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政务公开,建立并完善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政府门户网站为龙头、以财政政务信息发布(包括财政制度法规、财政资金使用、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财政监督等在内)为核心的财政政务信息公开系统,是民生财政建设和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财政部门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是百姓财政、民生财政的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当前民生财政建设存在的一些不足
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都围绕公共财政、民生财政建设,加快了各项财政改革的步伐,出台的改革方案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投向民生建设方向的财政资金份量也越来越重。但与改革相应,面向公众的宣传推介措施,指向自身的管理完善与监督措施,都似乎显得软弱无力,存在诸多不足,使财政改革经常处于缺乏及时的前方开路准备和有力的后方平台支援的孤立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一)缺少对社会普通群众进行广泛及时的财政改革政策宣传。目前,很多地方的财政部门在实施财政改革、启动新的财政体制时,基本上是根据上级财政部门或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指令,在职权范围内不折不扣地做好技术配套与流程准备工作。对于这些财政政策、制度革新的社会宣传,则考虑得较少。因此,尽管财政各项改革一直在快车道上全力运行,但其相关政策内涵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却可能陌生度惊人。
(二)缺乏对各单位责任人和财会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财政制度释疑辅导。相对于一般群众,专业财会人员虽然财务基础较好,但由于一来近年财政改革步子快,体制更新快,要求财会人员脑子转换快;二来专业财务人员承担具体的直接配合改革进行实践操作的工作,对新制度的理解必须尽可能准确,因此,仅靠一两次大型培训泛泛而谈,再拿一叠文件回去自己琢磨,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出台的政策或制度是统一不变,但具体到单位的实际情况会是千差万别,而且财会人员执行水平、理解能力也不是平齐一刀切,大量随机的政策理解上的盲点层出不穷,“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错漏情形,也就容易出现了。
(三)缺乏向财政政策主要受益群体发布快捷同步的财政政策资金信息的手段。现在的财政资金补贴渠道与发放程序,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的自上而下、层层下拨的严格程序,从资金的安全运行来说,这种模式有它的优点与必要性,但从资金到位效率与反向监督的角度来说,就有显得不足的地方。由于应受益群众对应得多少国家补贴或投资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掌握,就给诸多中间环节里滋生腐败,出现截挪财政资金现象留出了丰足的温床。
(四)缺乏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就民生财政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的实时互动有效平台。从当前现状看,与“资金流”的稳健运行相比,自上而下的直接面向基层的直达“信息流”本来已是偏少,自下而上的反馈“信息流”更难找到畅通有效的表达渠道。政务公开工程在全国已建设了好些年,但公开模式基本上是单向发布多,双向沟通少,使公开效果一是被大打折扣,二是究竟效果几何,心里没底,只好广种薄收,再不然干脆流于形式,应付上级。全方位的政务公开,就有可能演变成了走过场的“对上”公开。缺乏互动、无法互动,成为政务公开工作可能丧失生机的一个 “死结”。
二、建立并完善以网络为依托的财政政务公开一体化信息系统
湖北省自2006年在全国率先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走过了八个年关发展迄今已有地方网站117家。自2008年5月1日起,政府信息公開条例开始正式施行。这部专门为政府信息公开而制定的法规特色鲜明,它要求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这标志着国家在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社会的日益成型,以四通八达、海量快捷为特点的互联网,改革了传统政务公开的实物展览发放模式。以大量政策信息上网公开为突破口,完美地实现信息发布与反馈的双向互动的崭新财政政务公开模式,正在显现它将有力的推动“民生财政”建设的诱人前景。2006年以来,在湖北省全省范围内蓬勃兴起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建设工作,就是财政政务公开服务于“民生财政”建设的一个有效尝试和排头兵。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主要举措。我区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推行八年来,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规范财政和编制工作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公开网可以成为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宣传网”。
