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介于民族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影响着民族高等教育能否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求,能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预科教育是连接民族地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在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对民族预科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提高预科教育质量、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
教育理念创新是基础和源泉
先进的教育思想,顺应时代、务实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预科教育理念的创新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特色化。预科教育是具有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办学层次,特色教育应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出有特长的学生。第二,人性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二是要规范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使学生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自我构建知识与能力的素质。第三,多元化。民族预科教育应该从“产、供、销”上拓宽视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从招生分流扩大层次、规模,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中等教育相对滞后的情况,民族预科教育纽带的作用更需加宽、加厚。
教育目标创新是必然要求和方向
民族预科班创办之初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随着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培养方向也不断拓宽,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紧追全国高等教育的时代步伐,专业分流朝着多层次、多专业、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民族高等教育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培养出更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专业人才。
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支柱和动力
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要具有针对性,在育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奋进、创新的人格品质和学习理念。民族预科管理体制应具有以下三点预科特色:
第一,学生管理实施“软着陆”,管理模式应成为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纽带和桥梁。在严格要求学生履行教学常规和学生日常规范,注重养成教育的前提下,教育管理遵循由严到宽、循序渐进、逐渐放开的规律,逐步让预科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第二,学生管理实行激励机制,把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作为学生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预科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一套比较客观公正、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将学生高考成绩和预科一年的综合测评成绩,作为学生升入大学时专业分流的首要依据。第三,明确育人目标,将德育教育作为预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爱祖国、爱家乡、爱校、爱班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明确人生目标。
教育教学创新是核心
教学质量是预科办学的生命线,教学创新是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学创新应体现如下:
第一,教学计划创新。少数民族预科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层次,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这种过渡性,决定了它的教学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增强能力,拓展视野,提高素质。另外,预科教育是特色教育,特色教育只有办出教育特色才更有其鲜明的个性,才能激发出茁壮的生命力。第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要具有鲜明的衔接性,做到“预”“补”结合、科学合理,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上的创新。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创设一种高效、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注意摸索适合各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预科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创新是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是提高预科办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队伍创新应体现如下几点:
第一,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学。要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针对预科教育的特点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学习、研究、实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二,提高预科教师的教学知识层次和能力,拓宽教师业务提高的途径。教师进修方面,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或以老带新、新老互促的方式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和水平。第三,转变用人机制。强化激励竞争机制,激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来保证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提高,为学校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预科教育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引下,孕育了其新的内涵,民族预科教育创新更应具有时代特色,应延展其教育创新的幅度。对民族中等教育进行适时的分析和研究,及时把握预科招生对象的信息,并对预科后的高等教育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掌握预科生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发展状况,培养出有后劲、多方面都能厚积薄发的学生,才是预科教育的成功所在。
教育理念创新是基础和源泉
先进的教育思想,顺应时代、务实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预科教育理念的创新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特色化。预科教育是具有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办学层次,特色教育应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出有特长的学生。第二,人性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二是要规范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使学生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自我构建知识与能力的素质。第三,多元化。民族预科教育应该从“产、供、销”上拓宽视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从招生分流扩大层次、规模,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中等教育相对滞后的情况,民族预科教育纽带的作用更需加宽、加厚。
教育目标创新是必然要求和方向
民族预科班创办之初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随着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培养方向也不断拓宽,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紧追全国高等教育的时代步伐,专业分流朝着多层次、多专业、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民族高等教育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培养出更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专业人才。
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支柱和动力
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要具有针对性,在育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奋进、创新的人格品质和学习理念。民族预科管理体制应具有以下三点预科特色:
第一,学生管理实施“软着陆”,管理模式应成为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纽带和桥梁。在严格要求学生履行教学常规和学生日常规范,注重养成教育的前提下,教育管理遵循由严到宽、循序渐进、逐渐放开的规律,逐步让预科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第二,学生管理实行激励机制,把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作为学生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预科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一套比较客观公正、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将学生高考成绩和预科一年的综合测评成绩,作为学生升入大学时专业分流的首要依据。第三,明确育人目标,将德育教育作为预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爱祖国、爱家乡、爱校、爱班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明确人生目标。
教育教学创新是核心
教学质量是预科办学的生命线,教学创新是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学创新应体现如下:
第一,教学计划创新。少数民族预科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层次,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这种过渡性,决定了它的教学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增强能力,拓展视野,提高素质。另外,预科教育是特色教育,特色教育只有办出教育特色才更有其鲜明的个性,才能激发出茁壮的生命力。第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要具有鲜明的衔接性,做到“预”“补”结合、科学合理,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上的创新。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创设一种高效、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注意摸索适合各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预科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创新是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是提高预科办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队伍创新应体现如下几点:
第一,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学。要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针对预科教育的特点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学习、研究、实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二,提高预科教师的教学知识层次和能力,拓宽教师业务提高的途径。教师进修方面,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或以老带新、新老互促的方式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和水平。第三,转变用人机制。强化激励竞争机制,激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来保证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提高,为学校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预科教育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引下,孕育了其新的内涵,民族预科教育创新更应具有时代特色,应延展其教育创新的幅度。对民族中等教育进行适时的分析和研究,及时把握预科招生对象的信息,并对预科后的高等教育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掌握预科生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发展状况,培养出有后劲、多方面都能厚积薄发的学生,才是预科教育的成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