——人的意愿与人的豪情,人的无辜与人的贪心。”这是作者李娟在她所写的《遥远的向日葵地》一书中的几笔后记。这寥寥几笔,概括了本书的主要内涵。《遥远的向日葵地》一书描写的是作者李娟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南岸,与母亲、叔叔、外婆,以及家养的两只狗共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本《遥远的向日葵地》,写大地,写蓝天,写花开花落,写云卷云舒,写相聚离别,写生死无常。而这些,都是世间无可逆转的自然之法。同时被写出的,是人在这广博宏大的自然之法中,百折不挠地生活着,一厢情愿地改变着,满心期冀地执着着,无能为力地妥协着。李娟不只是在描写自己身边的生活,更是在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矛盾。她笔下的人与自然的交互,像是一种对话,是双向的。
作者李娟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与自然长时间亲密接触的经历。她的文字明亮、质朴、细腻、生动。她对于语言的应用炉火纯青,无比自然,仿佛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清风与稻香。这种行文风格使读者仿佛置身边地,置身向日葵地,置身大自然。自然之感充盈其中,奠定了全书的自然主题基调。
对于自然,李娟的语言较为多元。首先,李娟流露出浓浓的对自然的歌颂。她赞美自然风景——无边暗绿的草地,大块大块的云朵,金灿灿的将要丰收的向日葵田地和蔚蓝蔚蓝的空明的天,都有巨大无比的能量,让人们五体投地,虔诚地热爱那壮阔而宁静的景象。她感恩自然的馈赠——厚重坚实的土地,才能生长草木,才能承载希望;春天冰雪融化汇成的涓涓细流,才能滋养田地,以育种苗。而李娟笔下的人物,例如“我妈”,例如别的农民,也都深知自然的魅力。他们一腔热血地投入自然之中,他们忘我,他们不知疲惫,他们一丝不挂。他们纯洁而寂静地耕耘着,盼望着,祈祷着,用自己的劳动从自然之中换取些许好处。在本书第九章《繁盛》中,李娟写道:人们开渠截流,捕捞小鱼,临水而居。也有许多远道而来的人们觊觎着自然中蕴藏着的丰富宝藏,他们发现了戈壁玉的商机,为谋私利,强行撬开了亘古平静的大地,在南面荒野中挖掘采集了大量的戈壁玉,运往远方,变成钱财。人们使出一身气力伏在大地上,吸尽所有能够触及的精华。有时自然仿佛是人们毫无怨言默默奉献的母亲,自然常常被人们歌颂。
但同样的,李娟知道,尽管人们需要依附自然以求生存,但人们也常常无奈于强大的自然之力。对于年岁已高的外婆,李娟自然不忍她的离世。李娟写道:“我却一味地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她。”“我离她多远啊,我离她,比死亡离她还要远。”李娟心中或许在不断地向自然呐喊着:“死亡,离外婆远一点,再远一点!”她无奈,心痛,想拼尽全力却似乎无能为力。同样无奈的,还有在西北内陆耕种的农民,对于旱灾、虫灾、病害等天灾对于作物的残害,都只能无言地接受。日夜的劳动成果是那样容易地就能被倾覆——甚至几只鹅喉羚也可以迅速将新苗将发的田地啃个精光。而鹅喉羚又有什么错呢——它们不过同样是在自然中想要用力活下去的生物罢了。李娟和妈妈一同沮丧,一同无奈,一同再次在自然中摸爬滚打。
李娟,以及李娟的母親,以及李娟笔下其他生活在自然里摸爬滚打的人们,对于自然的感想是五味杂陈的,对于自然的感情是爱恨杂糅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交流,而自然对人们的答复呢?也在李娟的笔下。
自然说,乐意将美丽的风景献给人们。在李娟的描写里,大地上是金黄的田地,天空是静澈空灵的蓝。而人们一尘不染地行走在这金色与蓝色之间,敬佩地欣赏着自然毫无保留给予的杰作,自然默默接受着人们的称赞,变幻着景色,兴云落霞、无穷无尽、绚丽多彩。对于人们的索取,自然是有分寸的。辛勤劳动、遵守自然之道的人们,会从自然中得来甜蜜的果实。比如李娟的妈妈:“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总之,第四拨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显得分外蓬勃。”自然是博爱的,所有辛勤的可爱的人都能倚仗自然。自然也是有底线的。《繁盛》中的人们,后来怎样了呢?