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年,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局面。笔者也积极涌入语文改革大潮,试创了“二阶段、三课型、四结合”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一、二阶段
所谓“二阶段”,就是将高中三年划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阶段:高一、高二为第一阶段,高三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帮助学生阅读积累,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专家指出,当前学生语文素质差的根本原因就是读书太少,应试教育正在扭曲着一代人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学生们整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应付考试。铺天盖地的作业、考题,侵占了他们读书的时间,剥夺了他们读书的权利,扼杀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语文学科来看,单纯地做题并不等于学习,也不能替代学习。我认为,高中阶段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探求知识,认识社会,领悟人生,接受艺术的熏陶。这一阶段要求达到的目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较高的自觉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备现代语文和浅显文言文的基本阅读能力、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听说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第二阶段是梳理、归纳、拓展、提高阶段。这一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深化,教师必须在学生有了一定阅读积累的前提下,指导、帮助学生将积累起来的知识系统梳理,归纳总结,并进一步拓展、提高,使学生的语文水平真正达到读则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写则出口成章,落笔成花的境界。
二、三课型
所谓“三课型”,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而有序的环节,即自学、讨论和实践。
自学课就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自学课是直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的关键。自学时,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类别、不同体裁及其具体的内容特点等,自行确定阅读要求,自行选择切入点进行阅读分析。教师也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先将学习目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使学生方向明确,攻关有数。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思考,利用工具书或别的方法自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对学生来说,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研究思考问题的过程,比其最终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重要得多。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深入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自学课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在教授课本内容的同时,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上编选了大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诗文,印发给学生;另一方面,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片、名曲、名歌。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完全改变了过去课堂上的沉闷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接受了教育。
讨论课就是把学生个体在自学课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展示给小组或全体学生,然后,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有时,我们还把课堂变成辩论会,让学生们围绕某一问题,自由地、踊跃地讨论。在这里,教师既是讨论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这样做便于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解除疑惑,攻克难关。讨论课既能帮助学生个体解决疑难,又能使全体学生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实践课是自学、讨论之后的实际应用,包括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两个方面,主要是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的方式、方法,指导自己的阅读和写作。
以上三种课型是有序进行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话说,即实践—认识—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在这两个飞跃中,第二个飞跃无疑是重要的,它是检验学生能力提高与否的关键一环。然而,第一个飞跃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完成第二个飞跃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是忽视了第一个飞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最初的实践活动,造成学生根基不牢。我们在实施“三课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遵循了“自学—讨论—实践”(即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重视了学生的初期实践活动,为后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语文教育教学出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四结合
所谓“四结合”,指的是读写结合、大小课结合、教师互相结合和课内课外结合四个方面。
读(包括听、看)写(包括说)结合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每读必写,逢写必读,读写活动不可分离。譬如学习诗歌、散文或小说之后,我们除了让学生学着进行相应体裁的写作练习之外,还要求他们对这些文学体裁的作品进行鉴赏,既锻炼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为了有效地完成所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我们还进行了大小课结合的大胆尝试。所谓小课,即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教育教学形式。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能,我们除了组织、指导学生在教室内学习之外,还让他们到阅览室去。以课堂教学指导图书阅览,以图书阅览辅助和巩固课堂教学。我们把这种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的“教室—阅览室”双管齐下的教育教学形式,统称为小课。一般说来,小课侧重于学生自学,每周至少要安排三节课让学生到阅览室读书。所谓大课,指的是以年级为单位的教育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电化教育教学手段,对全年级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开展主题讲座。不过,这种大兵团作战的形式,第一阶段不宜过多,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五至十次即可;第二阶段可适当增加。
为了减轻教师负担,保证大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教研组教师们必须互相结合,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特长每人承担一个专题。如中外文学名著鉴赏、中外文学史讲座、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讲座、文言文阅读、写作指导以及书法讲座等。这种做法,优化了学科,提高了全年级的教育教学水平,深受学生欢迎。
另外,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时时处处都在学习的好习惯,我们还教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到校内外阅览室、图书馆等处读书学习。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我们也有计划地让学生在假期里读完。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还号召、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锻炼能力。这种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的教育教学形式,是课堂教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作者单位 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一、二阶段
