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南极生存的奥秘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z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处在“天然冰库”中,为什么冰箱仍是南极科考站的必备之物?在南极,把房子的墙加厚、再加厚就有保温效果了?其实不然。尽管环境恶劣、工作艰苦、生活单调,南极考察队员们为何很少患感冒或其他传染病?南极的生存奥秘有很多。
  必备的冰箱
   尽管处在南极这个“天然冰库”中,但冰箱仍是南极科考站的必备之物。这是因为,虽然南极最低气温非常低,但就140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来说,年平均气温零下25摄氏度。考虑到各国考察站多建在大陆边缘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不可能终年保持在0摄氏度以下。更何况很多食品都需要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保存,以保证存放时间久。还有的食品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存,所以冰箱是少不了的。
   考察站配备的既不是家用的冰箱,也不是一般单位食堂用的冰柜,而是一个小型冷库,每个容量大约十几立方米。这种冷库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制作,有的是恒温在零下25摄氏度,主要用来保存肉类;有的是恒温在零下10摄氏度;还有的是恒温在0至5摄氏度,主要用来保存鲜蛋、水果和蔬菜。
  少不了的避难所
   南极的气象复杂多变,特别是突然而起的暴风雪对正在进行野外考察的人员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这种恶劣天气通常不会持续太久,最多两三天就会过去。因此,许多国家为了使野外考察队员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下能有一个临时躲避之处,设立了许多避难所。避难所里存放一些食品、燃料、通信器材、御寒服装等,几个人在避难所生活几天不成问题,待天气好转再出去。
   这些避难所的门从不上锁,各国考察队员以及游客和探险者遇到不测时可随时进入避险躲风。饿了有食物,冷了有衣被,自行取用,不用付款。这是救难护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南极地区的具体体现。
  建筑特色
   要想在世界极寒的南极洲居住,首先要解决房子的保温问题。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把房子的墙加厚、再加厚就有保温效果了。其实,墙体再厚都会被冻透。用科学术语来说,墙体本身就是一座“冷桥”。如果有一个穿透墙体的螺栓,就会大大降低室内温度,并从螺栓的室内一端开始结霜,进而结成一个大冰坨。
   科学工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找到了一系列克服“冷桥”、增加保温效果的好方法。现在,南极建筑采用最多的是“夹心饼干”式的墙板:两面光滑、坚固、耐腐蚀,中间是保温材料。通常两面采用的是耐低温的薄钢板,中间夹层是聚氨酯发泡材料。
   除了保温,房子还要防止被大雪埋住,所以房屋会被抬高,距地面一两米。当强风吹着雪花袭来时,遇到“墙”的阻挡,就会加速寻找突破口,一部分风雪从房子顶部席卷而去,另一部分由于建筑物下有一条类似通风管的通道,这样大风就将雪从下面吹跑,房子也就不会被埋起来。
  防火很重要
   由于南极大陆十分干燥,取暖和科学研究又使用着大量的电气设备,发电机的用油和实验用的易燃化学物品都是导致火灾的隐患,所以考察站的防火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在南极,房屋一旦失火,要想扑灭是很困难的。苏联的东方站、日本的昭和站、阿根廷的马兰比奥站、澳大利亚的凯西站、智利的马尔什基地等都发生过严重火灾。
   各国考察站从设备到建筑都采取了防火措施。一方面建筑材料要尽可能使用防火材料,或经防火处理的材料;另一方面房屋要分群建立,错落有致。易燃的油库和实验室要距离居住区50至100米以上,一旦有一处失火,不至于殃及其他建筑。同时,考察站建有防火警报系统,考察队员也经常进行消防演练。
  不生病的奥秘
   在南极大陆越冬的人员,需要在那里工作、生活长达一年之久。尽管环境恶劣、工作艰苦、生活单调,考察队员们却很少患感冒或其他传染病。只有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新队员由其他大陆登上南极,才有可能把感冒传染给越冬人员。即使这样,人们感冒的症状也不严重,一般不发烧,只是流鼻涕,很快就会痊愈。受到轻伤,也不用担心伤口感染。
   據医学专家考证,在南极即使患有其他疾病,治疗所用的药物剂量也比在其他大陆上要少,而且好得也快。原因就在于,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受到污染的大陆。加上南极洲气候酷寒,传染疾病的蚊、蝇和细菌无法在这里生存和繁衍。南极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也少到用仪器都难以检测出来。所以,南极缺少使人患上传染病的病原体。
   但是,南极毕竟是地球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考察队员容易出现冻伤和意外伤害事故。因此,各国南极考察站均建有医务室,可以进行小型手术。遇到大的外伤事故,周围的考察站医生会进行联合会诊与手术,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员生命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长期处于南极这种超洁净的环境中,会使人对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考察队员一旦离开南极返回其他大陆,一时难以适应众多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反而容易患病。
  特有的节日
   在南极,最隆重的节日不是元旦、圣诞节、春节或其他大家熟悉的节日,而是几乎不为人所熟知的仲冬节。生活在南极的各国科考队员约定俗成,把6月21日这一天作为他们的节日。由于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也是南半球的冬至,过了这一天,南极也像南半球其他地区一样,黑夜将与日递减,白天将与日俱增。这一天的到来,预示着一年中最黑暗、最难熬、最困难的时期即将过去,光明就在眼前。
