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5年在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对中棉所50进行不同密度(6.75万~12.00万株/hm2)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籽棉平均产量为4 477.5 kg/hm2,8.25万~90.0万株/hm2是最适宜的种植密度,籽棉和皮棉产量都是最高,籽棉产量均在4 950 kg/hm2以上,为棉花机械化操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短季棉;中棉所50;种植密度;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013-02
Abstract The high-yield cultivation study of different density(67 500~120 000 plants/hm2)of short-season cotton Zhongmiansuo 50 were carried out in Fu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Anhui Province in 2015.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yield of seed cotton was 4 477.5 kg/hm2,82 500~90 000 plants/hm2 was the most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and seed cotton and lint yield both were highest,yield of seed cotton were above 4 950 kg/hm2,which 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tton mechanization operation.
Key words short-season cotton;Zhongmiansuo 50;planting density;high-yield cultivation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工业原料。棉花在阜阳市有着很久的栽培历史,近年来,由于棉花机械化率太低,成本高,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因此,棉花机械化发展就成为必要,短季棉适用棉花机械化发展。中棉所50目前是阜阳市主要的短季棉栽培品种,在阜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地对中棉所50进行不同密度试验研究,得出短季棉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本地区短季棉棉花种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1-3]。试验主要是研究不同密度对中棉所50总产量的影响,探讨适合短季棉高产种植密度,为以后短季棉机械化发展做准备。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地处温暖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温度和雨量自北向南递增,光照充足,气候兼有南北之长,这非常适合短季棉生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阜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土壤为砂黏土,土壤肥力中等,具有典型代表性。前茬作物为冬小麦。
1.2 试验材料
供试棉花为中棉所50(囯审棉2007013),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双价转基因短季棉新品种。中棉所50在阜阳棉区的生育期为107 d左右,结铃性好,丰产性好,2015年加强田间管理后基本没有晚熟桃。铃卵圆形有尖,单铃重6.3~6.8 g,衣分37%~40%,果枝始节位为4节左右。吐絮畅、集中,絮色白,易采摘。该品种属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的早熟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8个密度处理,分别为6.75万、7.50万、8.25万、9.00万、9.75万、10.50万、11.25万、12.00万株/hm2。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13.2 m2(实行宽窄行,宽0.8 m,窄0.4 m,行长5.12 m),4行区种植,定苗时根据不同密度在同一行长的情况下按其不同密度拉绳定株距。
1.4 试验方法
实行机械免耕直播,6月5日开始播种,棉籽播种后当天喷施乙草胺进行封闭,可以有效防治杂草[4-6]。在苗期,1~2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各小区按处理设计同一时间进行定苗,3片真叶时定苗;前茬作物是冬小麦,在播种的时候没有施肥,7月8日追施复合肥(15-15-15)450 kg/hm2、尿素225 kg/hm2。开花期,8月6日上午打頂,之后又进行了2次化控,施药量分别为60、90 mL/hm2。10月10日开始拾花,10月18日用乙烯利进行催熟,施药量为2 250 g/hm2,效果明显,最后一次拾花在11月3日。结束后对棉杆及时进行机械粉碎还田,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中棉所50生育进程的影响
棉花生育期是指从出苗到吐絮的天数。不同种植密度下对中棉所50生育情况见表1,生育期相差不大,相差仅1~2 d,可见种植密度因子对中棉所50的生育进程影响小。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中棉所50的农艺性状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种植密度对最终的株高有影响,密度低和密度高的株高较高,对第一果枝节位没有影响,对果枝数有影响,但没有规律,单株铃数随着密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在高密度在种植下因为株数多使得棉花的纵向生长受到抑制,导致株铃数在减少。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中棉所50产量的影响
棉花产量形成是个体发育和群体产生的系列过程。皮棉产量与籽棉产量及衣分密切相关,铃重与皮棉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较高密度下单铃重大,但到一定高密度后单铃重逐渐减小,8.25万、9.00万株/hm2的密度在试验中相近,单铃重值相差不大,都在6.70 g左右,单铃重相对稳定,7.50万株/hm2的单铃重最小是6.30 g左右,10.50万株/hm2的单铃重最大是6.80 g左右,两者相差0.50 g左右。
从图2可以看出,籽棉产量随着密度增加总体先增加后减少,8.25万~9.00万株/hm2产量是最高,皮棉产量变化趋势和籽棉产量一致,通过皮棉产量、籽棉产量及衣分三者之间关系可以得出衣分随着密度增加没有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短季棉中棉所50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改变单株铃数一定变化,同时单铃重也在变化。棉花栽培的主要目标是收获高产、优质的棉花,而种植密度对棉花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棉花种植密度的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农作物机械化极高,棉花生产必需适应这一情况,不然将严重阻碍其发展,短季棉的发展适应机械化,短季棉合理种植密度将推动机械化发展。本试验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对棉花的农艺性状、产量等方面影响,得出8.25万~9.00万株/hm2是最适宜的种植密度;同时本试验还尽可能减少对播种冬小麦的影响,将棉杆粉碎还田,在减少对后茬作物播种影响的前提下解决了“一年两熟”粮棉争地问题,为棉花机械化播种、采收、棉杆粉碎提供参考。
4 参考文献
[1] 冯邦杰,潘志金.短季棉发展优势及栽培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47-48.
[2]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棉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喻树声.我国棉花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棉花,2004,31(9):5-6.
[4] 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5] 冯邦杰,潘志金,马慧慧.种植密度对中棉所50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4(1):52-53.