“凡事预则立”。宣传既是打下思想基础,又是建立知识储备,还可同步释疑。以笔者所在区为例,几年来,陆续推开的财政改革已达十几项之多。每项改革前期,都要召集相关部门领导和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资料叠起来是厚厚一摞。这么多新内容,即使专业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才渐渐领会,何况一般社会群众。因此,尽管财政各项改革本着“服务民生、提高效率”的宗旨,与百姓陆续见面,但由于群众接受新事物有一个过程,因此改革进程中的不理解、不适应,还是让改革的积极效应打了折扣。应急式的培训次数少、宣传面窄,且泛泛而谈,满足不了社会公众对新信息的随时了解的要求,即使是专业财务人员,对一个全新的政策精神,也有一个学习吸收的过程。因此,大力发挥政务公开网这个宣传平台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已设置了许多合理的板块,如“公示公告”、“政务公开新闻”、“财政办事指南”、“财政专项资金”、“财政政务信息”、“资金查询”、“网上服务”等等,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不妨再深挖一下,如在“财政政策”这一板块,不妨增加两个栏目。一栏为“财政改革政策通俗讲解”,专门针对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的普通百姓,对各项财政改革政策,进行普及式的讲解,方便他们在家中或网吧、办公室点击查阅;一栏为“专业答疑栏”,可以集中地在网上反映问题,在网上快捷答疑,方便业务往来或办事人员与财政管理部门之间进行互动沟通。通过双管齐下,进行有较强针对性的财政改革政策宣传。 (二)公开网可以成为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监督网”。
加强财政监督是振兴国家财政、规范财经秩序的重要措施,是分配、执行、监督三环制约的财政运行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在构建公共财政进程中,财政监督必须与财政改革同步进行。当前,随着部门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等多项财政改革的实施,财政资金“分配”环节日益科学透明和规范。因此,财政“监督”环节也必须迅速适应这种变化,建立起新型的与财政管理同步的监督制约机制。改传统的事后监督为财政资金的事前事中实时全过程监控。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与时俱进,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财政监督工作之中。结合当前县区级财政系统网络建设实际,借助政务公开网的强大平台,是可以找到突破口,打开新局面的。以我们所在的张湾区为例,今年上半年省定应上网资金30项,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实际已公开财政资金30项,金额7467.6658 万元,其中到人(户)资金17项,户数184906户,金额5254.4158万元;到项目资金13项,项目数378项,金额2222.25万元;我区公开自行扩大上网资金2012年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项,户数386户,金额24.95万元。所有公开资金均做到了及时、完整、准确,公开率100%。全区应公开行政事业单位数215个,公开编制数2898名,其中行政编制数522名,工勤编制28名;事业编制数2348名。现全区党政群行政机关、区委、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已全部上网公开,公开人员2984名,其中在职2836名,其他岗位148,上网率为100%。
这些资金和编制信息的及时公开,几乎将群众关心的财经热点、敏感点全部放置于“阳光”之下。既便于接受群众的广泛监督,也便于财政监督力量的追踪到位。同时,还有利于将两种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大对群众举报问题的查处力度,构建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来弥补财政监督的薄弱环节。财政部门通过围绕财政工作重点(如财政各项改革)来集中公开相关财政资金,又可引导社会监督的力量围绕这引起财政中心工作来查缺补漏,汇聚成一支广为分布却又目标一致的“编外”监督队伍。上述二者之间良性互动,必将促进公开网发挥出“监督网”的作用,将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保障网越织越细,越织越牢,达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效果。
(三)公开网可以成为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互动网”。
