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茶画欣赏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uew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唐伯虎,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那部经典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想起电影中他临场作画解救相府的情节,场面精彩,令人不能忘怀。
  唐伯虎的画,的确了得,他一生创作过不少画,而茶画是他画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唐伯虎的茶画,是明代茶画的主作,也是明代茶画的一绝。
  明代的茶艺思想,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哲学思想加深,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二是民间俗饮不断发展,茶人友爱、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各阶层民众。所以明代的茶文化中,也突出地反映了这些特点。茶画,作为茶文化的重要部分,当然离不开这些特点。
  唐伯虎一生爱茶,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爱茶、喝茶、写茶、画茶,《事茗图》是他茶画中一幅体现明代茶文化的名作。在画中,他用自己熟练的山水人物画法,勾勒出高山流水、巨石苍松、飞泉急瀑。这些景色,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在画的正中,一条溪水弯曲汩汩流过,在溪的左岸,几间房屋隐于松竹林中,房下是流水,房上是云雾缭绕。此景让人一看,宛如世外桃源。而房中门户大开,一人正在就读,案头置有茶壶、茶盏,品茶就读之意韵荡然飘出。屋外右边,一老者手持竹杖,行在小桥中,身后跟一小童,小童手中抱着古琴。也许,这又是一个契合自然的茶人。此画左边,唐伯虎自作题诗:“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有人说,这是唐伯虎心隐山林品茶就读的生活画,也有人说,这是明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人雅士隐居图。所以《事茗图》,不管是画还是书,都是明代佳品。
  如果说《事茗图》是一种朦胧的意境韵味美,那么,唐伯虎的另一幅茶画《品茶图》,则代表清晰之美。《品茶图》宛如一幅特写的镜头画,画中一位雅士稳坐于旷野之中,松树之下,他的身边放了茶杯,边品茶边听琴女弹琴。琴女坐姿优美,弹琴情入曲境。茶童则在石后煮茶。此画中人物的画面较大,人物的表情都清晰可见。
  从唐伯虎的这两幅茶画中,可以看到,他的茶画作品,是与明代的茶文化特点紧紧相连的。上面说过,明代的茶艺思想,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茶人友爱,和谐共饮。这些意韵,在两幅茶画中都得到很好的反映。
  为什么明代的茶文化主张契合自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是明代茶文化的主导与发展者,是自然派茶人的主要代表。他在政治上失意后,十分厌恶宫廷斗争,因而走向了人生的另一面——隐逸。他在隐逸的道路上,创出了自然派茶道。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失意的文人,开始步入并留恋起此道来。
  明代还有另一位著名的画家文征明,他也画了不少茶画,如《惠山茶会记》、《品茶图》等,画面都是在高山丛林之间,突出一个“隐”字,反映出了当时茶文化契合自然的特点。
  唐伯虎的茶画,是明代的绝品,在中国茶画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其他文献
“茶席”一词,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史料中并不存在。茶席的含义,应由“席”字引申而来。  在《中国汉字大辞典》中,“席”指的是“用芦苇、竹篾、蒲草等编成的坐卧垫具”。《诗经》有“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之句。在《论语》中有“君赐食,必正席,先偿之”。这里的席,已经引申为座位。“正席”,即首要或主要的席位。  后来,“席”又引申为酒席。《梁书》中有:“右卫朱异尝於酒席谓粲曰:‘卿何得已作领军面向人。’”这里的
期刊