[6] 娄善伟,高云光,郭仁松,等.不同栽培密度对棉花植株养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4):953-958.
关键词 短季棉;中棉所50;种植密度;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013-02
Abstract The high-yield cultivation study of different density(67 500~120 000 plants/hm2)of short-season cotton Zhongmiansuo 50 were carried out in Fu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Anhui Province in 2015.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yield of seed cotton was 4 477.5 kg/hm2,82 500~90 000 plants/hm2 was the most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and seed cotton and lint yield both were highest,yield of seed cotton were above 4 950 kg/hm2,which 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tton mechanization operation.
Key words short-season cotton;Zhongmiansuo 50;planting density;high-yield cultivation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工业原料。棉花在阜阳市有着很久的栽培历史,近年来,由于棉花机械化率太低,成本高,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因此,棉花机械化发展就成为必要,短季棉适用棉花机械化发展。中棉所50目前是阜阳市主要的短季棉栽培品种,在阜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地对中棉所50进行不同密度试验研究,得出短季棉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本地区短季棉棉花种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1-3]。试验主要是研究不同密度对中棉所50总产量的影响,探讨适合短季棉高产种植密度,为以后短季棉机械化发展做准备。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地处温暖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温度和雨量自北向南递增,光照充足,气候兼有南北之长,这非常适合短季棉生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阜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土壤为砂黏土,土壤肥力中等,具有典型代表性。前茬作物为冬小麦。
1.2 试验材料
供试棉花为中棉所50(囯审棉2007013),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双价转基因短季棉新品种。中棉所50在阜阳棉区的生育期为107 d左右,结铃性好,丰产性好,2015年加强田间管理后基本没有晚熟桃。铃卵圆形有尖,单铃重6.3~6.8 g,衣分37%~40%,果枝始节位为4节左右。吐絮畅、集中,絮色白,易采摘。该品种属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的早熟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8个密度处理,分别为6.75万、7.50万、8.25万、9.00万、9.75万、10.50万、11.25万、12.00万株/hm2。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13.2 m2(实行宽窄行,宽0.8 m,窄0.4 m,行长5.12 m),4行区种植,定苗时根据不同密度在同一行长的情况下按其不同密度拉绳定株距。
1.4 试验方法
实行机械免耕直播,6月5日开始播种,棉籽播种后当天喷施乙草胺进行封闭,可以有效防治杂草[4-6]。在苗期,1~2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各小区按处理设计同一时间进行定苗,3片真叶时定苗;前茬作物是冬小麦,在播种的时候没有施肥,7月8日追施复合肥(15-15-15)450 kg/hm2、尿素225 kg/hm2。开花期,8月6日上午打頂,之后又进行了2次化控,施药量分别为60、90 mL/hm2。10月10日开始拾花,10月18日用乙烯利进行催熟,施药量为2 250 g/hm2,效果明显,最后一次拾花在11月3日。结束后对棉杆及时进行机械粉碎还田,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中棉所50生育进程的影响
棉花生育期是指从出苗到吐絮的天数。不同种植密度下对中棉所50生育情况见表1,生育期相差不大,相差仅1~2 d,可见种植密度因子对中棉所50的生育进程影响小。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中棉所50的农艺性状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种植密度对最终的株高有影响,密度低和密度高的株高较高,对第一果枝节位没有影响,对果枝数有影响,但没有规律,单株铃数随着密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在高密度在种植下因为株数多使得棉花的纵向生长受到抑制,导致株铃数在减少。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中棉所50产量的影响
棉花产量形成是个体发育和群体产生的系列过程。皮棉产量与籽棉产量及衣分密切相关,铃重与皮棉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较高密度下单铃重大,但到一定高密度后单铃重逐渐减小,8.25万、9.00万株/hm2的密度在试验中相近,单铃重值相差不大,都在6.70 g左右,单铃重相对稳定,7.50万株/hm2的单铃重最小是6.30 g左右,10.50万株/hm2的单铃重最大是6.80 g左右,两者相差0.50 g左右。
从图2可以看出,籽棉产量随着密度增加总体先增加后减少,8.25万~9.00万株/hm2产量是最高,皮棉产量变化趋势和籽棉产量一致,通过皮棉产量、籽棉产量及衣分三者之间关系可以得出衣分随着密度增加没有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短季棉中棉所50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改变单株铃数一定变化,同时单铃重也在变化。棉花栽培的主要目标是收获高产、优质的棉花,而种植密度对棉花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棉花种植密度的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农作物机械化极高,棉花生产必需适应这一情况,不然将严重阻碍其发展,短季棉的发展适应机械化,短季棉合理种植密度将推动机械化发展。本试验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对棉花的农艺性状、产量等方面影响,得出8.25万~9.00万株/hm2是最适宜的种植密度;同时本试验还尽可能减少对播种冬小麦的影响,将棉杆粉碎还田,在减少对后茬作物播种影响的前提下解决了“一年两熟”粮棉争地问题,为棉花机械化播种、采收、棉杆粉碎提供参考。
4 参考文献
[1] 冯邦杰,潘志金.短季棉发展优势及栽培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47-48.
[2]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棉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喻树声.我国棉花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棉花,2004,31(9):5-6.
[4] 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5] 冯邦杰,潘志金,马慧慧.种植密度对中棉所50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4(1):52-53.
[6] 娄善伟,高云光,郭仁松,等.不同栽培密度对棉花植株养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4):95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