所谓“二阶段”,就是将高中三年划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阶段:高一、高二为第一阶段,高三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帮助学生阅读积累,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专家指出,当前学生语文素质差的根本原因就是读书太少,应试教育正在扭曲着一代人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学生们整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应付考试。铺天盖地的作业、考题,侵占了他们读书的时间,剥夺了他们读书的权利,扼杀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语文学科来看,单纯地做题并不等于学习,也不能替代学习。我认为,高中阶段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探求知识,认识社会,领悟人生,接受艺术的熏陶。这一阶段要求达到的目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较高的自觉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备现代语文和浅显文言文的基本阅读能力、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听说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第二阶段是梳理、归纳、拓展、提高阶段。这一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深化,教师必须在学生有了一定阅读积累的前提下,指导、帮助学生将积累起来的知识系统梳理,归纳总结,并进一步拓展、提高,使学生的语文水平真正达到读则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写则出口成章,落笔成花的境界。
二、三课型
所谓“三课型”,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而有序的环节,即自学、讨论和实践。
自学课就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自学课是直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的关键。自学时,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类别、不同体裁及其具体的内容特点等,自行确定阅读要求,自行选择切入点进行阅读分析。教师也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先将学习目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使学生方向明确,攻关有数。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思考,利用工具书或别的方法自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对学生来说,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研究思考问题的过程,比其最终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重要得多。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深入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自学课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在教授课本内容的同时,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上编选了大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诗文,印发给学生;另一方面,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片、名曲、名歌。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完全改变了过去课堂上的沉闷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接受了教育。
讨论课就是把学生个体在自学课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展示给小组或全体学生,然后,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有时,我们还把课堂变成辩论会,让学生们围绕某一问题,自由地、踊跃地讨论。在这里,教师既是讨论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这样做便于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解除疑惑,攻克难关。讨论课既能帮助学生个体解决疑难,又能使全体学生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实践课是自学、讨论之后的实际应用,包括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两个方面,主要是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的方式、方法,指导自己的阅读和写作。
以上三种课型是有序进行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话说,即实践—认识—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在这两个飞跃中,第二个飞跃无疑是重要的,它是检验学生能力提高与否的关键一环。然而,第一个飞跃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完成第二个飞跃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是忽视了第一个飞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最初的实践活动,造成学生根基不牢。我们在实施“三课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遵循了“自学—讨论—实践”(即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重视了学生的初期实践活动,为后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语文教育教学出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四结合
所谓“四结合”,指的是读写结合、大小课结合、教师互相结合和课内课外结合四个方面。
读(包括听、看)写(包括说)结合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每读必写,逢写必读,读写活动不可分离。譬如学习诗歌、散文或小说之后,我们除了让学生学着进行相应体裁的写作练习之外,还要求他们对这些文学体裁的作品进行鉴赏,既锻炼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为了有效地完成所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我们还进行了大小课结合的大胆尝试。所谓小课,即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教育教学形式。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能,我们除了组织、指导学生在教室内学习之外,还让他们到阅览室去。以课堂教学指导图书阅览,以图书阅览辅助和巩固课堂教学。我们把这种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的“教室—阅览室”双管齐下的教育教学形式,统称为小课。一般说来,小课侧重于学生自学,每周至少要安排三节课让学生到阅览室读书。所谓大课,指的是以年级为单位的教育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电化教育教学手段,对全年级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开展主题讲座。不过,这种大兵团作战的形式,第一阶段不宜过多,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五至十次即可;第二阶段可适当增加。
为了减轻教师负担,保证大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教研组教师们必须互相结合,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特长每人承担一个专题。如中外文学名著鉴赏、中外文学史讲座、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讲座、文言文阅读、写作指导以及书法讲座等。这种做法,优化了学科,提高了全年级的教育教学水平,深受学生欢迎。
另外,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时时处处都在学习的好习惯,我们还教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到校内外阅览室、图书馆等处读书学习。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我们也有计划地让学生在假期里读完。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还号召、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锻炼能力。这种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的教育教学形式,是课堂教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作者单位 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