   每当这个节日来临前,各国南极考察站都要互致贺电。两站距离近的,就相互发出邀请,约定好走访时间。每个考察站都要精心布置一番,准备好演出的服装、道具,还要准备好各种点心、糖果、礼品,非常隆重地庆贺一番。在考察站比较集中的地区,各考察站还要进行“大串联”,共同欢庆这个南极特有的节日。
  (《百科知识》2020年第17期 夏立民/文)
其他文献
在生鲜超市,“日日鲜”商品的保质期并不是只有1天。比如鸡胸肉保质期5天,牛奶保质期7天,鸡蛋的保质期则达到了30天。明明保质期很长,却只销售1天,会不会造成大量浪费?  不卖隔夜菜、不卖隔夜奶、不卖隔夜肉……在生鲜超市,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宣传语。这样的“新鲜”会不会造成浪费?  保质期30天却只销售1天  据了解,为确保每天上架的食材都是新鲜的,盒马鲜生(生鲜超市)首提了“日日鲜”概念。“日日鲜”商
期刊
如果保證没有踩到权力寻租和利益交换的红线,在遵循市场规律不违背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官员出书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监督难,地方应出台相关规定,划清红线。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了一起官员组建“弟子圈”的案件。该案主人公俞福达,曾任浙江省岱山县东沙镇党委书记、镇长,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等职。  据审查调查人员介绍,他在担任岱山县委政法委书记时,经常要听公检法等政法机
期刊
路过药店就进去买药、家里到处都是药、身体不舒服了自行服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疾病在老年人身上出现,吃药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药到底该怎么吃呢?保健品能替代药物吗?  老人凭经验吃药   路过药店就进去买药、家里到处都是药、身体不舒服了自行服药……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张女士的这些用药问题一直困扰着她的女儿,说也不听,劝也不听劝,让女儿很是头疼。   “我妈身体哪儿不舒服了,就自己找
期刊
鱼会口渴吗?浣熊为什么喜欢“洗刷刷”?奶牛为何一直有奶?猪可以看到天空吗……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让人吃惊,有的让人觉得搞笑,还有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鱼会口渴吗   鱼会口渴吗?这需要分鱼而论。   淡水鱼体液的盐浓度高于周围的水,它们不会主动喝水,而是利用渗透作用通过皮肤和鱼鳃吸收水分,然后排出更稀释的混合物,以除去体内过量的水。   由于海水鱼体液的盐浓度低于周围的水,它们一直面临
期刊
在诸多网络平台小程序、问卷调查末尾,总有一些抽奖活动能吸引你的眼球。如果你有很多次类似的抽奖经历,你会发现幸运女神竟然每次都会眷顾你,一些保险额度、大额优惠券等“逢抽必中”,天上掉的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在诸多网络平台小程序、问卷调查末尾,总有一些抽奖活动能吸引你的眼球。通常是一个大转盘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奖品,例如最新款的手机、100元话费、20元微信红包、50万元保险额度、800元扫地机器人优惠
期刊
父母是最关注、陪伴、支持我们的人,与此同时,他们又是最沉默、最不会将对我们的爱溢于言表的人。以至于在绝大多数家庭中,互道“我爱你”被视作一种尴尬行为。在中国人的家庭中,“我爱你”为何难以说出口?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通病”:示爱尴尬症  中国父母向来是最无私的,也常常是最自私的。想要理解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可以从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开始。  问:无论你当下守在父母身边,还是常年漂泊在外,父母和你说得最多
期刊
研究显示,“中风”是中国的第一杀手,我国每年有196万人因“中风”去世。此外,“中风”还有极高的致残率——我国超过2/3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重度残疾者近半数。这造成沉重的医疗负担和社会负担,可谓一人“中风”,全家“瘫痪”。  中国疾控中心一项研究显示,脑卒中(又称“卒中”,俗称“中风”)是中国人的第一杀手。我国现有“中风”患者7000万人,每年新增“中风”患者200万人,每年有196万
期刊
家,是我们心底最温暖的地方。从小到大,家都是我们无法忘怀的牵挂。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不管你走多远,你都有根,有来处,有坚强的后盾。任何时候疲惫了、困乏了、失意了,你都可以毫无顾忌地买张车票回家。父母永远在家门口迎接你的归来。可是,如果父母不在了,我们心灵的寄托便再无归宿,剩下的也只有一条一走到底的归途。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亲戚。父母在,我们无论多大年纪,都可以当孩
期刊
“有时在开会或是和同事说话,就睡着了。”他试过掐大腿、扎针让自己清醒,但即便强撑着不睡,精神也很差。“很多同事觉得我非常懒,心思不在工作上,我换了十几份工作,必须得能睡午觉、时不时能起来走走的那种。”  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能犯困,甚至连说着话、走着路、站着都会闭上眼睛睡过去。37岁的杭州男子刘斌(化名)患上了这种怪病。  随时随地想睡觉  刘斌表示,读初中时,他开始出现症状,上课时突然困意袭来
期刊
预见性同全局性眼光分不开,要求指挥者看得远、看得准,对刚刚露头的倾向具有敏锐的识别力,能够分辨它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并且能预见它的发展趋势。毛泽东认为这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的政治品质。“如果没有预见,我说不叫领导。”  战略思维能力(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战略头脑),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  全局在胸  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通常只能从局部开始,但决不能停留在这里。毛泽东对这个问题十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