鱼儿跟随水渠流向田地,地上遍布闪着光的银白色鱼尸;失去上游水源补给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繁盛何在?一片疏落荒芜。这是大自然的回应。李娟将此篇文章命名为《繁盛》,是她对人们亲手毁掉原本自然之中水草丰美、鱼儿欢乐的繁盛之景的讽刺。大肆采石之后呢?李娟看到,南面荒野之下的巨大空洞里,装满了戈壁玉心向故里的哀怨,装满了小生灵栖息地被覆灭的惊骇,装满了地表形态被改变后由于气候无常而受灾的农人的长长叹息。不论截流挖渠、开山取石,还是焚草而田,都是掠夺。李娟写道:“紧紧地攥住大地的海绵,勒索到最后一滴液体。”而这种无底线的掠夺,都受到了自然的惩处。自然爱恨分明。李娟同样认识到,自然之法也不可变更。李娟无法淡然地看着自己的外婆离死亡越来越近,离自己越来越远。李娟依仗着外婆的爱意,拼命地想要抓牢外婆仅剩的清明,拼命地摇晃她,挽留她,祈祷外婆不要离开自己。可自然之法并不为李娟的孝心所感动。最后,外婆静静地躺在棺材里,魂归四川故里。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是所有人都无法越过的深深沟壑。从外婆的死亡中,李娟明白了自然之法的无情与不可抗拒。
李娟笔下,这一切关于人的关于大地的关于蓝天的故事,也许表面上是些简朴的日常实记,但实则却可以看作是人与自然的纯粹的直接的交流,透露出了李娟在自然的大环境下生活多年的思考与感悟的结晶。李娟将生命的力量融入行文之中,向读者吟唱着一首首自然之诗。她告诉读者:自然是讲道理的,人们遵守自然之道,自然会投之以李;人们一味索取逆天而行,自然终有一天会降罚于众;同时自然也是无情的,生老病死,无可避免,无可更改。这看似明了直白的道理,但真正需要每个人做出选择的时候,简单直白的道理又显得那么地苍白无力。无论如何,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一书,都足以发人深省。重视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是当代人的重要课题。不只是在遥远的荒凉的边地,更是在我们此刻脚下的方寸土地上的,在整个地球上的,所有人的必修课。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一本透露着自然大法之书。李娟描写着自然,歌颂着自然,也在自然中反思与成长。她将一点一滴的感悟融入一件件自然实记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矛盾。
(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李娟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与自然长时间亲密接触的经历。她的文字明亮、质朴、细腻、生动。她对于语言的应用炉火纯青,无比自然,仿佛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清风与稻香。这种行文风格使读者仿佛置身边地,置身向日葵地,置身大自然。自然之感充盈其中,奠定了全书的自然主题基调。
对于自然,李娟的语言较为多元。首先,李娟流露出浓浓的对自然的歌颂。她赞美自然风景——无边暗绿的草地,大块大块的云朵,金灿灿的将要丰收的向日葵田地和蔚蓝蔚蓝的空明的天,都有巨大无比的能量,让人们五体投地,虔诚地热爱那壮阔而宁静的景象。她感恩自然的馈赠——厚重坚实的土地,才能生长草木,才能承载希望;春天冰雪融化汇成的涓涓细流,才能滋养田地,以育种苗。而李娟笔下的人物,例如“我妈”,例如别的农民,也都深知自然的魅力。他们一腔热血地投入自然之中,他们忘我,他们不知疲惫,他们一丝不挂。他们纯洁而寂静地耕耘着,盼望着,祈祷着,用自己的劳动从自然之中换取些许好处。在本书第九章《繁盛》中,李娟写道:人们开渠截流,捕捞小鱼,临水而居。也有许多远道而来的人们觊觎着自然中蕴藏着的丰富宝藏,他们发现了戈壁玉的商机,为谋私利,强行撬开了亘古平静的大地,在南面荒野中挖掘采集了大量的戈壁玉,运往远方,变成钱财。人们使出一身气力伏在大地上,吸尽所有能够触及的精华。有时自然仿佛是人们毫无怨言默默奉献的母亲,自然常常被人们歌颂。
