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和依据。诗歌的意象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如艾青的诗《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望着海洋……”。这首诗中的“礁石”作为象征体,贯注了诗人人生体验的真缔,象征了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比喻性意象。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香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
(三)描述性意象。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绝句通过描述性的意象“空山”、“返景”、“深林”、“青苔”等渲染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气氛,其中渗透了作者追求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和以画意入诗的审美情趣。
(四)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绘写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王国绎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鉴赏、教学诗歌都要了解诗的这个特征。意境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工艺术境界。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词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强调了诗歌创作中意境创造的重要性。可以说,有无境界,是衡量一首诗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情深意远。意境熔铸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又蕴含在诗的形象之中。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如北宋晏殊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有意境的诗歌就是这样既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多方面的情感思想的启迪。
情感和景物的和谐统一。词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当然这个统一不是二者简单罗列,而是自然地融为一体。怎样才能使情景交融,高度和谐呢?别林斯基说:“思想是通过形象说出来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想象”。可见艺术想象是使情景交融的主要手段。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大胆想象,神思天外,写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积极进取的精神,可谓情与景的高度统一。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眺诗句)。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以此写景,乃为活景。”这段话的含义是写活景物,必须使真感情与真景物自然融合。要做到这一点,艺术想象是必不可少的。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昧,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一)象征性意象:如艾青的诗《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望着海洋……”。这首诗中的“礁石”作为象征体,贯注了诗人人生体验的真缔,象征了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比喻性意象。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香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
(三)描述性意象。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绝句通过描述性的意象“空山”、“返景”、“深林”、“青苔”等渲染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气氛,其中渗透了作者追求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和以画意入诗的审美情趣。
(四)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绘写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王国绎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鉴赏、教学诗歌都要了解诗的这个特征。意境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工艺术境界。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词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强调了诗歌创作中意境创造的重要性。可以说,有无境界,是衡量一首诗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情深意远。意境熔铸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又蕴含在诗的形象之中。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如北宋晏殊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有意境的诗歌就是这样既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多方面的情感思想的启迪。
情感和景物的和谐统一。词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当然这个统一不是二者简单罗列,而是自然地融为一体。怎样才能使情景交融,高度和谐呢?别林斯基说:“思想是通过形象说出来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想象”。可见艺术想象是使情景交融的主要手段。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大胆想象,神思天外,写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积极进取的精神,可谓情与景的高度统一。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眺诗句)。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以此写景,乃为活景。”这段话的含义是写活景物,必须使真感情与真景物自然融合。要做到这一点,艺术想象是必不可少的。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昧,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