作为关键性的综合协调部门,财政部门出台的任何一项体制改革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部门联动、各界配合。财政与编制公开网站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互联互动”优势,正好可助一臂之力。为群众查询各类政策规定提供了丰富详尽的信息资源。但从另一角度看,仍有几点不足:一是文字、数据发布属单向发布,无法互动。有可能群众热切关注的找不到,过时无用或大而不当的信息却不少。二是发布的政策制度基本上是“原装”文件式,文化层次不高的群众或非业内人士有可能“有眼不识泰山”,不知从何入手解读。三是对于与财政各项改革推进密切相关的各单位财务人员或办事人员来说,财政部门应该与他们有种类似“娘家”的亲切关系。但打开公开网,也可能无法从中获取所需的相对精准也相对稀少的最新对口指导信息,无法找到一种网上“娘家”的感觉。这三点不足极大限制了公开网站上的大量信息资源被及时广泛地利用。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筆者认为,不妨从“互动性”上创新思路,借鉴互联网上“博客”等全新模式,开出一条良性互动的绿色通道。作为一种方向性的设想,这种“财苑博客”(姑且名之)的管理者可以是财政部门,各单位财务人员或相关人员可实名注册博客用户,一般群众可以用游客身份访问。公开网首页推荐栏以管理者发布的财政政策信息帖为主,用户和游客有更多机会跟帖提问或建议。管理员还可以用访问注册用户的博客的形式,来掌握各单位改革进度情况,或个别指导,或集中发帖指导。在此基础上,还可网上聘请监督员,赋予这类用户一定权限,协助“巡视”管理。
此外,相对于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区直部门及各乡镇单位工作人员的网络操作水平普遍有限。在推进公开网建设步伐的同时,还应及时辅之以对各单位财务等相关人员的电脑技能专项培训,使之熟悉打字、上网、发贴子等基本电脑用法,为公开网站诸多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建立健全“两公开”网络管理机制,明确上下业务联系机构,做到上下业务衔接统一,责任明确,使省、市、区能步调一致,进而整体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要使政务公开长期的发展下去,省里就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比如"政务公开处"下面有对应的处来管就好办事。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财政与编制各自为阵的局面或由财政一肩统管的局面。
(二)在政务公开宣传方面,伴随着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农村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好转。但是受财力和电脑技术普及程度的影响,按省政务公开方案的要求,一村一个规范化查询点尚不符合山区农村的实际。建议在宣传上,一是由上到下采取不同形式,比如电视、报纸、群众会等方式继续扩大政务公开网的社会知晓面;二是分期分批组织培训一批能够真正上网查询、义务为群众服务的查询员,同时也可作为政务公开的信息反馈联络员;三是由省里对有上网条件的村组农户统一给予适当经济补助,或采取统一的奖励政策,规范引导,帮助群众上网查询所需的政策和数据信息。多种并举,整体推动。
(三)建议省法规税政处自上而下收集整理出近几年各项惠民惠农政策,特别是在“两公开”网上公开的资金分配政策、依据、标准、申请程序、发放范围等编制成册发放到各地政务公开机构,由这些机构在组织流动查询或进行其它宣传活动方式时发放到村到社区到人身体力行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杜绝暗箱操作,由上面收集的优点是规范全面,高效准确。
一、当前民生财政建设存在的一些不足
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都围绕公共财政、民生财政建设,加快了各项财政改革的步伐,出台的改革方案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投向民生建设方向的财政资金份量也越来越重。但与改革相应,面向公众的宣传推介措施,指向自身的管理完善与监督措施,都似乎显得软弱无力,存在诸多不足,使财政改革经常处于缺乏及时的前方开路准备和有力的后方平台支援的孤立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一)缺少对社会普通群众进行广泛及时的财政改革政策宣传。目前,很多地方的财政部门在实施财政改革、启动新的财政体制时,基本上是根据上级财政部门或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指令,在职权范围内不折不扣地做好技术配套与流程准备工作。对于这些财政政策、制度革新的社会宣传,则考虑得较少。因此,尽管财政各项改革一直在快车道上全力运行,但其相关政策内涵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却可能陌生度惊人。
(二)缺乏对各单位责任人和财会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财政制度释疑辅导。相对于一般群众,专业财会人员虽然财务基础较好,但由于一来近年财政改革步子快,体制更新快,要求财会人员脑子转换快;二来专业财务人员承担具体的直接配合改革进行实践操作的工作,对新制度的理解必须尽可能准确,因此,仅靠一两次大型培训泛泛而谈,再拿一叠文件回去自己琢磨,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出台的政策或制度是统一不变,但具体到单位的实际情况会是千差万别,而且财会人员执行水平、理解能力也不是平齐一刀切,大量随机的政策理解上的盲点层出不穷,“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错漏情形,也就容易出现了。
(三)缺乏向财政政策主要受益群体发布快捷同步的财政政策资金信息的手段。现在的财政资金补贴渠道与发放程序,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的自上而下、层层下拨的严格程序,从资金的安全运行来说,这种模式有它的优点与必要性,但从资金到位效率与反向监督的角度来说,就有显得不足的地方。由于应受益群众对应得多少国家补贴或投资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掌握,就给诸多中间环节里滋生腐败,出现截挪财政资金现象留出了丰足的温床。
