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要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机械类专业《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改革要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综合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培养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 “教、学、做”一体化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7-02
一、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以湖南电气职院机械类专业为例,目前每届学生人数达500人以上,这给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质、用途、工艺特点、热处理以及质量控制等。该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课程内容多、各章节独立性强、专业术语多、应用性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实训教学也难以保证学生能主动完成相关实训。因此,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中“教”的技巧
教”即为教师的“讲”。本课程传统教学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内容较抽象,教师不得不过于详细讲解教学内容,从而占整节课的时间。如何教好该课程,首先要给学习对象“把脉”,结合学院实际办学条件就地“取材”,以取得实效。本校学生主要来自本省,以湘潭及周边地区居多,多数学生的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很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用在上网或玩手机上。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充分利用职教新干线等相关资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引入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课堂讨论、分析判断,提问、研讨、互提互答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在课堂上成为“学习主体”,把平时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现场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及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要经常阅读相关文献,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和相关课题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中“学”的方法
“学”即为学生的学习反应。课程内容繁杂、概念抽象、理論枯燥等,使得学生难记忆,难理解,教师难讲解。对于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有课堂的理论教学,还要有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课程相关知识,因此,合理组织教学显得尤为关键。
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材料的性质、成分、热处理方式及其应用领域等通过实例图片或实验视频等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工程材料热处理的“四把火”,从加热、保温到冷却方式等。这种“学”,不仅需要教师拓宽专业知识面,而且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宏观把握,既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注意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密切注意学生“学”的状况,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否则学生失去对“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带着问题“学”,让学生归纳总结。学生若能抓住“学”的主线,理顺课堂讲授的重点、难点,就能保证在“学”的环节上获得材料选择、正确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学”,如采用互联网、图书馆、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平台等查询相关资料,通过企业生产实习和日常生活中接触例子,获取材料应用知识。
四、课程中“做”的学问
“做”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手做实验、实训。实验、实训是材料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实验、实训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常用材料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材料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和热处理方法等。除了课堂上传统教学以外,可利用仪器展示、实验演示、动画模拟,企业生产现场观摩等,以达到教学效果。有些实验可能无法安排学生“做”,例如有色合金、非金属材料实验和材料表面热处理等,也可利用以上方法,这样既可节约教学资源,又可达到学习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机械零件、刀具材料等相关图片到课堂中去,学生通过对实物信息的获取,提高感性认识,鼓励学生思考,并设置一些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项目等措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做”,教师应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参与工程实践,丰富自己的动手能力,成为“能工巧匠”,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做”。
五、课程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既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又是学生对学生方式的一种尝试。对职业教育而言,无论是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颇深的德国模式,还是美国的“欧林工学院”模式,都是世纪大工程背景下“教学做”的成功案例。坚持“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达到“做”的核心。在设置学习情境时,通过项目化工作任务,按照认识学生规律、职业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使学生由学生主体向职业人角色的逐步转变。
总之,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和积极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与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迎.《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03).
[2] 衣雪梅等.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
[3] 刘丘林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3(04).
[4] 孙培峰.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汽车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 “教、学、做”一体化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7-02
一、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以湖南电气职院机械类专业为例,目前每届学生人数达500人以上,这给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质、用途、工艺特点、热处理以及质量控制等。该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课程内容多、各章节独立性强、专业术语多、应用性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实训教学也难以保证学生能主动完成相关实训。因此,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中“教”的技巧
教”即为教师的“讲”。本课程传统教学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内容较抽象,教师不得不过于详细讲解教学内容,从而占整节课的时间。如何教好该课程,首先要给学习对象“把脉”,结合学院实际办学条件就地“取材”,以取得实效。本校学生主要来自本省,以湘潭及周边地区居多,多数学生的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很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用在上网或玩手机上。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充分利用职教新干线等相关资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引入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课堂讨论、分析判断,提问、研讨、互提互答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在课堂上成为“学习主体”,把平时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现场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及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要经常阅读相关文献,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和相关课题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中“学”的方法
“学”即为学生的学习反应。课程内容繁杂、概念抽象、理論枯燥等,使得学生难记忆,难理解,教师难讲解。对于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有课堂的理论教学,还要有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课程相关知识,因此,合理组织教学显得尤为关键。
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材料的性质、成分、热处理方式及其应用领域等通过实例图片或实验视频等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工程材料热处理的“四把火”,从加热、保温到冷却方式等。这种“学”,不仅需要教师拓宽专业知识面,而且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宏观把握,既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注意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密切注意学生“学”的状况,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否则学生失去对“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带着问题“学”,让学生归纳总结。学生若能抓住“学”的主线,理顺课堂讲授的重点、难点,就能保证在“学”的环节上获得材料选择、正确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学”,如采用互联网、图书馆、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平台等查询相关资料,通过企业生产实习和日常生活中接触例子,获取材料应用知识。
四、课程中“做”的学问
“做”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手做实验、实训。实验、实训是材料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实验、实训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常用材料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材料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和热处理方法等。除了课堂上传统教学以外,可利用仪器展示、实验演示、动画模拟,企业生产现场观摩等,以达到教学效果。有些实验可能无法安排学生“做”,例如有色合金、非金属材料实验和材料表面热处理等,也可利用以上方法,这样既可节约教学资源,又可达到学习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机械零件、刀具材料等相关图片到课堂中去,学生通过对实物信息的获取,提高感性认识,鼓励学生思考,并设置一些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项目等措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做”,教师应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参与工程实践,丰富自己的动手能力,成为“能工巧匠”,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做”。
五、课程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既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又是学生对学生方式的一种尝试。对职业教育而言,无论是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颇深的德国模式,还是美国的“欧林工学院”模式,都是世纪大工程背景下“教学做”的成功案例。坚持“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达到“做”的核心。在设置学习情境时,通过项目化工作任务,按照认识学生规律、职业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使学生由学生主体向职业人角色的逐步转变。
总之,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和积极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与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迎.《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03).
[2] 衣雪梅等.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
[3] 刘丘林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3(04).
[4] 孙培峰.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汽车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