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观察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2.06——2013.06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大出血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研究,将其随机性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给予动脉栓塞术对21例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髂内动脉结扎对21例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和平均手术时间等情况予以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阴道平均出血的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子宫切除率远远小于对照组,并且止血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导管实施动脉栓塞术对难治性大出血进行治疗,可以迅速止血,并且安全有效,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可以保留子宫,同时不会产生严重性的并发症,在临床工作应予以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妇产科;难治性大出血;治疗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68-02
妇产科难治性大出血指的是产妇生产后,出血情况通过各种保守治疗后没有效果,出血量等于或大于1500毫升,或是妇科疾病使阴道出血达到1000毫升,出血量较大。经常继发凝血功能障碍,其病死率较高[1]。现本组试验对2012.06——2013.06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大出血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研究,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06——2013.06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大出血4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21例。观察组21例患者中,8例产科,13例妇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3例。平均年龄(25.64±3.41)岁。对照组21例患者中,9例产科,12例妇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8例,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1例。平均年龄(26.42±4.3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研究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对21例患者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全部患者都采用改良的seldinger的方法对股动脉予以穿刺,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透视下,将5FCobra导管插入到左、右髂内动脉,选择欧乃派克造影剂进行血管造影后,确定其充血的范围和部位,然后再选择性的置入到靶动脉,进行造影明确系靶动脉以后,最后进行栓塞治疗。
1.2.2 对照组 对21例患者给予髂内和子宫动脉进行结扎术治疗。首先在患者子宫下段的一侧,将子宫动脉搏动点予以扪及,然后则取大号的圆针和薇乔线,或者肠线也可。沿着子宫的前壁进行进针,但其深度至该位置处子宫肌层的三分之二,从后壁出针以后,再顺着向下找到髂内外的动脉分支点,将髂内动脉予以游离。在大约相距0.5-1.0cm的位置,给予结扎2次[2]。对侧以同样的方法予以结扎处理。
2 结 果
观察组21例患者,平均手术的时间为(41.7±8.3)min,平均出血量为(958.3±210.8)ml,术后阴道平均出血的时间为(10.6±2.9)天。对照组21例患者,平均手术的时间为(70.6±11.4)min,平均出血量为(1505.6±249.9)ml,术后阴道平均出血的时间为(15.3±3.5)天。根据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阴道平均出血的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1例患者中,有效止血的有19例,有效止血率是90.48%。子宫切除的有1例,子宫切除率是4.76%。对照组21例患者中,有效止血的有13例,有效止血率是61.90%。子宫切除的有7例,子宫切除率是33.33%。观察组患者子宫切除率远远小于对照组,并且止血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难治性大出血患者则取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在妇产科的临床实践中成不断增长趋势。采取动脉结扎予以止血的原理主要是因为患者动脉内牙减小、血流显著较慢,对局部加压以后,可以使血液迅速凝结成血栓达到止血的目的[3]。而不是因为采取结扎以后,使患者动脉供血出现完全终止的状态而发挥止血作用。结扎之后髂内动脉远端的末梢动脉收缩压最多可以降低50%,但平均动脉压可以降低20%。根据患者的盆腔血管的位置解剖显示,对髂内动脉中原有的6条交通支进行区分至关重要,当患者髂内动脉的主干血流由于其他客观因素而发生阻断时,6条交通支可以迅速的开放。同时,髂内动脉侧支循环也可以迅速的建立,因此患者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的有效率较低,而且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大。采用血管造影进行动脉栓塞,可以确切了解患者出血的原因、出血的部位以及出血的范围,不但操作迅速,并且可以有效止血。总之,通过导管实施动脉栓塞术对难治性大出血进行治疗,可以迅速止血,并且安全有效,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可以保留子宫,同时不会产生严重性的并发症,在临床工作应予以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蓉.92例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治疗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117-118.
[2] 曾俊明.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医护论坛,2011,11(18):1248-1249.
[3] 黄瑾,顾美皎,方玲,等.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0(6):342-344.
【关键词】 妇产科;难治性大出血;治疗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68-02
妇产科难治性大出血指的是产妇生产后,出血情况通过各种保守治疗后没有效果,出血量等于或大于1500毫升,或是妇科疾病使阴道出血达到1000毫升,出血量较大。经常继发凝血功能障碍,其病死率较高[1]。现本组试验对2012.06——2013.06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大出血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研究,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06——2013.06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大出血4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21例。观察组21例患者中,8例产科,13例妇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3例。平均年龄(25.64±3.41)岁。对照组21例患者中,9例产科,12例妇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8例,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1例。平均年龄(26.42±4.3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研究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对21例患者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全部患者都采用改良的seldinger的方法对股动脉予以穿刺,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透视下,将5FCobra导管插入到左、右髂内动脉,选择欧乃派克造影剂进行血管造影后,确定其充血的范围和部位,然后再选择性的置入到靶动脉,进行造影明确系靶动脉以后,最后进行栓塞治疗。
1.2.2 对照组 对21例患者给予髂内和子宫动脉进行结扎术治疗。首先在患者子宫下段的一侧,将子宫动脉搏动点予以扪及,然后则取大号的圆针和薇乔线,或者肠线也可。沿着子宫的前壁进行进针,但其深度至该位置处子宫肌层的三分之二,从后壁出针以后,再顺着向下找到髂内外的动脉分支点,将髂内动脉予以游离。在大约相距0.5-1.0cm的位置,给予结扎2次[2]。对侧以同样的方法予以结扎处理。
2 结 果
观察组21例患者,平均手术的时间为(41.7±8.3)min,平均出血量为(958.3±210.8)ml,术后阴道平均出血的时间为(10.6±2.9)天。对照组21例患者,平均手术的时间为(70.6±11.4)min,平均出血量为(1505.6±249.9)ml,术后阴道平均出血的时间为(15.3±3.5)天。根据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阴道平均出血的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1例患者中,有效止血的有19例,有效止血率是90.48%。子宫切除的有1例,子宫切除率是4.76%。对照组21例患者中,有效止血的有13例,有效止血率是61.90%。子宫切除的有7例,子宫切除率是33.33%。观察组患者子宫切除率远远小于对照组,并且止血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难治性大出血患者则取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在妇产科的临床实践中成不断增长趋势。采取动脉结扎予以止血的原理主要是因为患者动脉内牙减小、血流显著较慢,对局部加压以后,可以使血液迅速凝结成血栓达到止血的目的[3]。而不是因为采取结扎以后,使患者动脉供血出现完全终止的状态而发挥止血作用。结扎之后髂内动脉远端的末梢动脉收缩压最多可以降低50%,但平均动脉压可以降低20%。根据患者的盆腔血管的位置解剖显示,对髂内动脉中原有的6条交通支进行区分至关重要,当患者髂内动脉的主干血流由于其他客观因素而发生阻断时,6条交通支可以迅速的开放。同时,髂内动脉侧支循环也可以迅速的建立,因此患者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的有效率较低,而且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大。采用血管造影进行动脉栓塞,可以确切了解患者出血的原因、出血的部位以及出血的范围,不但操作迅速,并且可以有效止血。总之,通过导管实施动脉栓塞术对难治性大出血进行治疗,可以迅速止血,并且安全有效,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可以保留子宫,同时不会产生严重性的并发症,在临床工作应予以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蓉.92例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治疗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117-118.
[2] 曾俊明.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医护论坛,2011,11(18):1248-1249.
[3] 黄瑾,顾美皎,方玲,等.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0(6):3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