(四)缺乏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就民生财政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的实时互动有效平台。从当前现状看,与“资金流”的稳健运行相比,自上而下的直接面向基层的直达“信息流”本来已是偏少,自下而上的反馈“信息流”更难找到畅通有效的表达渠道。政务公开工程在全国已建设了好些年,但公开模式基本上是单向发布多,双向沟通少,使公开效果一是被大打折扣,二是究竟效果几何,心里没底,只好广种薄收,再不然干脆流于形式,应付上级。全方位的政务公开,就有可能演变成了走过场的“对上”公开。缺乏互动、无法互动,成为政务公开工作可能丧失生机的一个 “死结”。
二、建立并完善以网络为依托的财政政务公开一体化信息系统
湖北省自2006年在全国率先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走过了八个年关发展迄今已有地方网站117家。自2008年5月1日起,政府信息公開条例开始正式施行。这部专门为政府信息公开而制定的法规特色鲜明,它要求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这标志着国家在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社会的日益成型,以四通八达、海量快捷为特点的互联网,改革了传统政务公开的实物展览发放模式。以大量政策信息上网公开为突破口,完美地实现信息发布与反馈的双向互动的崭新财政政务公开模式,正在显现它将有力的推动“民生财政”建设的诱人前景。2006年以来,在湖北省全省范围内蓬勃兴起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建设工作,就是财政政务公开服务于“民生财政”建设的一个有效尝试和排头兵。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主要举措。我区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推行八年来,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规范财政和编制工作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公开网可以成为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宣传网”。
“凡事预则立”。宣传既是打下思想基础,又是建立知识储备,还可同步释疑。以笔者所在区为例,几年来,陆续推开的财政改革已达十几项之多。每项改革前期,都要召集相关部门领导和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资料叠起来是厚厚一摞。这么多新内容,即使专业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才渐渐领会,何况一般社会群众。因此,尽管财政各项改革本着“服务民生、提高效率”的宗旨,与百姓陆续见面,但由于群众接受新事物有一个过程,因此改革进程中的不理解、不适应,还是让改革的积极效应打了折扣。应急式的培训次数少、宣传面窄,且泛泛而谈,满足不了社会公众对新信息的随时了解的要求,即使是专业财务人员,对一个全新的政策精神,也有一个学习吸收的过程。因此,大力发挥政务公开网这个宣传平台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已设置了许多合理的板块,如“公示公告”、“政务公开新闻”、“财政办事指南”、“财政专项资金”、“财政政务信息”、“资金查询”、“网上服务”等等,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不妨再深挖一下,如在“财政政策”这一板块,不妨增加两个栏目。一栏为“财政改革政策通俗讲解”,专门针对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的普通百姓,对各项财政改革政策,进行普及式的讲解,方便他们在家中或网吧、办公室点击查阅;一栏为“专业答疑栏”,可以集中地在网上反映问题,在网上快捷答疑,方便业务往来或办事人员与财政管理部门之间进行互动沟通。通过双管齐下,进行有较强针对性的财政改革政策宣传。 (二)公开网可以成为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监督网”。
加强财政监督是振兴国家财政、规范财经秩序的重要措施,是分配、执行、监督三环制约的财政运行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在构建公共财政进程中,财政监督必须与财政改革同步进行。当前,随着部门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等多项财政改革的实施,财政资金“分配”环节日益科学透明和规范。因此,财政“监督”环节也必须迅速适应这种变化,建立起新型的与财政管理同步的监督制约机制。改传统的事后监督为财政资金的事前事中实时全过程监控。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与时俱进,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财政监督工作之中。结合当前县区级财政系统网络建设实际,借助政务公开网的强大平台,是可以找到突破口,打开新局面的。以我们所在的张湾区为例,今年上半年省定应上网资金30项,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实际已公开财政资金30项,金额7467.6658 万元,其中到人(户)资金17项,户数184906户,金额5254.4158万元;到项目资金13项,项目数378项,金额2222.25万元;我区公开自行扩大上网资金2012年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项,户数386户,金额24.95万元。所有公开资金均做到了及时、完整、准确,公开率100%。全区应公开行政事业单位数215个,公开编制数2898名,其中行政编制数522名,工勤编制28名;事业编制数2348名。现全区党政群行政机关、区委、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已全部上网公开,公开人员2984名,其中在职2836名,其他岗位148,上网率为100%。
