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就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课堂“异见”要认真对待,不能轻视。不能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不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关键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关注学生心理;尊重学生;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语文教学就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
回想自己以前,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拍手或在黑板上写上“T”,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现在想起来,真是令人汗颜!
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更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就要采用一些新鲜方法,如游戏呀、运用多媒体呀,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避免教学形式简单化,单一化,更要避免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我在教授《四个太阳》中,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时是这样做的:学生合作互查,哪个生字容易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提问学生举生字卡查......就是教师提问,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的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的服务对象,我们是作教师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劳对象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所以课堂要关注学生心理,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上课兴趣。我想这也算是课堂上的人文关怀吧 。
还记得在上公开课《司马光》时,自己正得心应手的按计划讲课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可我一细想,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問题呀,我果断地抛开原来设计好的讲课思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自救教育的相关知识讲解。课堂陡然变的严肃起来,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静静的听我讲解。虽然预设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下课时,老师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也许就是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所在吧。如果当时我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用三言两语打发了,对孩子的美好心灵有多大的打击啊!
前段时间,我在读示范作文《我爱家乡》给全班同学听,当念到:我的家乡山东陵县人杰地灵,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时,学生郑海添插嘴:“不对,詹天佑不是我们山东人!”“郑海,捣乱呀,你?……”“詹天佑就不是山东人,是我家乡人”学生不服气地小声嘟囔。我把重点放在讲述优秀作文的用词和写作技巧上,暂时不去关注这个问题。下课后老师回到办公室,翻阅资料得知詹天佑祖籍是今江西婺源,但他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时代。幸亏我没有过多指责他,我课余时间找到他,及时承认了自己的失误。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那位同学委屈的神情。 让学生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老师们,我们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错误观点,不能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不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试想,我们的课堂哪还会有人文光芒的闪烁呢!也许老师们认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王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我们又何必在课堂上注重人文教育呢!老师们,反思自己,再不学习,再不洗脑,在课改中心冲浪”,非但不能成为弄潮儿,反而会灌水、会淹死,这不是危言耸听。让我们的课堂都闪烁起人文的光芒吧!
关键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关注学生心理;尊重学生;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语文教学就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
回想自己以前,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拍手或在黑板上写上“T”,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现在想起来,真是令人汗颜!
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更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就要采用一些新鲜方法,如游戏呀、运用多媒体呀,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避免教学形式简单化,单一化,更要避免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我在教授《四个太阳》中,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时是这样做的:学生合作互查,哪个生字容易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提问学生举生字卡查......就是教师提问,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的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的服务对象,我们是作教师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劳对象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所以课堂要关注学生心理,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上课兴趣。我想这也算是课堂上的人文关怀吧 。
还记得在上公开课《司马光》时,自己正得心应手的按计划讲课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可我一细想,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問题呀,我果断地抛开原来设计好的讲课思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自救教育的相关知识讲解。课堂陡然变的严肃起来,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静静的听我讲解。虽然预设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下课时,老师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也许就是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所在吧。如果当时我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用三言两语打发了,对孩子的美好心灵有多大的打击啊!
前段时间,我在读示范作文《我爱家乡》给全班同学听,当念到:我的家乡山东陵县人杰地灵,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时,学生郑海添插嘴:“不对,詹天佑不是我们山东人!”“郑海,捣乱呀,你?……”“詹天佑就不是山东人,是我家乡人”学生不服气地小声嘟囔。我把重点放在讲述优秀作文的用词和写作技巧上,暂时不去关注这个问题。下课后老师回到办公室,翻阅资料得知詹天佑祖籍是今江西婺源,但他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时代。幸亏我没有过多指责他,我课余时间找到他,及时承认了自己的失误。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那位同学委屈的神情。 让学生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老师们,我们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错误观点,不能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不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试想,我们的课堂哪还会有人文光芒的闪烁呢!也许老师们认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王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我们又何必在课堂上注重人文教育呢!老师们,反思自己,再不学习,再不洗脑,在课改中心冲浪”,非但不能成为弄潮儿,反而会灌水、会淹死,这不是危言耸听。让我们的课堂都闪烁起人文的光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