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数学生活化”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推崇。然而,在运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阐述了“数学生活化”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生活;数学;展示舞台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68-01
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生活化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是实实在在的。那么我们如何去实践数学课堂生活化的问题呢?
一、贴近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结合生活实际,完善认知系统
有意识地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生活实际将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激发对数学的情感,在交互实践中探究、释疑、完善和深化。
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安排一个复习环节,让学生各自用4根小棒搭图形。学生搭出了房子、树木、雨伞等,既复习了“4的认识”,巩固了数数,又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接着引发学生思考:再添一根小棒又能搭出什么图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5的认识”做好铺垫。
三、联系生活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了“圆的面积”后,我让学生算一算家中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分组测量田地的面积;在学平均数时,请同学求本组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求文具盒的体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事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兴趣。
四、筛选“生活条件”,凸显数学价值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在此得到张扬,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
例如:“十几减9”这一部分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的知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早有这方面的体验。因此,当出示主题图中买气球的画面,以“还剩几个气球?”作为问题情境,引入算式“15-9=?”以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计算“15-9=?”的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用较直观的点子图数出结果,有用破十法求出结果,也有用“做减想加”求出结果,还有的用减的方法求出结果……由于学生用足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课堂中探究的气氛浓厚,学生的情绪饱满,教学效果也较好。
让学生经常去尝试周围生活的诸多条信息中选择需要的条件、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求解决生活问题,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生活永远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生活,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学习便失去了本应有的乐趣与生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养成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生活;数学;展示舞台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68-01
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生活化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是实实在在的。那么我们如何去实践数学课堂生活化的问题呢?
一、贴近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结合生活实际,完善认知系统
有意识地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生活实际将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激发对数学的情感,在交互实践中探究、释疑、完善和深化。
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安排一个复习环节,让学生各自用4根小棒搭图形。学生搭出了房子、树木、雨伞等,既复习了“4的认识”,巩固了数数,又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接着引发学生思考:再添一根小棒又能搭出什么图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5的认识”做好铺垫。
三、联系生活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了“圆的面积”后,我让学生算一算家中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分组测量田地的面积;在学平均数时,请同学求本组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求文具盒的体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事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兴趣。
四、筛选“生活条件”,凸显数学价值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在此得到张扬,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
例如:“十几减9”这一部分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的知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早有这方面的体验。因此,当出示主题图中买气球的画面,以“还剩几个气球?”作为问题情境,引入算式“15-9=?”以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计算“15-9=?”的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用较直观的点子图数出结果,有用破十法求出结果,也有用“做减想加”求出结果,还有的用减的方法求出结果……由于学生用足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课堂中探究的气氛浓厚,学生的情绪饱满,教学效果也较好。
让学生经常去尝试周围生活的诸多条信息中选择需要的条件、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求解决生活问题,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生活永远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生活,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学习便失去了本应有的乐趣与生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养成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