在中国古人看来,茶饮活动的环境是否符合茶的自然属性,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境界,并在这种与茶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获得对茶更深、更丰富的心灵感受,才是至关重要的。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就展现了融品茗于自然艺术之境界中的场景。在诗中,作者描绘了一边煮茗,一边看一双娇女嬉戏玩耍,娇女嬉累了,伏在地上,“心为茶荈据,吹嘘对鼎〖钅历〗”的可爱场景。  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唐代的《宫乐图》,从画面上
期刊
刘湘云本身就是云南的一个经典符号,最初是因为谁也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出那样具有国际品质的高端酒店。  我不认识刘湘云本人,因为景迈山之茶,也算是与她有同好之缘吧,我想她一定也迷恋过景迈那种云上的快乐。   熟悉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在04年前云南一直都在大规模砍伐古茶树,因为古茶自然生长,不易采摘影响效率,滋味浓烈不易驯服,但自台湾茶王老蔡与我们合作共同将景迈古茶开发成第十届全运会指定礼品茶之后,古茶的
期刊
早在清代,大才子袁枚就在自己的《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载了武夷山当时的品茶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借鉴古人的阐述,可以看出冲泡武夷岩茶主泡器的选择上,以壶为先,以小为贵,杯以小为胜,品茶时细品慢啜。但如果选用瓷器类,则以白瓷为佳,以便察颜观色,冲
期刊
http://blog.sina.com.cn/u/1240513965    这是我期盼已久的一个十月。  我一直喜欢秋天。  我在莫斯科过了三个秋天。  三年来,我都强迫自己去爱它,像爱武夷山的秋天一样爱。  虽然没成功过,但好感渐增。  九月在莫斯科过了个不伦不类的秋天,随着九月底零度的来临,我也渐渐开始添衣,包裹心灵。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金秋银秋不如武夷山的香秋。  三年没见过武夷
期刊
采编/斯辂 黄绍锋 供图/黄丽秋 刘达友 老古 彭欢 天语 王雪郦 郑旭 衷柏夷 肖雷  参考资料/《茶席设计》(作者:乔木森)《中国茶艺学》(主编:林治)  特别鸣谢:百年香专业茶席设计机构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逸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华独有的文化符号
期刊
近年来,在国内的投资收藏领域,名茶,渐渐成为一道抢眼的风景,名茶收藏因其独特的文化地位以及群众基础,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热捧。究竟这其中有何种奥妙使其热卷全国,又有哪些商机,可以让我们发现并捕捉呢?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云南就有了茶树的栽培。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时,唐人樊绰作为时任安南经略使的蔡袭的幕僚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中有记载:“茶出银生
期刊
苏南之地偏爱喝茶,而且最爱绿茶。此地,茶早已不是名人贵族的专利品,而是大众的挚爱和享受,以一种不招摇的清新和淡雅,寄托着人们的各种情怀。心情愉悦之时,闻一下茗香,让思维从清新中轻拂流连;心情烦躁之时,酌一口茶汤,驱心中郁闷于九霄云外。  他们说,苏南人喝茶喝的不是价格,而是享受,因此,人们常常是一边泡茶馆,一边听昆曲。一口香茗,思绪万千,丝竹盈耳,已然物外。此时,即使天塌地陷,那又何妨?  南京城
期刊
http://blog.sina.com.cn/jiangnanshu    大概在五年前,我从石家庄向人讨得三株葡萄树苗顺车带到浦东老家,分别栽种在我家六楼晒台上的三个花盆里。  第一年先期盼着葡萄树苗成活、长出叶子。只要我在家,几乎每天把吃剩下的茶渣把这三棵葡萄树苗喂得饱饱的。许是喝了茶,第二年这三棵葡萄树苗就长出鲜嫩的叶子。每每雨至,看雨中湿漉漉的绿叶和被微风吹成的轻响,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期刊
长江南岸的苏州、无锡、扬州、南京等地的茶馆统称“江南茶馆”。江南人的饮茶之风兴盛,堪称“瘦处桥头见茶肆,条条小巷有茶馆”。再加上较大的茶馆中设有书场,备有小吃、苏式糕点,更加吸引南来北往的商贾游人。   江南水乡的茶馆往往临水而建,几根木柱竖在河中,阁楼建在水上。临水的三面开着窗子,老茶馆喝茶讲究的是面临水、背靠水、脚踏水。有些茶馆是直接在桥头上开设的。虽然当前的茶馆已经随着时代的步伐有所改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