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存储公司BOX,最近从私人投资者手中募得1.25亿美元,用于企业的继续成长和拓展国际市场,从而维持其10亿美元的估值。这些都是亚伦·列维和他的团队多年来的付出应得的。
15年前,BOX公司同样赚钱,列维本可以把BOX带向上市,在公众市场寻求成长的资本,如果投资者从2011年年中开始投资,那时的公司净值只有6亿美元,而到了一年后的今天,BOX公司的估值已达到12亿美元。如果BOX公司对公众开放,投资者获得的资本增值要远远高于一般储蓄。如果是在硅谷网络潮的年代,像BOX这种小公司就会很迅速地被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
但直到今天,BOX依然保持私有化。一旦它上市,就不再能维持其高速增长。其实近年来,BOX也不断向上市公司靠拢。他们将很大精力花在宣传上,但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另一方面,公众并非是这些增长的受益者,实际上也没有门路去投资一些增长好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受益者一般都是风险资本家、私募股权投资者和公司内部人士。他们会利用BOX以及其他快速成长的私企,得到比普通投资者和散户无法企及的收益。所以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两级分化,一部分人财富不断萎缩,另一部分人则成了财富的集中营。正是这种贪婪和分配模式,使得硅谷由一个创造性十足、新技术的摇篮,变成了追逐资本的游戏场所。大多数创业者的最终目标是上市并卖掉企业,所以创新被抹杀了。
Facebook的投资者就遭遇了类似的情况。早在Greylock Partners和Meritech2006年入股2750万美元的时候,Facebook的估值为5.5亿美元。该公司在此后的6年里,市值增加了100倍。如果在公开市场,能获得这样的回报吗?相反,在其最高速增长的阶段,Facebook做了6轮大型的私募,而在它高速增长的阶段,受益的是那些私募投资者如创业邦、数码天空科技、李嘉诚家族、三点资本等。这些都是在Facebook上市之前入股并获得超高的收益率。
不止是发行定价过高,在上市第一天还经常有大范围的波动,或者投资银行会拉高价格。自Facebook上市以来,其市值平均每天下滑7.5亿美元,而投资者在不断流失。这被认为是美国资本市场的最大败笔。尽管苹果公司相比Facebook而言并非那么完美,但乔布斯从2005年10月到2007年5月期间把公司的市值从480亿美元提高到1040亿美元,而他所做的就是开发了iPhone,Facebook做了什么?
即使在今天,Facebook股价还是一降再降。那些上市之前入股的公司,收益至少翻倍。当然,这不包括高盛及其客户,他们最终放弃在Facebook市值500亿美元的时候买入。最终,风投和私募股权投资者获取了爆炸式的收益,而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财富每天都在流失。
Facebook并非是一个例外,美国的高科技企业上市后类似Facebook表现的越来越多。很难找出一只IPO之后还能表现很好的科技股。LinkedIn自2011年5月IPO之后上涨36%已经算最好的了。如果这家公司的IPO提前3年,其市值已经上涨了7倍。私人投资者上市前的突击入股的手法在过去5年内的全球资本市场上屡见不鲜,“截获”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如今,远离公开市场,能帮助初创企业专注于长期目标,而不是寻求短期收益。如果上市,还需有上市费用、律师费和会计审计费的成本。此外,还有活跃的股东的干预,而且不能避免对冲基金的干预和敌意收购的可能性,比如浑水公司就不会去关注一家非上市企业。
所以很多企业放弃IPO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的企业却有一些更有害的转变,就是在IPO启动之前增加几轮大规模的融资,从而将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再度向VC和PE风险资本家转移。在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公共养老基金和其他资本大户受益太多,许多小投资者都被套在“硅谷概念”之上。
最后,在IPO时买进股票是投机,而不是投资。新股自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处于高风险中,如果投资者在没有做尽职调查和权衡风险的情况下投资IPO,那么他们应该沉默,而不是大骂损失。Facebook的IPO是一个失败,因为没有更大的傻瓜来推动价格上涨。
