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于心,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eng19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系列,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岗位。
  第二,加强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和心灵支持。专业支持体现在,应该不断地给予心理教师专业的帮助;心灵支持体现在,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状况同样需要关怀。
  第三, 积极心理学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福音。它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应积极加以宣传、尽快引进校园。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开展务实研究。
  第四,全体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在我看来,心理学是服务于公众的。学校的每位教师都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我们要主动接受心理学的邀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责任重大,既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应该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应是每位教师的必读物。有眼光和智慧的校长,应该给每位教师订阅这本杂志。
  教师从“不愿做”到“主动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概括起来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
  不愿做,不去做(这是最低阶段)
   → 不愿做,被动做(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占一定比例)
   → 愿意做,无把握(这种情况在逐渐增多)
   → 主动做,有智慧(期盼出现的境界)
  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到达最终阶段的个体会越来越多。
  
  记者:您对这个转化过程的预测给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带来了美好的憧憬,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目前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会做”的问题,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机制能够保障教师逐渐从“不会做”转化为“会做”?
  谢春风:王定华副司长指出的“不会做”现象,点中的是目前一些心理教师的能力不足问题。在面对鲜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心理教师往往束手无策,采取的行动或者成效不大,或者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素养。在我国,心理学发展历程较短,心理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现阶段,我们并不苛求每位心理教师非常专业,但至少要经过初期的专业培养,而不能只经短期培训就匆忙上阵。我在听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发现有些讲课教师使用的基本概念不准确。我想这是导致不会做的基础原因。第二,心理学知识、技巧与教育现实问题的对接智慧不够。我认为,把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与鲜活、复杂的教育现实问题进行对接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技能,需要大智慧。相当一部分教师还达不到将此技能、智慧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3月(上半月)刊登了林崇德教授的文章,文章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注重基础研究,又要注重应用研究。这个思想非常好,心理学要能够从高高的学术圣殿走下来,能够扎根到学校的沃土中。第三,不少心理问题“积怨太深”。由于教师、家长的无意识,或者是有意识无能力等原因,导致原本学生较轻的心理问题不断堆积,最后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问题的复杂性,使我们的教师望而却步。
  
  以上三个方面导致一些心理教师出现“不会做”的问题。怎样走出这个困境?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虑:第一,建立心理教师专业标准与职业准入制度,把好第一关。目前国内较权威的社会与劳动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称号,是作为社会的一个就业岗位来进行培训和发证的,而心理教师是一个需要有极强教育水平的职业,与心理咨询师有相同之处,但还有很大不同,应由教育部门来颁发资格证。现在出现了一个尴尬局面,有些中小学校教师,甚至个别校长热衷于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然后以此为荣。我认为,教育部门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是导致此类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二,加强心理教师的后续专业培训。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弥补现存问题。此方面包含两层意思:1.缺少心理学背景的教师,需要进行后续教育。2.心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同样需要进行后续教育。第三,建立问题解决机制。我们要建立学生心理问题乃至教育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机制,避免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化、复杂化、极端化。如果从幼儿园开始,所有的教师都具备心理学的知识,都能使一些小问题及时解决,最后到达心理教师那里的严重问题就会少很多。第四,关注教师自身心理。目前我们的教师自身也存在心理问题,非常需要帮助。
  
  记者:关于“不会做”的原因和对策,您分析得非常深刻。您认为什么样的做法才可以称为“真做”?“真做”的人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谢春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真做”我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组织的角度,即行政部门真做。他们真正想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而不是简单地发文件。如何衡量政府部门的真做?首先应该有政策。制定鼓励、支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落实的政策,这个政策应该成体系,在职称评定、待遇、编制、教育教学等若干方面都有硬性规定。其次应该有岗位。政府要给心理教师明确的岗位,兼职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再次应该有教学标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分个别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应该有必要的评价标准。这些都确定以后,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迈向新高度。二是从个体的角度,即教师真做。真正愿意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达到四个标准:第一,职业兴趣。乐于去做,主动去做,不是被强迫、被命令。第二,专业能力。有专业的素养和能力,只有兴趣没有能力也是假做。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指标。第三,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而学生的健康发展是衡量教师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标尺。所以一个真做的教师,应该是能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教师。第四,职业幸福感。教师通过努力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自身也获得幸福。
  
  记者:您认为组建一支怎样的队伍有利于出台科学、有效、适用的专业标准?
  谢春风:首先,要对心理教师的专业标准进行专项研究,作为一个政策问题去解决,这是任何科学、有效的政策出台的必要前提。第二,在研究标准和制度时,要注意将心理学一线教师、学校校长、基层教研员、德育方面的教师、高校专家学者、行政部门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团体或机构的研究者有机结合,而且要确保基层心理教师的比例不能过少,要让学校领导、心理教师和基层教研员在制定这些标准和制度时有发言权,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适合心理教师发展、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专业标准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
  