这些资金和编制信息的及时公开,几乎将群众关心的财经热点、敏感点全部放置于“阳光”之下。既便于接受群众的广泛监督,也便于财政监督力量的追踪到位。同时,还有利于将两种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大对群众举报问题的查处力度,构建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来弥补财政监督的薄弱环节。财政部门通过围绕财政工作重点(如财政各项改革)来集中公开相关财政资金,又可引导社会监督的力量围绕这引起财政中心工作来查缺补漏,汇聚成一支广为分布却又目标一致的“编外”监督队伍。上述二者之间良性互动,必将促进公开网发挥出“监督网”的作用,将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保障网越织越细,越织越牢,达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效果。
(三)公开网可以成为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互动网”。
作为关键性的综合协调部门,财政部门出台的任何一项体制改革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部门联动、各界配合。财政与编制公开网站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互联互动”优势,正好可助一臂之力。为群众查询各类政策规定提供了丰富详尽的信息资源。但从另一角度看,仍有几点不足:一是文字、数据发布属单向发布,无法互动。有可能群众热切关注的找不到,过时无用或大而不当的信息却不少。二是发布的政策制度基本上是“原装”文件式,文化层次不高的群众或非业内人士有可能“有眼不识泰山”,不知从何入手解读。三是对于与财政各项改革推进密切相关的各单位财务人员或办事人员来说,财政部门应该与他们有种类似“娘家”的亲切关系。但打开公开网,也可能无法从中获取所需的相对精准也相对稀少的最新对口指导信息,无法找到一种网上“娘家”的感觉。这三点不足极大限制了公开网站上的大量信息资源被及时广泛地利用。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筆者认为,不妨从“互动性”上创新思路,借鉴互联网上“博客”等全新模式,开出一条良性互动的绿色通道。作为一种方向性的设想,这种“财苑博客”(姑且名之)的管理者可以是财政部门,各单位财务人员或相关人员可实名注册博客用户,一般群众可以用游客身份访问。公开网首页推荐栏以管理者发布的财政政策信息帖为主,用户和游客有更多机会跟帖提问或建议。管理员还可以用访问注册用户的博客的形式,来掌握各单位改革进度情况,或个别指导,或集中发帖指导。在此基础上,还可网上聘请监督员,赋予这类用户一定权限,协助“巡视”管理。
此外,相对于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区直部门及各乡镇单位工作人员的网络操作水平普遍有限。在推进公开网建设步伐的同时,还应及时辅之以对各单位财务等相关人员的电脑技能专项培训,使之熟悉打字、上网、发贴子等基本电脑用法,为公开网站诸多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建立健全“两公开”网络管理机制,明确上下业务联系机构,做到上下业务衔接统一,责任明确,使省、市、区能步调一致,进而整体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要使政务公开长期的发展下去,省里就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比如"政务公开处"下面有对应的处来管就好办事。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财政与编制各自为阵的局面或由财政一肩统管的局面。
(二)在政务公开宣传方面,伴随着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农村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好转。但是受财力和电脑技术普及程度的影响,按省政务公开方案的要求,一村一个规范化查询点尚不符合山区农村的实际。建议在宣传上,一是由上到下采取不同形式,比如电视、报纸、群众会等方式继续扩大政务公开网的社会知晓面;二是分期分批组织培训一批能够真正上网查询、义务为群众服务的查询员,同时也可作为政务公开的信息反馈联络员;三是由省里对有上网条件的村组农户统一给予适当经济补助,或采取统一的奖励政策,规范引导,帮助群众上网查询所需的政策和数据信息。多种并举,整体推动。
(三)建议省法规税政处自上而下收集整理出近几年各项惠民惠农政策,特别是在“两公开”网上公开的资金分配政策、依据、标准、申请程序、发放范围等编制成册发放到各地政务公开机构,由这些机构在组织流动查询或进行其它宣传活动方式时发放到村到社区到人身体力行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杜绝暗箱操作,由上面收集的优点是规范全面,高效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