但同样的,李娟知道,尽管人们需要依附自然以求生存,但人们也常常无奈于强大的自然之力。对于年岁已高的外婆,李娟自然不忍她的离世。李娟写道:“我却一味地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她。”“我离她多远啊,我离她,比死亡离她还要远。”李娟心中或许在不断地向自然呐喊着:“死亡,离外婆远一点,再远一点!”她无奈,心痛,想拼尽全力却似乎无能为力。同样无奈的,还有在西北内陆耕种的农民,对于旱灾、虫灾、病害等天灾对于作物的残害,都只能无言地接受。日夜的劳动成果是那样容易地就能被倾覆——甚至几只鹅喉羚也可以迅速将新苗将发的田地啃个精光。而鹅喉羚又有什么错呢——它们不过同样是在自然中想要用力活下去的生物罢了。李娟和妈妈一同沮丧,一同无奈,一同再次在自然中摸爬滚打。
李娟,以及李娟的母親,以及李娟笔下其他生活在自然里摸爬滚打的人们,对于自然的感想是五味杂陈的,对于自然的感情是爱恨杂糅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交流,而自然对人们的答复呢?也在李娟的笔下。
自然说,乐意将美丽的风景献给人们。在李娟的描写里,大地上是金黄的田地,天空是静澈空灵的蓝。而人们一尘不染地行走在这金色与蓝色之间,敬佩地欣赏着自然毫无保留给予的杰作,自然默默接受着人们的称赞,变幻着景色,兴云落霞、无穷无尽、绚丽多彩。对于人们的索取,自然是有分寸的。辛勤劳动、遵守自然之道的人们,会从自然中得来甜蜜的果实。比如李娟的妈妈:“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总之,第四拨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显得分外蓬勃。”自然是博爱的,所有辛勤的可爱的人都能倚仗自然。自然也是有底线的。《繁盛》中的人们,后来怎样了呢?鱼儿跟随水渠流向田地,地上遍布闪着光的银白色鱼尸;失去上游水源补给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繁盛何在?一片疏落荒芜。这是大自然的回应。李娟将此篇文章命名为《繁盛》,是她对人们亲手毁掉原本自然之中水草丰美、鱼儿欢乐的繁盛之景的讽刺。大肆采石之后呢?李娟看到,南面荒野之下的巨大空洞里,装满了戈壁玉心向故里的哀怨,装满了小生灵栖息地被覆灭的惊骇,装满了地表形态被改变后由于气候无常而受灾的农人的长长叹息。不论截流挖渠、开山取石,还是焚草而田,都是掠夺。李娟写道:“紧紧地攥住大地的海绵,勒索到最后一滴液体。”而这种无底线的掠夺,都受到了自然的惩处。自然爱恨分明。李娟同样认识到,自然之法也不可变更。李娟无法淡然地看着自己的外婆离死亡越来越近,离自己越来越远。李娟依仗着外婆的爱意,拼命地想要抓牢外婆仅剩的清明,拼命地摇晃她,挽留她,祈祷外婆不要离开自己。可自然之法并不为李娟的孝心所感动。最后,外婆静静地躺在棺材里,魂归四川故里。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是所有人都无法越过的深深沟壑。从外婆的死亡中,李娟明白了自然之法的无情与不可抗拒。
李娟笔下,这一切关于人的关于大地的关于蓝天的故事,也许表面上是些简朴的日常实记,但实则却可以看作是人与自然的纯粹的直接的交流,透露出了李娟在自然的大环境下生活多年的思考与感悟的结晶。李娟将生命的力量融入行文之中,向读者吟唱着一首首自然之诗。她告诉读者:自然是讲道理的,人们遵守自然之道,自然会投之以李;人们一味索取逆天而行,自然终有一天会降罚于众;同时自然也是无情的,生老病死,无可避免,无可更改。这看似明了直白的道理,但真正需要每个人做出选择的时候,简单直白的道理又显得那么地苍白无力。无论如何,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一书,都足以发人深省。重视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是当代人的重要课题。不只是在遥远的荒凉的边地,更是在我们此刻脚下的方寸土地上的,在整个地球上的,所有人的必修课。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一本透露着自然大法之书。李娟描写着自然,歌颂着自然,也在自然中反思与成长。她将一点一滴的感悟融入一件件自然实记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矛盾。
(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