  记者:您认为,心理教师专业标准和相关制度的研究工作由哪些部门进行组织和落实比较好?
  谢春风:这个课题要做好并实施,一般以行政委托为好。如果是某个学者的个人兴趣,要转化为政策,周期会过于漫长。只有政府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委托专业机构去研究,才会成效显著。可以委托给高校,也可以委托给市属的研究机构,或者两者结合。如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能参与进来,将如虎添翼。高校的好处是理论性强,但它离实践稍远。市属的研究机构离实践近,但不可避免专业属性相对弱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优势是,它既非常了解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又有广阔宣传平台,还有扎实的调研基础和较强的研究组织实力,它的参与有利于政策出台前的讨论和政策出台后的宣传和推广。
  
  记者:您提出出台政策要从研究起步,然后不断丰富、修订,通过实践去检验。您觉得这样一种专业标准从研究到出台需要多长时间?
  谢春风:我认为,首先政府部门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重视之后,项目委托给有关部门,这个研究应该一年内可以完成。一年之后在某些地区进行试点,试点若干年后就可以推广并成为制度。这不是一个特别难的事情。
  
  记者:有些培训活动使人感觉没有多大用处。您觉得什么样的培训才真的有效,谁来培训效果会最佳?
  谢春风: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我觉得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来培训效果会更好(笑)。第一,培训者不仅要懂得心理学知识,还要懂得培训的规律。他不应该仅仅用学者进行研究的方法或用教授进行授课的方法培训中小学教师。他必须了解教育,了解教学中的问题,了解教师的心理。第二,培训者必须是心理学的内行或大师。那种假大师很容易使我们的教师成为伪教师。现在个别所谓的心理学大师,往往对心理教师培训不太重视,一个讲稿讲好多场次,内容陈旧,这导致培训缺乏含金量。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第三,基于问题的培训是最好的培训。教师带着问题来学习,围绕问题学东西效果会更好。而目前我们的培训,不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基于学科知识的再学习,概念的再学习,这会导致培训活动双方的厌烦。
  北京市在“十五”期间,曾经对全市的中小学心理教师进行一轮培训。我们了解到,培训者觉得效果不错,管理也很严格。而一些被培训者却认为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可能是如何使心理教师真正接受到高水平、有用的培训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被培训者认为培训概念性过强,难以理解,操作性差,无法实践运用。因此,应加强实践培训,真正做到能够使心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愿意与贵刊合作,邀请积极心理学大师塞里格曼到中国,组织一次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活动。这将是一次重要的培训活动。
  
  记者:最后,请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谈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的关系。
  谢春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从以下几点来理解。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源头。为什么大学生的自杀现象逐渐严重?这实际上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链条终端化的表现。学生在成长中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只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可能会因为没得到及时帮助和解决而不断积累,终成恶果。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一种教育背景,如果缺失,一切都会黯然失色。心理健康教育在人们眼中不是主阵地,但我却认为它比主阵地还要重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都是道德问题,如果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在很多道德问题、社会问题可能源于一些心理问题。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美国现代公共教育之父(Horace Mann)有这样一句话:“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一个共和国如果不致力于培养一个合格公民的良好品德,这个共和国迟早要灭亡。”我认为合格的公民首先是心理健康的公民。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专门举行价值观讨论活动,我们得出这样一个价值观:“育德于心,求善求真;立言于行,达信达仁。”我们提出育德于心,包含两个含义:第一,德育必须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第二,道德品质要从内心培养。不论是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识论,还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还是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论人的品格发展的。我们发现,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国外的理论流派都是源于心理学的发展,德育本身并没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如果没有心理学,没有别的专业学科的支撑,德育是无源之水。德国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不懂心理学的教师,用什么去唤醒孩子的灵魂?更不用说唤醒自己的灵魂。这是我理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第三,心理学和美德伦理学正在结合。心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结合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塞里格曼《真正幸福论》(Authentic Happiness)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他发现,心理学应该把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作为心理学的重要任务,把心理学从关注有问题的人转向关注普通人、正常人,我认为这个转向非常重要。塞里格曼理论观点的重要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心理学和德育是怎么结合起来的。它们的关系就是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要致力于培养人的美德,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
  第四,我认为培养身心和谐的人是最关键的。塞里格曼提出“要以幸福感的体验为核心,以培养积极的实践体验、培养积极品质和美德、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三大支柱”。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美德,带领学生进行积极的实践体验,在学生不断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中,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是让孩子更多地发现自己的薄弱和阴暗面,而让孩子更多地发现自己的阳光、自己的坚强、自己的潜能,同时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幸福。我们的教师也应该追求幸福,孩子们才能幸福。
  目前,北京市正在做一件事:建立社会实践大课堂。把孩子从学校课堂中引领到社会实践的各个基地中去,在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中使青少年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然后把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够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上坦途。(稿件编号:090724005)
  
