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高中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许多疑惑。高中地理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下面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教学方法的思考
1.通览课标、教材,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高中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近几年初中地理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多样,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
2.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采取课堂提问、问卷调查或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进行。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随时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如学生对于初中区域地理掌握不好,高中接触到的时候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根据高中教学需要,可适当拓宽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一些较高要求的计算(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
二、授课是有效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上课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早已是昨日黄花。因为这种“我讲你听”的“告诉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相信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是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严格要求。
2.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的环。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江淮准静止峰的时候引用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发现自己熟知的诗句中原来还蕴藏了那么多地理知识。
通过开设研究性学习,师生共同设计地理小实验,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大气热力环流”,“检查学校的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是否正确”,既让学生重温了课本知识,也感受到了自己探究生活现象和地理知识联系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3.注重学科渗透
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3+综合”高考改革之后,在综合考试中,一改以往各科单独学习、单独考试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广大师生不仅要学好各科的知识,还要十分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使之成为文综试题的题眼,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这一实现教学意图的主阵地,在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渗透各科知识,这样既可调节课堂单一、枯燥的气氛,又可以使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中,与生物、化学、物理有着广泛的联系,如岩石的风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酸雨、臭氧层漏洞、光合作用,教师可作适当的学科渗透,即可将知识讲解透彻,又能加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
对于区域地理教学,可适当渗透文学、历史和政治知识,还可加强国防教育,如介绍到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时,就可与历史教学中的各根据地知识相结合,既增强了对该知识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的记忆变得生动,还进一步巩固了历史学习。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要注意与政治历史知识的渗透。如讲到产业转移知识,我们就可结合政治中的市场经济规律来加深对产业转移知识的理解。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抓住重大节日、时事热点和各种地理节,不断渗透多学科知识和国防教育。
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不断渗透新知识,同时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不断吸纳新知识,多层次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合理评价机制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我们就要时刻记住这个主题,而这一方面很难用分数来评价和衡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采用多方面、多渠道、多方式来对学生综合、全面的评价,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如课标中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我们是通过让学生分组测量本学校地理坐标来考核的。考核内容包括小组分工、测量计划安排、测量过程中的原理、工具、数值、计算、结果等方面。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组织、参与、合作,对终身学习是有效的。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目标,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事件,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的课程资源还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的。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总之,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目标,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事件,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M·希而伯曼.积极学习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教学方法的思考
1.通览课标、教材,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高中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近几年初中地理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多样,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
2.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采取课堂提问、问卷调查或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进行。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随时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如学生对于初中区域地理掌握不好,高中接触到的时候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根据高中教学需要,可适当拓宽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一些较高要求的计算(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
二、授课是有效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上课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早已是昨日黄花。因为这种“我讲你听”的“告诉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相信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是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严格要求。
2.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的环。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江淮准静止峰的时候引用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发现自己熟知的诗句中原来还蕴藏了那么多地理知识。
通过开设研究性学习,师生共同设计地理小实验,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大气热力环流”,“检查学校的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是否正确”,既让学生重温了课本知识,也感受到了自己探究生活现象和地理知识联系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3.注重学科渗透
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3+综合”高考改革之后,在综合考试中,一改以往各科单独学习、单独考试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广大师生不仅要学好各科的知识,还要十分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使之成为文综试题的题眼,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这一实现教学意图的主阵地,在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渗透各科知识,这样既可调节课堂单一、枯燥的气氛,又可以使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中,与生物、化学、物理有着广泛的联系,如岩石的风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酸雨、臭氧层漏洞、光合作用,教师可作适当的学科渗透,即可将知识讲解透彻,又能加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
对于区域地理教学,可适当渗透文学、历史和政治知识,还可加强国防教育,如介绍到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时,就可与历史教学中的各根据地知识相结合,既增强了对该知识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的记忆变得生动,还进一步巩固了历史学习。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要注意与政治历史知识的渗透。如讲到产业转移知识,我们就可结合政治中的市场经济规律来加深对产业转移知识的理解。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抓住重大节日、时事热点和各种地理节,不断渗透多学科知识和国防教育。
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不断渗透新知识,同时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不断吸纳新知识,多层次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合理评价机制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我们就要时刻记住这个主题,而这一方面很难用分数来评价和衡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采用多方面、多渠道、多方式来对学生综合、全面的评价,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如课标中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我们是通过让学生分组测量本学校地理坐标来考核的。考核内容包括小组分工、测量计划安排、测量过程中的原理、工具、数值、计算、结果等方面。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组织、参与、合作,对终身学习是有效的。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目标,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事件,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的课程资源还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的。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总之,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目标,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事件,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M·希而伯曼.积极学习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