15年前,BOX公司同样赚钱,列维本可以把BOX带向上市,在公众市场寻求成长的资本,如果投资者从2011年年中开始投资,那时的公司净值只有6亿美元,而到了一年后的今天,BOX公司的估值已达到12亿美元。如果BOX公司对公众开放,投资者获得的资本增值要远远高于一般储蓄。如果是在硅谷网络潮的年代,像BOX这种小公司就会很迅速地被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
但直到今天,BOX依然保持私有化。一旦它上市,就不再能维持其高速增长。其实近年来,BOX也不断向上市公司靠拢。他们将很大精力花在宣传上,但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另一方面,公众并非是这些增长的受益者,实际上也没有门路去投资一些增长好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受益者一般都是风险资本家、私募股权投资者和公司内部人士。他们会利用BOX以及其他快速成长的私企,得到比普通投资者和散户无法企及的收益。所以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两级分化,一部分人财富不断萎缩,另一部分人则成了财富的集中营。正是这种贪婪和分配模式,使得硅谷由一个创造性十足、新技术的摇篮,变成了追逐资本的游戏场所。大多数创业者的最终目标是上市并卖掉企业,所以创新被抹杀了。
Facebook的投资者就遭遇了类似的情况。早在Greylock Partners和Meritech2006年入股2750万美元的时候,Facebook的估值为5.5亿美元。该公司在此后的6年里,市值增加了100倍。如果在公开市场,能获得这样的回报吗?相反,在其最高速增长的阶段,Facebook做了6轮大型的私募,而在它高速增长的阶段,受益的是那些私募投资者如创业邦、数码天空科技、李嘉诚家族、三点资本等。这些都是在Facebook上市之前入股并获得超高的收益率。
不止是发行定价过高,在上市第一天还经常有大范围的波动,或者投资银行会拉高价格。自Facebook上市以来,其市值平均每天下滑7.5亿美元,而投资者在不断流失。这被认为是美国资本市场的最大败笔。尽管苹果公司相比Facebook而言并非那么完美,但乔布斯从2005年10月到2007年5月期间把公司的市值从480亿美元提高到1040亿美元,而他所做的就是开发了iPhone,Facebook做了什么?
即使在今天,Facebook股价还是一降再降。那些上市之前入股的公司,收益至少翻倍。当然,这不包括高盛及其客户,他们最终放弃在Facebook市值500亿美元的时候买入。最终,风投和私募股权投资者获取了爆炸式的收益,而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财富每天都在流失。
Facebook并非是一个例外,美国的高科技企业上市后类似Facebook表现的越来越多。很难找出一只IPO之后还能表现很好的科技股。LinkedIn自2011年5月IPO之后上涨36%已经算最好的了。如果这家公司的IPO提前3年,其市值已经上涨了7倍。私人投资者上市前的突击入股的手法在过去5年内的全球资本市场上屡见不鲜,“截获”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如今,远离公开市场,能帮助初创企业专注于长期目标,而不是寻求短期收益。如果上市,还需有上市费用、律师费和会计审计费的成本。此外,还有活跃的股东的干预,而且不能避免对冲基金的干预和敌意收购的可能性,比如浑水公司就不会去关注一家非上市企业。
所以很多企业放弃IPO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的企业却有一些更有害的转变,就是在IPO启动之前增加几轮大规模的融资,从而将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再度向VC和PE风险资本家转移。在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公共养老基金和其他资本大户受益太多,许多小投资者都被套在“硅谷概念”之上。
最后,在IPO时买进股票是投机,而不是投资。新股自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处于高风险中,如果投资者在没有做尽职调查和权衡风险的情况下投资IPO,那么他们应该沉默,而不是大骂损失。Facebook的IPO是一个失败,因为没有更大的傻瓜来推动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