  参考文献:
  [1]陈虹.建队伍,重研究,示典范,创氛围,稳步推进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杜松彭同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4).
  [2]林崇德.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是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上半月).4~7.
  [3]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临床实践:积极心理疗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上半月).20~23.
  [4]陈虹,张婷婷.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上半月).18~21.
  [5]吴式颖,伍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8卷).19世纪的教育思想(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0.
  编辑/陈 虹 李益倩 终校/舒 娟
其他文献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本文主要通过调查了解上海市闵行区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了解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探索适合闵行区教师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上海市闵行区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1.闵行区教师职业倦怠测试的基本情况  抽样调查的教师2019人,刚刚上岗的教师55人(2.7%),2年到5年教龄的340人(16.8%),6年到20年教龄的1221人(60.5%),21年教龄以上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团体箱庭疗法;萨提亚家庭治疗  在中学心理个案辅导中,越来越多的存在家庭问题的学生来到心理咨询室咨询。他们或者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关系不和,经常争吵。总之,家庭关系不和给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均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孩子在学校中大多沉默寡言,上进心不强,学习普遍较差。他们往往咨询的是人际关系、学业困扰、情绪困扰等一系列问题。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每个青春期
〔摘要〕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症,它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学生一旦出现抽动症状对生活的不良影响十分显见,有部分学生在抽动控制后仍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会引起人际关系紧张。辅导老师通过耐心的倾听和沟通以及行为训练等,帮助来访者提高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走出自卑,提升自信。  〔关键词〕抽动症;自卑;人际关系;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内蒙古教育系统关工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于2008年5月29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区正阳街小学召开。自治区教育厅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潘维堂、张佑中及全区各盟市教育局关工委主任、自治区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委员贾汉章,呼伦贝尔市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春光、秘书长祝宝忠,海拉尔区教育局副局长胡洪涛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海拉尔区教育系统各基层单位主管领导、心理教师、关工委常务副
〔关键词〕学习心理;心理调节;小学生   【活动理念】  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任务,需要学习者的全身心投入。小学生由于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不长,积累的学习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调节。怎样才能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呢?这就要帮助学生掌握调节学习心态的科学方法。本活动设计紧紧围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宗旨,采取活动体验法为主,心灵沟通法、交流汇报法等为辅来组织教学,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2005年河南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课题组在全省范围集中开展了网上调查。问卷链接在河南省教育厅网站主页上。问卷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群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涉及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学业、上网、娱乐、家庭、德育工作等十个
提 要:山东地区汉代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的意义是内含在汉代墓葬的升仙仪式意义之中的。在这种终极性的信仰意义参照下,祠主受祭的传统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检视楼阁拜谒图中包括双层楼阙、仙界符号、高大的正坐老者以及正在施行跪拜礼仪者的各种元素,可以肯定楼阁拜谒图的真正意义并非祠主受祭,而为“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是祠主由人界进入仙界的重要仪式过程。  关键词:祠主;升仙仪式;楼阁拜谒图;王母仙界  
〔关键词〕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心灵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困难重重的工作,投身其中,需要有冲劲,有耐力,有激情,有智慧;心理教师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背起行囊,需要有勇气,有志向,有热忱,有  胸怀。”  自从2009年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天津市津南区一所中学参加工作,我踏上心理健康教育这条道路转眼已过去五年。五年的专职心理教师经历,已足够留给我上述切身感受。  回首这五年,有过迷茫,
〔关键词〕教师;文化创新;文化定势;内部动力  当下,“创新”是个“出镜率”很高的词,在教育界也不例外。在课题研讨、成果交流、经验分享、听课评课的过程中,都少不了这两个字的参与。教育创新需要教师的创新,有创造力的学生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来培养,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建立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机制,呼吁教师的文化创新。“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态度倾向等,都会对其文化创新
〔关键词〕 游戏;心理活动课;教学模式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钟志农老师曾介绍过,浙江省在2007 年“百课万人”心理辅导课展示活动中,在浙江大学等高校专家的指导下,尝试总结并推出了12种活动课型。同样的,上海市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五届课程大赛的带动下也经历了井喷式发展。  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开启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良好开端,营造了良好的课程研究氛围,推出了一批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