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每个环节也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使教师的“教”始终服务于学生的“学”,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我就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以学定教”。
一、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参与到新课中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过程。课前预习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学生参与到这一环节中,提前感知新课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新课的学习。传统的预习方法是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读一遍,能够完成课后的练习就算完成预习任务了。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觉得,从两个方面适当改变预习方法,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
学生在预习新知识时不应该只是抱着读一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进行,而应该带着疑惑去钻研,当问题得到解决时,才说明书上的内容真正理解透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可以带着“长方形有什么特点?”这个疑问去预习,从而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印象才会更深刻。
2.组织多样的形式进行预习。
我觉得预习的形式并不仅限于学生去完成读书、完成课后练习,我们还可以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等组合来完成预习任务。当然,在预习时我也提倡学生除了阅读教材之外,还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材料、制作学具等方式获取知识。比如,在学习《认识角》时,课前我就让学生自己在家里找一些角,并根据自己对角的理解,试着做一个角。通过这些预习工作,学生就可以更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新课中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新授应该处于最主要的位置,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该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
1.趣味导入——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很有必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精彩的课前导入就必不可少了。我也极力支持这一观点。因此,在讲解《剪一剪》这节活动课时,我在课前引入部分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前尝试剪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类漂亮的剪纸作品。正是抓住了低年级学生对剪纸有着浓烈的兴趣这一心理特征,我很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有效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2.趣味问答——让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擦出智慧火花。
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也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枯燥的一问一答形式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厌烦,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相对而言,激烈的、多样的师生互动更有助于学生专心地汲取知识的养分。
3.交流总结——让学生在自我小结中将知识升华。
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时、恰当的课堂小结对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查漏补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地把握学生自我总结的时机,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对他们的知识体系构建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有显著效果。因此,我提倡在数学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当然,交流小结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小结形式。如果新课内容较复杂,我会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如果内容较简单,我提倡学生看着板书自我小结。多样的小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在自我的总结中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三、课后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新课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后练习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适当的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延续课堂教学、考察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下面我就从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两方面谈一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课堂练习——立足新授知识,稳抓学生基础。
课堂作业是为了及时反馈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帮助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学情,让学生在练习中稳抓基础知识。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我要求所选练习必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挑细选,将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题目汇总起来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一当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得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太过枯燥的练习题不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因此,可以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内容。
2.课外练习——把握学生学情,因“才”施教。
课外练习是对课堂教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它能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有效的课外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那么,如何才算是有效的课外练习呢?有人说练得越多效果越好!我并不这样认为。每个学生的发展以及掌握知识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针对不一样的学情,当然得采取不一样的手段,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练习内容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觉得课外练习的布置需要因“才”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不同的布置。所以,我们可以将练习按从难到易分为A(发散思维)、B(能力提升)、C(基础达标)三类,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选择A类,中等的学生选择B类,而后进生完成C类基础练习。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因重复做题而出现烦躁的心理。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分不开的,“教”应该服务于“学”,“学为中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江苏】
一、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参与到新课中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过程。课前预习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学生参与到这一环节中,提前感知新课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新课的学习。传统的预习方法是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读一遍,能够完成课后的练习就算完成预习任务了。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觉得,从两个方面适当改变预习方法,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
学生在预习新知识时不应该只是抱着读一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进行,而应该带着疑惑去钻研,当问题得到解决时,才说明书上的内容真正理解透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可以带着“长方形有什么特点?”这个疑问去预习,从而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印象才会更深刻。
2.组织多样的形式进行预习。
我觉得预习的形式并不仅限于学生去完成读书、完成课后练习,我们还可以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等组合来完成预习任务。当然,在预习时我也提倡学生除了阅读教材之外,还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材料、制作学具等方式获取知识。比如,在学习《认识角》时,课前我就让学生自己在家里找一些角,并根据自己对角的理解,试着做一个角。通过这些预习工作,学生就可以更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新课中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新授应该处于最主要的位置,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该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
1.趣味导入——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很有必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精彩的课前导入就必不可少了。我也极力支持这一观点。因此,在讲解《剪一剪》这节活动课时,我在课前引入部分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前尝试剪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类漂亮的剪纸作品。正是抓住了低年级学生对剪纸有着浓烈的兴趣这一心理特征,我很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有效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2.趣味问答——让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擦出智慧火花。
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也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枯燥的一问一答形式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厌烦,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相对而言,激烈的、多样的师生互动更有助于学生专心地汲取知识的养分。
3.交流总结——让学生在自我小结中将知识升华。
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时、恰当的课堂小结对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查漏补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地把握学生自我总结的时机,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对他们的知识体系构建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有显著效果。因此,我提倡在数学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当然,交流小结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小结形式。如果新课内容较复杂,我会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如果内容较简单,我提倡学生看着板书自我小结。多样的小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在自我的总结中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三、课后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新课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后练习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适当的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延续课堂教学、考察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下面我就从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两方面谈一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课堂练习——立足新授知识,稳抓学生基础。
课堂作业是为了及时反馈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帮助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学情,让学生在练习中稳抓基础知识。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我要求所选练习必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挑细选,将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题目汇总起来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一当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得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太过枯燥的练习题不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因此,可以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内容。
2.课外练习——把握学生学情,因“才”施教。
课外练习是对课堂教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它能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有效的课外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那么,如何才算是有效的课外练习呢?有人说练得越多效果越好!我并不这样认为。每个学生的发展以及掌握知识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针对不一样的学情,当然得采取不一样的手段,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练习内容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觉得课外练习的布置需要因“才”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不同的布置。所以,我们可以将练习按从难到易分为A(发散思维)、B(能力提升)、C(基础达标)三类,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选择A类,中等的学生选择B类,而后进生完成C类基础练习。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因重复做题而出现烦躁的心理。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分不开的,“教”应该服务于“学”,“学为中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